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3年11月20日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农业厅厅长 陶性潜
省人大常委会: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报告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我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六大,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主导产品选准,优势产业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运行机制搞活,标准化水平提高”的思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带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尤其是去年以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黔党发〔2002〕17号),认识进一步深化,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转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是: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初具规模
据统计,截止2002年,全省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00个,形成固定资产总额49.6亿元。按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方式划分,属合同关系的344个,占总数的38.2%;利润返还的98个,占总数的10.9%;按股分红的125个,占总数的13.9%;其他方式的333个,占总数的37%。按组织类型划分,属龙头企业带动型的456个,占总数的50.7%(全省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0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24家,市(州、地)级119家);属市场带动型的111个,占总数的12.3%,属中介组织带动类型的221个,占总数的24.6%;其他形式的112个,占总数的12.4%。按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的430个,占总数的47.8%;畜牧业的233个,占总数的25.9%;水产业的29个,占总数的3.2%;林特产业的55个,占总数的6.1%;其它类型的153个,占总数的17%。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193.9万户,农户因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的收入18.8亿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51万人。
(二)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龙头企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或农产品为依托,选定主导产品,挖掘民间传统工艺、传统配方,创出品牌,进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同时,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据对国家级、省级31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统计,2002年,资产总额240793万元,年销售收入316966万元,利润25823.5万元,税收1438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5%、105%和9.3%。2003年上半年,形成资产总额291484.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9188.8万元,实现利润9626.83万元,完成税收7247.2l万元,预计在今年受到“非典”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仍有望提高。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以贵州丰富、优质的辣椒资源为依托,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02年销售收入2.9l亿元,完成税收5100余万元。2003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3.1亿元,上交税收5196万元,预计年底可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贵州信邦药业股份公司、同济堂(仙灵)药业股份公司2家药业企业立足于开发贵州的中药材资源,注重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配方,2002年销售收入总计20583万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23.2%;2003年上半年,销售收入12335万元,同比增长近19.9%。
(三)原料基地建设得到加强,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近几年来,各地根据自身优势,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特色开始形成,优势开始显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逐步形成。辣椒、优质肉牛、中药材、苦丁茶、茶叶、竹笋、蔬菜、山野菜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加工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料基地规模快速扩大,已经形成或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群。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基地面积797万亩,牲畜饲养量522万头,禽类饲养量1376万只,养殖水面面积1.3万亩。全省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600家,加工产值218.65亿元。这些企业及其原料基地的发展,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卖难和普遍不知道该种什么的问题,规避了市场风险,使他们能够比较放心地进行结构调整。二是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三是通过龙头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引导农业增长方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己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切入点和重要带动力量。如:信邦药业、同济堂药业、新天药业在施秉、雷山、松桃等地建立了一批中药材种植保护抚育原料基地3.5万亩:天阳食品公司在遵义、绥阳等地建立西兰花、双孢菇原料基地1600亩;三联乳业在开阳、乌当、花溪、清镇、息烽建立奶牛基地,带动奶牛养殖户1400户,户均收入7800元;晴隆茶业公司在晴隆建立茶叶基地3.1万亩,带动4375户茶农,户均年收入7500元。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原料基地建设引导帮助当地确定了结构调整方向。
(四)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逐步从松散型走向紧密型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企业大胆探索,“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合同、利益返还、农户参股、提供技术或资金服务等多种方式,形成了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双方从过去松散的买卖关系,上升到了行为更规范、更具约束力的合同契约关系。许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集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为一体,公司负责核心牛群的饲养、牛奶的收购、加工、销售以及疫病防治、饲料供应,农户负责饲养管理奶牛,已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紧密型产、供、销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这既降低了农户养殖的风险和公司成本,又保证了奶源质量和稳定供应,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睛隆茶业公司在茶园建设中,采取以物放贷的形式,由公司出资金、技术,按照农户的种茶面积折款计入公司为农户设立的个人账户,待茶园投产后(一般为4年),从农户交售给公司的茶青款中扣除,农民出土地、劳力,并在第五年起逐年按3::3:3:1的百分比例偿还借款及利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发展茶园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使公司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调动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提高
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措施,各地开始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重点。农业、科技、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积极帮助、扶持和引导农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03年6月,全省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7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保护了农民利益,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为扎实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协调、领导,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牵头,25个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全省各市(州、地)和81个县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省联席会议建立以来,强化了部门间的配合,帮助企业解决了贷款、税收和用地等许多困难,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
二是认真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根据黔党发〔2002〕17号文件的精神,2003年,由省农业厅牵头,会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经贸委、省林业厅、省农科院等单位,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贵州的比较优势,确立了以畜牧养殖业、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和中药业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点,大力培育肉牛、肉羊、奶牛、优质油菜、中药材、辣椒、蔬菜、茶叶、竹业、马铃薯、瘦肉型猪、花卉、优质稻、冷水鱼、猕猴桃、魔芋等16个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以期形成优势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带。按照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的原则,确立肉牛、肉羊、奶牛、优质油菜、中药材、辣椒、蔬菜为2005年以前优先发展的产业。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专项资金的管理。为管好用好每年1200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补助资金,充分发挥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省联席会议制定了《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按照“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的原则,省级专项补助资金优先支持符合《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确定的优势产业导向的龙头企业;优先支持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重视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优先支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优先支持与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联系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度,己安排第一批29家龙头企业专项补助资金1100万元和44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补助资金40万元。
