代表沉下去 民心聚起来 ——福泉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室)服务基层治理见实效
福泉市人大常委会将代表联络站(室)建设作为密切代表与群众联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通过推动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有效激发基层民主活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企业关注的实际问题,为推动福泉“工业大县”建设注入了基层民主力量。
力量下沉 筑牢履职“主心骨”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企业的难,再难也要破解。” 福泉市人大常委会建立进站入室履职机制,明确班子成员及各专委、工作机构负责人固定联系乡镇(街道)和代表联络站(室),每月至少进站开展一次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靶向解决问题。
聚焦矿区治理,在道坪镇等矿区乡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熊晓龙带头,班子成员分片联系矿区代表联络室,现场协调解决征地拆迁、矿群矛盾等难题。协调推动小坝磷矿山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获批土地43.76亩,助力解决企业选址、高压电架设等问题50余个。创新建立“代表联络室+基层立法联系点+法庭巡回审判点+112睦邻调解中心”一站式服务模式,组织代表化身“调解员”,累计化解矿区各类矛盾580余件,化解率达98%,有效促进了矿区和谐稳定。
在双龙工业园区等功能型联络室,代表们通过“随机接访+定向走访”驻点服务。工业、环保、科技领域代表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围绕磷石膏综合利用、新能源材料产业链等发力。利用每月“企业服务日”,协调解决用地审批、能耗指标等难题。今年以来,已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选址、争取土地指标等问题50余个,完成征地1000余亩,调解纠纷70余起,收集群众诉求100余件,推荐就业1100余人次,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资源下沉 打造专业“服务站”
福泉市人大各专委、委(室)立足职能,找准履职切入点,以“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业务对口”为纽带,推动专业监督与联络站(室)服务深度融合,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和专业性。
聚焦千亿级园区建设,财经委联合双龙工业园区联络室设立“产业链服务岗”,30名代表挂钩42个重点项目,从环保审批到用地保障,全程护航磷石膏综合利用、新能源材料延链补链强链。
立法征求意见也从“会议室”延伸到“联络点”,法工委依托6个基层立法联系点,38名专业人士组成“智囊团”,参与《贵州省消防条例》等法规草案意见征集会278次,提出464条“金点子”,其中70条被上级立法机关采纳,其中《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草案)》第十五条的修改建议被贵州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采纳,让基层声音走进立法殿堂。
农业农村委与各乡镇(街道)人大积极联动,推动联络室扎根农业产业园区,组织代表开展“三进四问”活动,围绕中药材产业,代表们摸实情、献良策,提出 “优化布局、打造特色品牌”等建议,推动出台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各级人大代表在产业发展上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代表工作和乡村振兴互动共融、助民增收的新路子。
代工委结合新修订的《福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办法》,“菜单式”培训送课上门,法律法规、新修订《代表法》等专题讲座走进站(室),黄丝江边的法治宣传长廊成了“活教材”。通过“清单式交办+重点领衔+归口协同”督办,陆坪大桥维修、黄丝江边观景台加固等154件代表建议全部办结,见面率、答复率、满意率均达 100%,小区修建充电桩、背街小巷亮化等群众身边的“小事”也一一落实,让民主承诺变成民生实景。
服务下沉 激活履职“新动能”
“建得好,更要用得活。” 福泉市人大常委会在代表联络站(室)“建、管、用”上做深文章,优化升级36个代表联络室、6个行业联络室,实现8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创新“站(室)吹哨、代表报到、群众满意”工作模式,让联络站成为政策宣传的 “直通车”、民情民意的“晴雨表”、矛盾化解的“减压器”。
产业一线,联络站是项目建设的“助推器”。牛场双龙工业园区联络室一建成就攻坚,推动完成6800余亩土地征收、260余户群众搬迁,化解500多起矛盾纠纷,保障裕新、盛屯、胜威福全化工等重点企业顺利投产。道坪镇人大代表唐明杨在矿区联络室里,成了专治“矛盾疑难杂症”的“老中医”,完成多个搬迁项目征地任务,黄家坡地灾搬迁点有他的大力调解,成了黔南州“和谐矿区”建设典范。
乡村振兴一线,联络站(室)是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民生实事项目从“政府定”变为“群众选”,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一批项目落地生根。代表们走村串寨,镇人大代表周郅明因常年穿梭村寨,被群众亲切喊作“长脚杆”,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换来民心,成了村民“随叫随到的贴心人”。
如今,福泉的代表联络站(室)已跳出“办公场所”的定义,在园区里护航发展、在矿区里守护和谐、在村寨里温暖民心,展现了基层民主的旺盛生命力。(撰稿人:苏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