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2015年7月27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现将我省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建议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贵州时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李克强总理考察贵州时的指示要求和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系列政策措施,始终坚持运用辩证思维谋划推动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与时俱进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见好、好中有忧,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4351.07亿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6.1%、11.3%和11.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进出口总额增长5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和12.1%,城镇新增就业数增长12.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对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进度良好(见附表),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狠抓运行精准调度,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抓好政策落实和精准调度,坚决守住速度底线。一是政策红利加快释放。积极落实国家投资政策,大力推广PPP模式,全省储备PPP项目1019个,总投资5736.8亿元,目前已签约199个,引入社会资本456.14亿元,开工项目达到131个,完成投资550亿元。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产业政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积极落实国家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重大装备“走出去”、关税政策调整等外贸政策,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磷肥出口增速达到了218.9%。用好用足国家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以及连续降息降准等利好政策,释放了我省金融法人机构130亿元的资金规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6.9个基点。二是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进一步加强。及时对年度主要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定期开展监测分析和督查调度。着力防控各类风险点,出台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三是工业“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盯紧抓牢省级百户标杆企业、市级千户骨干企业、县级万户基础企业以及100家最具成长性企业有效开展定向精准服务,扎实推进“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3590多个。四是行业调度精准有效。围绕促进煤、电、烟、酒、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以及投资、消费等重点领域发展,出台了稳工业23条、扩投资23条、促消费29条等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高于一季度0.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位,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速分别排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国第1位。
(二)狠抓提质增效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始终坚持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大力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举办了大数据博览会和高峰论坛,建立了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等,大数据发展实现了“八个率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4%。建立了大健康医药产业协调推进机制,成功举办了“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30个、投资总额632.6亿元,已开工健康养生项目104个。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园区达到326个,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947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69.4亿元、增长21.8%。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全省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8%和21.5%。新型建筑建材业快速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7.4%,建材业增加值增长13.1%。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服务业增速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物流、金融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贵阳传化智能公路港、龙里快递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6.5%,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快递业务量增长33.4%。
(三)狠抓扩大有效需求,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和基础作用,加快培育外贸增长点。一是有效投资不断扩大。主动对接落实国家重大工程包,精心谋划了我省十大工程包,储备项目总投资近万亿元,推出年度省级重大工程项目1708个。扎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建设现场观摩、政金企项目对接合作等活动。全省新开工项目4520个、增长30.7%,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开工406个,建成26个,完成投资3273.1亿元。扎实抓好基础设施、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开展了促投资稳增长专项督查,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7.3%、38.8%、48.1%和41.6%。二是消费稳定增长。加快培育消费热点,积极对接国家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制定了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百千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建材和农机下乡,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培育电子商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乡村消费分别增长11.4%和12%,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3.16亿元、增长73.8%。三是进出口实现快速提升。加快培育富士康、以晴等外贸新增长点,积极打造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提高瓮福、开磷、贵州轮胎等骨干企业外贸进出口能力,外贸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9%和69.9%,高于全国24.5个和69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6倍和4.7倍。
(四)狠抓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提升。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市场“无形之手”。一是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围绕省委2015年269项改革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六个紧盯”,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整省推进试点、湄潭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等73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示范加快推进,赤水、荔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等36个我省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加快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扎实抓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7项,集中放开、下放第二批省级政府定价项目41项,取消了以登记、备案等名义变相实施的行政审批,执行降税清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168亿元。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久联集团与保利集团已完成整合重组;新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37户。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我省纳入全国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投融资体制、商事制度、价格、社会信用体系等改革有序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全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达到173.37万户、1.98万亿元,增长22.7%和46%;新设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4.85万户,新增注册资本2607.28亿元,创历史新高。二是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加快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组织党政代表团赴云南、福建学习考察、交流合作。举办了2015中国(贵州)—韩国友好周。积极推动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安综合保税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遵义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加快推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通了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班列和中欧班列,举办了中国贵州·瑞士(北京)经贸合作推介会、台商大陆(贵州)行活动,引进了深圳华为集团等“500强”企业,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1%,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20.5%,招商引资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项目入园率分别达到56.4%、88.7%和40.2%。
