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赤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市特色农业产业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为深入了解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进程,持续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按照赤水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调研工作组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赤水市土地总面积18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4万亩,林地面积224万亩,森林覆盖率82.51%。近年来,赤水市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始终守牢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底线,坚定不移推进“十百千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即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丰产竹林、千万羽生态家禽、万吨生态水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林笋(竹笋)、林菌(红托竹荪)、林药(金钗石斛)、林禽(乌骨鸡)、生态渔业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有效助推群众增收致富。2025年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6亿元、增速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6元,同比增长5.4%。

(一)竹笋产业

赤水市竹林面积132.8万亩,截至目前,已培育竹笋基地54.8万亩,其中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1.6万亩,年产楠竹笋、方竹笋等各类竹笋15万吨,“赤水黄金笋”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2024年,全市林笋采集面积达60余万亩,现有竹笋加工企业5家、农村小作坊加工厂60余家,产值约10亿元,带动全市16.5万笋农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金钗石斛产业

赤水是中国绿色金钗石斛之乡,目前,金钗石斛仿野生种植面积达9.87万亩,种植农户6000余户,年产鲜条6000余吨、鲜花1300余吨,占全国金钗石斛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0%以上,“赤水金钗石斛”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培育金钗石斛经营主体40余家,开发出金钗石斛酒、中药饮片、保健日化等15个系列40余个产品。目前,正着力推进金钗石斛“食药物质”目录审批(食药物质申报通过国家级安全评估,其他工作有序推进),推进金钗石斛中药配方颗粒开发和生产,着力打造金钗石斛全产业链。

(三)红托竹荪产业

培育和引进红托竹荪种植企业5家,建成年产能300万棒的蒄萃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菌棒生产厂,基本实现菌棒自给自足。2024年推广发展红托竹荪1500亩,产值3200余万元,带动就业900余人;2025年预计推广发展红托竹荪2000亩,截止目前,完成种植1260亩,产值2200余万元,带动就业800余人。“赤水红托竹荪”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产品主要销往四川、重庆、云南等周边省市。

(四)乌骨鸡产业

我市依托林地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等经营模式,采用“林地生态放养+原粮补饲”等养殖模式,大力发展以赤水乌骨鸡为代表的生态家禽产业,“赤水乌骨鸡”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同时,配套完善种苗培育、成鸡养殖、饲料生产、屠宰加工环节,使生态家禽产业成为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建成生态家禽种场2家,有林下养殖基地10余个,养殖农户3000余户,年出栏生态家禽500万羽,产值2.5亿元。培育乌骨鸡加工企业5家,建成年产30万吨饲料加工厂、年屠宰1000万羽屠宰加工厂、年加工10万羽中央厨房各1家,建成赤水乌骨鸡AI智慧产业研究院,贵州省奇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25年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五)生态渔产业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产业,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生态养殖、流水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初步形成了以草鱼、鲤鱼、鲫鱼、鲈鱼、小龙虾等为主导品种的生态渔业产业格局。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7万亩,已建成生态渔业养殖基地39个,培育生态水产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养殖农户2000余户,带动就业3000余人,水产品产量8100吨,产值2.5亿元。“赤水生态鱼”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正在有序推进。


二、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成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强化统筹协调,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赤水市竹笋产业发展规划》《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从资金、土地、税收、技术等方面给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方位支持。预算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种苗繁育、产品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

(二)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特色农业产业专家团队,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服务。近年来,累计实施特色农业产业科技项目3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2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10余个;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和“揭榜挂帅”活动,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0余人。

(三)培育经营主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培育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家,遵义市级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余家,家庭农场200余家。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4年,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四)推进品牌建设,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等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赤水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目前,全市累计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50余个,其中“赤水黄金笋”“赤水红托竹荪”通过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赤水金钗石斛”“赤水乌骨鸡”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培育了“红赤水”“桫椤妹”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拓展销售渠道,农产品产销衔接深入融合