四是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为使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省联席会议制定了《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和《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认定评审和运行监测评价评分标准》,明确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程序、申报标准,并对申报标准进行了具体量化。目前,第二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建设基地,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组织省内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积极协助举办“首届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主持召开“重点龙头企业、营销商与原料基地(地、州、县)产销衔接及洽谈会”。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提高了龙头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推进了原料基地的建设。
五是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扶持政策。为贯彻落实黔党发〔2002〕17号文件精神,今年省财政投入1200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以及贷款贴息等;金融部门将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纳入优先扶持范围;省国税局出台了《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运用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省地税局认真执行对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养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企业所得税的规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对重点龙头企业上报减免税的申请进行审核认定;省贸易合作厅授予了我省23家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利用西部外经贸促进资金对我省的农产品出口进行贴息并对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外参展、宣传、商标注册等方面进行贴息;省交通厅会同省农业厅出台了《贵州省大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施办法》,为我省大宗鲜活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另外,计划、国土、科技、经贸、乡企、供销、质监、电力等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省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各级财政、计划、乡企、经贸、贸易合作、科技等部门的扶持资金4740余万元。2003年上半年,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农业银行新增贷款17000万元,增幅为40%,6月末贷款余额为57000万元。地、县级龙头企业获得地方支持资金2308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普遍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同国内、国际大企业抗衡,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我省最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仅5亿元人民币,与我国最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20亿元人民币相比相差甚远。龙头企业科技和创新能力弱,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我省水平更低),有的还是靠简单设备进行作坊式生产,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满足不了加工需要,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尽管一些龙头企业注重原料基地建设,但总的来说,由于企业本身投入有限,经验欠缺,加上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协调不力,服务不到位,原料基地建设仍然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薄弱环节。三是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据统计,在全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属合同、订单等契约关系的占38.2%,属利润返还或股份制的占24.8%。这说明,有近40%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是松散的,主要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另外,由于农民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订单”、“合同”履约率低,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较少。四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69152户,仅占全省农户总数756.09万户的0.9%,而且相当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特别是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也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五是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数量不足,功能不全,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不强。六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扶持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一般号召多,深入实际不够,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扎扎实实的工作不够。七是人才、技术、资金等仍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总之,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为深入贯彻落实黔党发〔2002〕17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后我们在深化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的同时,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以财政资金为先导,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各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协调,促使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资金以及计划、经贸、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掌握的有关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
二是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实行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涉农事业单位、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等,创办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强的优势企业。搞好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管理。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据库,准确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龙头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坚持“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把基地建设与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提升农产品质量、确保龙头企业原料的稳定供应。围绕《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确立的主导产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示范效应显著、带动面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来自省内原料的比重,逐步实现加工原料基地化。
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加以推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六是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支持、帮助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或自办研发机构,构建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面向生产的主战场,进一步明确科技攻关重点,研究开发关键技术,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和投身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民开展联合与合作,继续实施好“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以外,还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
今后五年,是我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局面。
省农业厅厅长 陶性潜
省人大常委会: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报告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我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重要指示和党的十六大,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主导产品选准,优势产业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运行机制搞活,标准化水平提高”的思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带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尤其是去年以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黔党发〔2002〕17号),认识进一步深化,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转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是: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初具规模
据统计,截止2002年,全省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00个,形成固定资产总额49.6亿元。按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方式划分,属合同关系的344个,占总数的38.2%;利润返还的98个,占总数的10.9%;按股分红的125个,占总数的13.9%;其他方式的333个,占总数的37%。按组织类型划分,属龙头企业带动型的456个,占总数的50.7%(全省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0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24家,市(州、地)级119家);属市场带动型的111个,占总数的12.3%,属中介组织带动类型的221个,占总数的24.6%;其他形式的112个,占总数的12.4%。按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的430个,占总数的47.8%;畜牧业的233个,占总数的25.9%;水产业的29个,占总数的3.2%;林特产业的55个,占总数的6.1%;其它类型的153个,占总数的17%。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193.9万户,农户因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的收入18.8亿元,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51万人。