(五)狠抓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城镇化建设加快。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完成毕节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城镇体系规划,安顺市、凯里—麻江、都匀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地下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36亿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安顺市和都匀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启动实施,六盘水市全国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和示范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二是“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完成投资220亿元,解决了农村157.0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78.09万亩,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8.6万户,开工建设小康房1.9万户,建成10千伏及以下线路49公里,新增1080个行政村通宽带、334个自然村通电话。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以县为单位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推进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出台实施加快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交通建设发展的意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六)狠抓基础平台建设,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发展和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贵阳至长沙高铁开通运行,成都至贵阳铁路、毕节至都格高速公路、贵阳至遵义高速公路扩容、仁怀和龙洞堡机场三期、都柳江航电枢纽等项目加快建设,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二是水利、信息、电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有序推进,夹岩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完工23座、新开工15座。贵阳西、铜仁碧江500千伏变电站等加快建设,500千伏诗乡—碧江线路、鸭溪—诗乡Ⅱ回线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通信光缆达到51.52万公里,出省带宽达到2420Gb/s。三是“5个100工程”加快建设。“5个100工程”完成投资2841.3亿元,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806亿元,农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示范小城镇建成“8+X”项目305个,城市综合体建成主导功能建筑33个,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6个。四是贵安新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加快建设。贵安新区累计开工重大项目124个、总投资1514亿元,完成投资273亿元、增长26%,引进重点项目75个,一大批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五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科学城、中科院贵州科技创新园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成立众创空间18家。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行动,遴选了11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和155家科技型小巨人(成长)企业和种子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行动加快推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增长27%。
(七)狠抓绿色贵州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千方百计保护好青山绿水。一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召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和示范试点建设,制定《贵州南部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2020年)》、《乌江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1州8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由赤水河流域扩大到乌江、清水江、南盘江流域部分重点排污企业。二是生态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草海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顺利推进,完成宜林荒山造林绿化42.4万亩、营造林207.0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11.6平方公里。三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坚持“两个问责”、“六个严禁”和“六个一律”,推进“12件环保实事”,大力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环保大检查和“利剑”行动,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建成园区污水处理设施29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4个,列入国家和省考核的51个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已建成投运26个。四是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淘汰落后产能107.9万吨。15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6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企业建设积极推进,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主体完工。贵阳市、毕节市等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八)狠抓精准扶贫,保障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坚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同步小康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面抓好抓实。一是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制定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精准扶贫项目7000多个,建立完善贫困县约束机制,启动正安、兴仁、威宁3县“减贫包干”试点,开展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行动,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增长40%,受益农户576万人。扎实推进“六个到村到户”、“三个十扶贫工程”,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在毕节市、贵安新区及15个县开展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试点。二是“十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分别完成投资622.33亿元和369亿元。“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新增扶持微型企业1.01万户,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31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97万户,扶贫生态移民搬迁7.6万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贵州商学院、贵州工贸职业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制度不断完善。同时,全省安全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1%和16.7%,实现“双降”。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有效应对、防控社会风险,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受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全省经济运行中行业、领域走势分化,部分指标增速持续回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传统支柱产业产能释放不足。受经济下行影响,烟、煤炭、黑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增速持续放慢,生产负荷不足,部分产能闲置,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投资低位增长。今年以来,我省楼市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增速从1-2月的13.2%回落到1-6月的1.4%,上半年全省投资增速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受经济下行、煤电等行业增速放慢的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受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收184.28亿元,负增长48.5%,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减收202.5亿元,负增长46.7%。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上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比以往要多,面临的挑战压力比以往要大,面临的环境形势比以往要复杂,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李克强总理到我省考察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也充分说明了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要求坚决有力,作出的各项决策完全符合贵州实际。我们要倍加珍惜当前的良好发展局面,继续巩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切实把下半年工作抓实抓好,确保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二、下半年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经济走势分化,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不强劲,不确性因素依然存在。我国正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总体运行平稳,发展的基本面向好。我省经济运行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态势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加快集聚,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利好不断增多,宏观政策效应正加快释放,我省发展的基本面持续向好,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支撑更加稳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基础更加扎实。
