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乡村医生体面 农村看病才会方便
“农村看病难”如何破题?是省人大代表、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村卫生室村医潘凤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偏远农村行医近 20 年,她深知农村老百姓看病吃药的艰辛。
曾经因母亲患上肺心病,潘凤每次都要背母亲走10多公里的山路才到镇里的医院。“农村老百姓看病太难了,记得有一次,天上下着小雨,山里泥土路很滑,我背着母亲去医院狠狠摔了一跤。”回忆过去,潘凤不胜感慨。
背母治病的日子,坚定了她从医的决心。
1995年9月,潘凤被黔西南州卫校录取,毕业后,她继续到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进修结束,当许多同学纷纷选择留在城市发展时,她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回到戈塘村。
回乡当村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最开始,就是租了农户的一间石棉瓦房,下雨天满地都是水。”潘凤说,没有血压计,没有消毒锅,除了一张桌子、一个药箱,什么器材都没有。
就在这种条件下,潘凤开始乡村行医之路。
半夜冒雨到老百姓家里去输液,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给儿童打预防疫苗,上门为村里产妇接生……潘凤一双脚走遍了方圆几十里的村寨。
“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守门人’,处于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的‘网底’。”潘凤说。
然而,目前村医队伍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待遇低导致村医队伍不稳定,其次是部分村医自身水平不高,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政府给 300 元 / 月补助,基药补助 417 元 / 月,年终考核后发放100元/人/月,合计每月817元/人。”潘凤告诉记者,待遇低,加之村医业务重,部分村医跳槽,每村一名村医都难以保证。
免补村村医潘启周辞职去兴义市私立医院,村卫生室长期无人负责;央地村村医周似海,一边当村医一边种烤烟维持生计;戈塘村村医王尔远,经常和儿子一起卖甘蔗养家……
依法履行代表职责,潘凤提出《关于恳请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稳定村医队伍的建议》:一是建立长期稳定的乡村医生培养机制,定期培养和充实村级卫生服务人才;二是提高现有乡村医生的补助,建议每月参照村组干部标准执行;三是对辖区内的村医进行专业技能与业务方面的定期培训,增强村医的业务技能。
“要让村医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老百姓看病更加方便。”潘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