加强与东西部扶贫协作、渝黔合作、粤黔合作等产销对接,加强与沪、粤、川、渝等企业合作,推动建立“赤货出山”供应链。组织企业参加珠海、成都等大型展会20余场次,举办农民丰收节、天鹅堡音乐节等促销农产品,增强“竹乡”知名度。通过与淘宝、京东、美团、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进行线上销售,与沃尔玛、北京华联等知名零售商场开展线下合作,助力本土农产品拓展市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完善

虽然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产业规模仍然较小、结构仍然不优,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如金钗石斛产业,种植面积虽然达到9.8万亩,但大多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程度较低;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林笋产业虽然竹林面积和竹笋产量较大,但加工企业大多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业链条有待延伸。

(二)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带动能力较弱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能力不足;部分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内部管理混乱,服务功能不强,难以发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三)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创新水平不高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但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薄弱,缺乏高层次的农业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难以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

虽然我市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品牌建设力度仍然不够,地方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对品牌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品牌战略规划和品牌营销意识,品牌宣传推广投入不足;品牌整合力度不够,存在品牌多而杂、小而散的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效应。

(五)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前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问题较为突出。虽然政府预算了专项资金,但资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二是土地流转困难。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价格较高等原因,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制约本土农产品拓展市场和产业规模化发展。三是人才短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但目前我市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储备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缺乏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四、建议意见

为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现围绕“资金、人才、资源、政策”四大维度,结合“十、百、千、万”特色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推动资金向特色农业产业集中,筑牢发展根基

 一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从市级财政中预算一定资金,重点投向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整合涉农资金、衔接资金、协作资金,优先支持竹笋、红托竹荪、金钗石斛、乌骨鸡、生态渔业等为主导的本土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深化政银合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特色农业贷”,给予适度的年利率优惠,提供低息贷款,同时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降低企业融资门槛,让更多金融资本投入特色农业产业。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产业基金、协商合作模式参与,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特色农业产业,拓宽农业产业融资渠道,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引导人才向特色农业产业集聚,注入智力动能

一是实施“乡土人才回引计划”,对返乡创业的农业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创业补贴,并优先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有计划的逐年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产业。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省内外农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种植技术、电商运营等专业人才。同时,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竹乡鸡种质资源保护、金钗石斛四季开花、红托竹荪候鸟式栽培等技术攻关,突破生产瓶颈;三是加强乡村人才培养,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等项目,组建“科技特派员+土专家”服务团队,每年有计划的开展技能培训,扩大农户覆盖面,培育产业带头人。

(三)促进资源向特色农业产业集约,提升利用效能

一是整合土地资源,通过“农户自愿流转+村集体统筹”模式,每年新增适度面积的集中连片种植基地,重点打造丰产竹林、金钗石斛仿野生种植带、乌骨鸡生态养殖区等,避免碎片化经营。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每年预算财政资金升级灌溉管网、产业道路,推动产业基地实现“水肥一体化”;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秸秆、畜禽粪污处理站,提升综合利用率。三是优化产业规划布局,结合资源状况,突出品牌特色,因地制宜,精准定位、科学编制“十五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科学下达种养殖推广指标任务,大力发展林笋、林药、林禽、林菌等林下经济,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实现政策向特色农业产业集成,强化保障支撑

 一是完善用地政策,优先保障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用地指标,确保项目有地可用。二是探索出台税费优惠政策,对特色农业企业给予一定年限内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等优惠;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三是制定农副产品相关种养殖标准,特别是要探索制定生态鱼养殖、红托竹荪种植等标准,为实现品牌化发展打下基础。四是建立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对新引进的特色农业项目给予一定期限的租金补贴、设备购置补贴等;探索建立销售奖补和品牌创建、产品研发、标准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等补助政策,激发经营主体创新积极性。同时,要强化政策执行监督,特别是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确保资金、用地、补贴等政策直达产业主体,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通过资金集中、人才集聚、资源集约、政策集成,形成推动赤水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赤水市特色农业产业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全链增效”的格局,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