下半年,全省上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贵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行动指南,把保总量、保速度、保位次作为首要任务,把稳就业、稳收入、稳社会作为基本目标,强化发展平台支撑、工程项目支撑、政策体制支撑、精神状态支撑,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力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7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2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确保全年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3%左右。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着力抓好精准调度。一是抓好重点工作目标调度。紧盯全年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倒逼部门、地区、企业找差距、补短板、不欠账,把工作做细做实。紧盯重点行业,实行旬调度、月通报,挖掘传统行业存量,做大新兴产业增量。紧盯“百千万”重点企业,着力强化要素保障,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紧盯重点项目,抓服务、促进度、早见效,确保完成1708个省级重大工程项目年度建设目标。二是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跟踪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重大政策,细化完善配套措施,健全督查、整改、责任追究等机制,务求抓好政策项目化落实。三是抓好重点风险防控。紧盯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强化政府性债务、银行信贷、房地产市场、停工停产企业等方面的风险管控,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二)围绕稳增长增后劲,着力促进三大需求协同发力。一是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全力抓好工业、城建、交通、水利、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房地产、城镇建设、交通、水利和民生投资5800亿元、2000亿元、1550亿元、1565亿元、220亿元和800亿元。抓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省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同时,力争再新增开工重大工程项目200个、竣工50个以上,确保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6399亿元。继续办好项目现场观摩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等活动。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积极推动政金企合作,在污水垃圾处理、交通、棚户区改造领域加快实施一批PPP项目。二是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协同推进收入分配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全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3%。增加消费供给、拓宽消费领域和渠道,制定实施我省“消费工程包”,筹办好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和中国(贵州)首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加快推进“百千市场工程”,出台“建材下乡”产品目录,启动实施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筹备召开全省电子商务发展大会,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组织好特色商品系列促消费活动,积极拓展新兴消费。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强化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60亿元。三是培育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强外贸基地培育建设,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行动计划。推动外贸行业互联网化。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积极承接外贸产业转移。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降低企业外贸经营成本。
(三)围绕优结构促转型,着力释放存量培育增量。一是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围绕促转型、拓市场、增效益,以提质增效为着力点,以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四个一体化”加快发展,做精做优“五张名片”,确保煤、电、烟、酒和化工、冶金等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258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推动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抓住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机遇,创建一批技术平台型、产品新颖型、交易智能型企业,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企业。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数据应用为重点抓好大数据发展,促进呼叫中心和外包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与软件业、芯片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壮大;以“医、养、健、管”为重点,全力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品牌和市场体系;按照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的要求,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确保全年完成五大新兴产业投资46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医药产业完成产值47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三是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以推进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推动传化“贵阳智能公路港”、贵阳改貌海铁联运等项目建设,办好第一届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确保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700亿元。
(四)围绕增活力强助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一是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目标倒逼工作,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推进重点改革,以切实可行为标准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以落地见效为要求狠抓改革方案实施,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资源配置体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年度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扶贫开发、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规范行政决策,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制定实施法治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推进我省全国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法制社会建设。三是全面推进开放合作。办好酒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重大活动,加快贵阳综合保税区二期、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贵阳示范园等建设,加快打造中韩产业园、中印IT产业园。抓紧出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深化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务实推进黔渝、湘黔、黔桂、黔粤等省际间合作。扎实抓好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确保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
(五)围绕抓统筹促均衡,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围绕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安顺至六盘水城际铁路等交通运输、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多规融合试点。确保全年城镇化率提高到42%。二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抓资金筹措、抓建设进度,确保全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建成小康路2.9万公里,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小康房2.5万户,新建及改造小康电线路5598公里,新增2200个行政村通宽带、200个乡(镇)快递网点,打造小康寨示范县10个、示范乡100个、示范村1000个。三是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推进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着力推动黔中经济区加快发展。以同步小康创建、增比进位为抓手,在推动经济强县加快发展、率先步入小康的同时,整合资源力量帮促困难县加快发展,确保全年县域经济比重达到69%。
(六)围绕守底线创示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用好两把“利剑”、强化两个“问责”,加快建设“公园省”,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是牢牢守住山上这条底线。扎实推进“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抓好草海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400万亩,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二是牢牢守住天上这条底线。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建筑、道路、矿山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积极推进火电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全力提升空气质量。三是牢牢守住水里这条底线。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和治理,强力推进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建成减排工程52个,加大对赤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61项饮用水源水质指标监测,全面提升水质指标。四是牢牢守住地里这条底线。深入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推动绿色化生产,对基本农田进行永久性保护。大力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收运项目和渣场标准化建设,提高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水平,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力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七)围绕夯基础强支撑,着力加快平台和通道建设。一是加快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加快培育小河—孟关、仁怀—习水千亿级园区,新增省级农业示范园区87个,建成推出20个新景区,建成100个综合体主导功能建筑,建成一批高质量“8+X”示范小城镇项目。二是加快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产业载体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尽快开工建设贵安高铁站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一期尽快达产、二期加快建设,促进三大运营商云计算基地一期尽快建成运营,确保贵安综合保税区年内封关运行。三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力争开工贵阳至南宁铁路客专,推进环贵州高速公路南部三州段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年底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力争贵阳至襄阳铁路纳入国家规划。统筹推进通道经济发展,加快编制“两高”经济带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建成一批“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推进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加快推进仁怀机场、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确保乌江货物运输年内全线通航。积极推进马岭、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和信息、电网、天然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抓好500米口径大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提升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的创新能力。确保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0元。
(八)围绕攻难点补短板,着力抓紧抓实精准扶贫。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指示要求,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集中优势资源,凝聚工作合力,确保完成扶贫脱贫工作目标任务。一是深入开展“六个精准”。紧紧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做好建档立卡底数核对和“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突出抓好农村识别贫困户、低保户工作,促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联动,创新国家和省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总结推广毕节“四看法”、“十子工作法”和六盘水“三变”等扶贫经验。二是大力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加快实施“33668”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选准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加快制定移民搬迁规划,细化“两线合一”实施方案,扩大医疗救助保障防贫脱贫试点。确保全年完成10个县、160个乡镇减贫摘帽,78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
(九)围绕保基本促和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十件民生实事”,确保完成投资500亿元,竣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7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5万户,扶贫生态移民搬迁20万人,完成238所学校地质灾害治理。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制定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和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稳定创业就业五年行动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万名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年内创建30个创业孵化基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扩大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覆盖面。三是促进教育卫生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教育“9+3”计划,深入推进“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清镇职教城、花溪大学城二期和三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扩大中心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增量,加强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好13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工程。四是促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新安全生产法,推动大数据在公共安全中的广泛运用,制定实施公共安全方案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留守老人关护办法,用好食品安全云,加快建设药品安全云和社会治理云,深入开展“六打六治”和隐患排查治理等专项活动,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十)围绕守住两条底线,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一是认真“对表”,盯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抓好“收官”盘点工作,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二是深化“十三五”发展环境、重大发展战略、主要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布局、重大政策措施的研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对上衔接、横向协作、对下指导,精心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附表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照表
类
别指标名称单位全年目标2015年上半年预期数增长
(%)完成数增长
(%)上半
年占
全年
目标
比重
(%)近五年
区间
(%)经
济
发
展生产总值亿元10500104351.0710.741.440.0-40.9 一产亿元13705557.626.140.730.0-34.5 二产亿元443012.51944.0511.343.941.1-46.5 三产亿元4700111849.411.139.538.2-41.7规模以上工业亿元3550121719.91048.444.4-4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57252075252347.9 44.2-46.5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580203886.2122.836.7 35.6-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960131503.1411.550.8 44.2-45.9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302060.7359.846.731.0-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153012768.075.350.2 50.6-53.4民
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725.337.312.751.845.3-55.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46909.5122859.149.849.9-5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53813311312.141.341.6-46.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3101.81.8--节
能
减
排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1.44-3.31.77-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32.5-0.5--2.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92.12-2--5.63--氨氮排放总量万吨3.72-2--3.26--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44.39-9.6--11.49--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现将我省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建议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贵州时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李克强总理考察贵州时的指示要求和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系列政策措施,始终坚持运用辩证思维谋划推动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与时俱进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见好、好中有忧,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4351.07亿元,增长10.7%,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6.1%、11.3%和11.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进出口总额增长5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和12.1%,城镇新增就业数增长12.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对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进度良好(见附表),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狠抓运行精准调度,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抓好政策落实和精准调度,坚决守住速度底线。一是政策红利加快释放。积极落实国家投资政策,大力推广PPP模式,全省储备PPP项目1019个,总投资5736.8亿元,目前已签约199个,引入社会资本456.14亿元,开工项目达到131个,完成投资550亿元。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产业政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积极落实国家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重大装备“走出去”、关税政策调整等外贸政策,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磷肥出口增速达到了218.9%。用好用足国家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信用保证保险服务以及连续降息降准等利好政策,释放了我省金融法人机构130亿元的资金规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26.9个基点。二是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进一步加强。及时对年度主要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定期开展监测分析和督查调度。着力防控各类风险点,出台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三是工业“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盯紧抓牢省级百户标杆企业、市级千户骨干企业、县级万户基础企业以及100家最具成长性企业有效开展定向精准服务,扎实推进“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3590多个。四是行业调度精准有效。围绕促进煤、电、烟、酒、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以及投资、消费等重点领域发展,出台了稳工业23条、扩投资23条、促消费29条等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高于一季度0.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位,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速分别排全国第1位、第2位和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国第1位。
(二)狠抓提质增效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始终坚持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大力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一是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举办了大数据博览会和高峰论坛,建立了块上集聚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和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等,大数据发展实现了“八个率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4%。建立了大健康医药产业协调推进机制,成功举办了“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30个、投资总额632.6亿元,已开工健康养生项目104个。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园区达到326个,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947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69.4亿元、增长21.8%。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全省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8%和21.5%。新型建筑建材业快速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7.4%,建材业增加值增长13.1%。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服务业增速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物流、金融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贵阳传化智能公路港、龙里快递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6.5%,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快递业务量增长33.4%。
(三)狠抓扩大有效需求,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和基础作用,加快培育外贸增长点。一是有效投资不断扩大。主动对接落实国家重大工程包,精心谋划了我省十大工程包,储备项目总投资近万亿元,推出年度省级重大工程项目1708个。扎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了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建设现场观摩、政金企项目对接合作等活动。全省新开工项目4520个、增长30.7%,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开工406个,建成26个,完成投资3273.1亿元。扎实抓好基础设施、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开展了促投资稳增长专项督查,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7.3%、38.8%、48.1%和41.6%。二是消费稳定增长。加快培育消费热点,积极对接国家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制定了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百千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建材和农机下乡,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培育电子商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乡村消费分别增长11.4%和12%,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3.16亿元、增长73.8%。三是进出口实现快速提升。加快培育富士康、以晴等外贸新增长点,积极打造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巩固提高瓮福、开磷、贵州轮胎等骨干企业外贸进出口能力,外贸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9%和69.9%,高于全国24.5个和69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6倍和4.7倍。
(四)狠抓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明显提升。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用好政府“有形之手”,放活市场“无形之手”。一是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围绕省委2015年269项改革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六个紧盯”,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整省推进试点、湄潭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等73个国家级改革试点示范加快推进,赤水、荔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等36个我省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加快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扎实抓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7项,集中放开、下放第二批省级政府定价项目41项,取消了以登记、备案等名义变相实施的行政审批,执行降税清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168亿元。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久联集团与保利集团已完成整合重组;新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37户。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我省纳入全国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投融资体制、商事制度、价格、社会信用体系等改革有序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全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分别达到173.37万户、1.98万亿元,增长22.7%和46%;新设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4.85万户,新增注册资本2607.28亿元,创历史新高。二是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加快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组织党政代表团赴云南、福建学习考察、交流合作。举办了2015中国(贵州)—韩国友好周。积极推动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安综合保税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遵义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加快推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通了黔深欧国际海铁联运班列和中欧班列,举办了中国贵州·瑞士(北京)经贸合作推介会、台商大陆(贵州)行活动,引进了深圳华为集团等“500强”企业,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1%,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20.5%,招商引资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项目入园率分别达到56.4%、88.7%和40.2%。
(五)狠抓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城镇化建设加快。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规划体系,编制完成毕节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城镇体系规划,安顺市、凯里—麻江、都匀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地下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36亿元。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安顺市和都匀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积极进展,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启动实施,六盘水市全国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和示范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二是“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完成投资220亿元,解决了农村157.0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耕地灌溉面积78.09万亩,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8.6万户,开工建设小康房1.9万户,建成10千伏及以下线路49公里,新增1080个行政村通宽带、334个自然村通电话。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以县为单位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加快推进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出台实施加快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交通建设发展的意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六)狠抓基础平台建设,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发展和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贵阳至长沙高铁开通运行,成都至贵阳铁路、毕节至都格高速公路、贵阳至遵义高速公路扩容、仁怀和龙洞堡机场三期、都柳江航电枢纽等项目加快建设,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二是水利、信息、电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建设“三大会战”有序推进,夹岩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完工23座、新开工15座。贵阳西、铜仁碧江500千伏变电站等加快建设,500千伏诗乡—碧江线路、鸭溪—诗乡Ⅱ回线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通信光缆达到51.52万公里,出省带宽达到2420Gb/s。三是“5个100工程”加快建设。“5个100工程”完成投资2841.3亿元,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806亿元,农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示范小城镇建成“8+X”项目305个,城市综合体建成主导功能建筑33个,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6个。四是贵安新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加快建设。贵安新区累计开工重大项目124个、总投资1514亿元,完成投资273亿元、增长26%,引进重点项目75个,一大批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五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科学城、中科院贵州科技创新园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成立众创空间18家。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行动,遴选了11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和155家科技型小巨人(成长)企业和种子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行动加快推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增长27%。
(七)狠抓绿色贵州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千方百计保护好青山绿水。一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召开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和示范试点建设,制定《贵州南部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2020年)》、《乌江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1州8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由赤水河流域扩大到乌江、清水江、南盘江流域部分重点排污企业。二是生态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大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草海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顺利推进,完成宜林荒山造林绿化42.4万亩、营造林207.0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11.6平方公里。三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坚持“两个问责”、“六个严禁”和“六个一律”,推进“12件环保实事”,大力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环保大检查和“利剑”行动,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建成园区污水处理设施29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4个,列入国家和省考核的51个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已建成投运26个。四是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取得新进展。淘汰落后产能107.9万吨。15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6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企业建设积极推进,茅台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主体完工。贵阳市、毕节市等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八)狠抓精准扶贫,保障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坚持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同步小康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面抓好抓实。一是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制定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精准扶贫项目7000多个,建立完善贫困县约束机制,启动正安、兴仁、威宁3县“减贫包干”试点,开展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行动,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增长40%,受益农户576万人。扎实推进“六个到村到户”、“三个十扶贫工程”,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工作全面推进,在毕节市、贵安新区及15个县开展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试点。二是“十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和十件民生实事分别完成投资622.33亿元和369亿元。“3个15万元”扶持政策新增扶持微型企业1.01万户,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31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97万户,扶贫生态移民搬迁7.6万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以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贵州商学院、贵州工贸职业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加快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制度不断完善。同时,全省安全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1%和16.7%,实现“双降”。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有效应对、防控社会风险,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受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全省经济运行中行业、领域走势分化,部分指标增速持续回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传统支柱产业产能释放不足。受经济下行影响,烟、煤炭、黑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增速持续放慢,生产负荷不足,部分产能闲置,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投资低位增长。今年以来,我省楼市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增速从1-2月的13.2%回落到1-6月的1.4%,上半年全省投资增速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三是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受经济下行、煤电等行业增速放慢的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同比回落10个百分点;受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减收184.28亿元,负增长48.5%,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减收202.5亿元,负增长46.7%。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上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比以往要多,面临的挑战压力比以往要大,面临的环境形势比以往要复杂,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李克强总理到我省考察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也充分说明了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要求坚决有力,作出的各项决策完全符合贵州实际。我们要倍加珍惜当前的良好发展局面,继续巩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切实把下半年工作抓实抓好,确保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二、下半年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经济走势分化,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不强劲,不确性因素依然存在。我国正处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总体运行平稳,发展的基本面向好。我省经济运行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态势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加快集聚,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利好不断增多,宏观政策效应正加快释放,我省发展的基本面持续向好,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支撑更加稳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基础更加扎实。
下半年,全省上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贵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行动指南,把保总量、保速度、保位次作为首要任务,把稳就业、稳收入、稳社会作为基本目标,强化发展平台支撑、工程项目支撑、政策体制支撑、精神状态支撑,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力做好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7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2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确保全年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3%左右。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全年目标任务,着力抓好精准调度。一是抓好重点工作目标调度。紧盯全年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倒逼部门、地区、企业找差距、补短板、不欠账,把工作做细做实。紧盯重点行业,实行旬调度、月通报,挖掘传统行业存量,做大新兴产业增量。紧盯“百千万”重点企业,着力强化要素保障,破解企业发展难题。紧盯重点项目,抓服务、促进度、早见效,确保完成1708个省级重大工程项目年度建设目标。二是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跟踪落实好国家和省出台的重大政策,细化完善配套措施,健全督查、整改、责任追究等机制,务求抓好政策项目化落实。三是抓好重点风险防控。紧盯苗头性、倾向性和潜在性问题,强化政府性债务、银行信贷、房地产市场、停工停产企业等方面的风险管控,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二)围绕稳增长增后劲,着力促进三大需求协同发力。一是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全力抓好工业、城建、交通、水利、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房地产、城镇建设、交通、水利和民生投资5800亿元、2000亿元、1550亿元、1565亿元、220亿元和800亿元。抓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省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同时,力争再新增开工重大工程项目200个、竣工50个以上,确保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6399亿元。继续办好项目现场观摩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等活动。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积极推动政金企合作,在污水垃圾处理、交通、棚户区改造领域加快实施一批PPP项目。二是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协同推进收入分配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全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3%。增加消费供给、拓宽消费领域和渠道,制定实施我省“消费工程包”,筹办好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和中国(贵州)首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加快推进“百千市场工程”,出台“建材下乡”产品目录,启动实施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筹备召开全省电子商务发展大会,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组织好特色商品系列促消费活动,积极拓展新兴消费。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强化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60亿元。三是培育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加强外贸基地培育建设,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行动计划。推动外贸行业互联网化。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积极承接外贸产业转移。大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降低企业外贸经营成本。
(三)围绕优结构促转型,着力释放存量培育增量。一是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围绕促转型、拓市场、增效益,以提质增效为着力点,以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四个一体化”加快发展,做精做优“五张名片”,确保煤、电、烟、酒和化工、冶金等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2580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推动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抓住国家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机遇,创建一批技术平台型、产品新颖型、交易智能型企业,培育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企业。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数据应用为重点抓好大数据发展,促进呼叫中心和外包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与软件业、芯片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壮大;以“医、养、健、管”为重点,全力推进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六项实施计划;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培育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品牌和市场体系;按照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的要求,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确保全年完成五大新兴产业投资46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医药产业完成产值47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三是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以推进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推动传化“贵阳智能公路港”、贵阳改貌海铁联运等项目建设,办好第一届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确保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700亿元。
(四)围绕增活力强助力,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一是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目标倒逼工作,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推进重点改革,以切实可行为标准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以落地见效为要求狠抓改革方案实施,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资源配置体制、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落实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年度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扶贫开发、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规范行政决策,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制定实施法治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推进我省全国第一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法制社会建设。三是全面推进开放合作。办好酒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重大活动,加快贵阳综合保税区二期、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中瑞自由贸易协定》贵阳示范园等建设,加快打造中韩产业园、中印IT产业园。抓紧出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深化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务实推进黔渝、湘黔、黔桂、黔粤等省际间合作。扎实抓好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确保全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7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
(五)围绕抓统筹促均衡,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围绕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加快推进安顺至六盘水城际铁路等交通运输、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新型城镇化试点、多规融合试点。确保全年城镇化率提高到42%。二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抓资金筹措、抓建设进度,确保全年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建成小康路2.9万公里,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小康房2.5万户,新建及改造小康电线路5598公里,新增2200个行政村通宽带、200个乡(镇)快递网点,打造小康寨示范县10个、示范乡100个、示范村1000个。三是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推进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着力推动黔中经济区加快发展。以同步小康创建、增比进位为抓手,在推动经济强县加快发展、率先步入小康的同时,整合资源力量帮促困难县加快发展,确保全年县域经济比重达到69%。
(六)围绕守底线创示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用好两把“利剑”、强化两个“问责”,加快建设“公园省”,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是牢牢守住山上这条底线。扎实推进“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抓好草海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400万亩,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二是牢牢守住天上这条底线。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建筑、道路、矿山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积极推进火电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全力提升空气质量。三是牢牢守住水里这条底线。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和治理,强力推进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建成减排工程52个,加大对赤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61项饮用水源水质指标监测,全面提升水质指标。四是牢牢守住地里这条底线。深入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推动绿色化生产,对基本农田进行永久性保护。大力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及收运项目和渣场标准化建设,提高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水平,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大力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七)围绕夯基础强支撑,着力加快平台和通道建设。一是加快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加快培育小河—孟关、仁怀—习水千亿级园区,新增省级农业示范园区87个,建成推出20个新景区,建成100个综合体主导功能建筑,建成一批高质量“8+X”示范小城镇项目。二是加快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产业载体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尽快开工建设贵安高铁站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一期尽快达产、二期加快建设,促进三大运营商云计算基地一期尽快建成运营,确保贵安综合保税区年内封关运行。三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力争开工贵阳至南宁铁路客专,推进环贵州高速公路南部三州段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年底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力争贵阳至襄阳铁路纳入国家规划。统筹推进通道经济发展,加快编制“两高”经济带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建成一批“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推进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加快推进仁怀机场、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建设,确保乌江货物运输年内全线通航。积极推进马岭、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和信息、电网、天然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抓好500米口径大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提升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的创新能力。确保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0元。
(八)围绕攻难点补短板,着力抓紧抓实精准扶贫。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指示要求,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集中优势资源,凝聚工作合力,确保完成扶贫脱贫工作目标任务。一是深入开展“六个精准”。紧紧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做好建档立卡底数核对和“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突出抓好农村识别贫困户、低保户工作,促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联动,创新国家和省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总结推广毕节“四看法”、“十子工作法”和六盘水“三变”等扶贫经验。二是大力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加快实施“33668”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选准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加快制定移民搬迁规划,细化“两线合一”实施方案,扩大医疗救助保障防贫脱贫试点。确保全年完成10个县、160个乡镇减贫摘帽,78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
(九)围绕保基本促和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十件民生实事”,确保完成投资500亿元,竣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7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5万户,扶贫生态移民搬迁20万人,完成238所学校地质灾害治理。一是促进就业创业。制定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意见和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稳定创业就业五年行动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万名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年内创建30个创业孵化基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扩大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覆盖面。三是促进教育卫生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教育“9+3”计划,深入推进“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清镇职教城、花溪大学城二期和三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扩大中心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增量,加强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好13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工程。四是促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新安全生产法,推动大数据在公共安全中的广泛运用,制定实施公共安全方案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留守老人关护办法,用好食品安全云,加快建设药品安全云和社会治理云,深入开展“六打六治”和隐患排查治理等专项活动,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十)围绕守住两条底线,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一是认真“对表”,盯牢“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抓好“收官”盘点工作,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二是深化“十三五”发展环境、重大发展战略、主要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布局、重大政策措施的研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对上衔接、横向协作、对下指导,精心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附表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对照表
类
别指标名称单位全年目标2015年上半年预期数增长
(%)完成数增长
(%)上半
年占
全年
目标
比重
(%)近五年
区间
(%)经
济
发
展生产总值亿元10500104351.0710.741.440.0-40.9 一产亿元13705557.626.140.730.0-34.5 二产亿元443012.51944.0511.343.941.1-46.5 三产亿元4700111849.411.139.538.2-41.7规模以上工业亿元3550121719.91048.444.4-4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57252075252347.9 44.2-46.5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0580203886.2122.836.7 35.6-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960131503.1411.550.8 44.2-45.9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302060.7359.846.731.0-4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153012768.075.350.2 50.6-53.4民
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725.337.312.751.845.3-55.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46909.5122859.149.849.9-5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53813311312.141.341.6-46.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3101.81.8--节
能
减
排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1.44-3.31.77-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32.5-0.5--2.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92.12-2--5.63--氨氮排放总量万吨3.72-2--3.26--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44.39-9.6--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