(二)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龙头企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或农产品为依托,选定主导产品,挖掘民间传统工艺、传统配方,创出品牌,进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同时,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据对国家级、省级31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统计,2002年,资产总额240793万元,年销售收入316966万元,利润25823.5万元,税收1438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5%、105%和9.3%。2003年上半年,形成资产总额291484.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9188.8万元,实现利润9626.83万元,完成税收7247.2l万元,预计在今年受到“非典”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仍有望提高。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以贵州丰富、优质的辣椒资源为依托,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02年销售收入2.9l亿元,完成税收5100余万元。2003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3.1亿元,上交税收5196万元,预计年底可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贵州信邦药业股份公司、同济堂(仙灵)药业股份公司2家药业企业立足于开发贵州的中药材资源,注重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配方,2002年销售收入总计20583万元,与2001年相比增长23.2%;2003年上半年,销售收入12335万元,同比增长近19.9%。
(三)原料基地建设得到加强,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近几年来,各地根据自身优势,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特色开始形成,优势开始显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逐步形成。辣椒、优质肉牛、中药材、苦丁茶、茶叶、竹笋、蔬菜、山野菜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加工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料基地规模快速扩大,已经形成或初步形成优势产业群。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基地面积797万亩,牲畜饲养量522万头,禽类饲养量1376万只,养殖水面面积1.3万亩。全省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600家,加工产值218.65亿元。这些企业及其原料基地的发展,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卖难和普遍不知道该种什么的问题,规避了市场风险,使他们能够比较放心地进行结构调整。二是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三是通过龙头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步引导农业增长方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己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切入点和重要带动力量。如:信邦药业、同济堂药业、新天药业在施秉、雷山、松桃等地建立了一批中药材种植保护抚育原料基地3.5万亩:天阳食品公司在遵义、绥阳等地建立西兰花、双孢菇原料基地1600亩;三联乳业在开阳、乌当、花溪、清镇、息烽建立奶牛基地,带动奶牛养殖户1400户,户均收入7800元;晴隆茶业公司在晴隆建立茶叶基地3.1万亩,带动4375户茶农,户均年收入7500元。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原料基地建设引导帮助当地确定了结构调整方向。
(四)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逐步从松散型走向紧密型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企业大胆探索,“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合同、利益返还、农户参股、提供技术或资金服务等多种方式,形成了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双方从过去松散的买卖关系,上升到了行为更规范、更具约束力的合同契约关系。许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集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为一体,公司负责核心牛群的饲养、牛奶的收购、加工、销售以及疫病防治、饲料供应,农户负责饲养管理奶牛,已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紧密型产、供、销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这既降低了农户养殖的风险和公司成本,又保证了奶源质量和稳定供应,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睛隆茶业公司在茶园建设中,采取以物放贷的形式,由公司出资金、技术,按照农户的种茶面积折款计入公司为农户设立的个人账户,待茶园投产后(一般为4年),从农户交售给公司的茶青款中扣除,农民出土地、劳力,并在第五年起逐年按3::3:3:1的百分比例偿还借款及利息,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发展茶园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使公司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调动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提高
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措施,各地开始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工作重点。农业、科技、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积极帮助、扶持和引导农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03年6月,全省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7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保护了农民利益,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为扎实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协调、领导,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牵头,25个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全省各市(州、地)和81个县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省联席会议建立以来,强化了部门间的配合,帮助企业解决了贷款、税收和用地等许多困难,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
二是认真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根据黔党发〔2002〕17号文件的精神,2003年,由省农业厅牵头,会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经贸委、省林业厅、省农科院等单位,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贵州的比较优势,确立了以畜牧养殖业、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和中药业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点,大力培育肉牛、肉羊、奶牛、优质油菜、中药材、辣椒、蔬菜、茶叶、竹业、马铃薯、瘦肉型猪、花卉、优质稻、冷水鱼、猕猴桃、魔芋等16个主导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以期形成优势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带。按照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的原则,确立肉牛、肉羊、奶牛、优质油菜、中药材、辣椒、蔬菜为2005年以前优先发展的产业。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专项资金的管理。为管好用好每年1200万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补助资金,充分发挥补助资金的引导作用,省联席会议制定了《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按照“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的原则,省级专项补助资金优先支持符合《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确定的优势产业导向的龙头企业;优先支持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重视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优先支持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优先支持与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联系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度,己安排第一批29家龙头企业专项补助资金1100万元和44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补助资金40万元。
四是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为使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省联席会议制定了《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和《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认定评审和运行监测评价评分标准》,明确了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程序、申报标准,并对申报标准进行了具体量化。目前,第二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建设基地,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积极组织省内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积极协助举办“首届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主持召开“重点龙头企业、营销商与原料基地(地、州、县)产销衔接及洽谈会”。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提高了龙头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推进了原料基地的建设。
五是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扶持政策。为贯彻落实黔党发〔2002〕17号文件精神,今年省财政投入1200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以及贷款贴息等;金融部门将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纳入优先扶持范围;省国税局出台了《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运用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省地税局认真执行对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养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企业所得税的规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对重点龙头企业上报减免税的申请进行审核认定;省贸易合作厅授予了我省23家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利用西部外经贸促进资金对我省的农产品出口进行贴息并对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外参展、宣传、商标注册等方面进行贴息;省交通厅会同省农业厅出台了《贵州省大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施办法》,为我省大宗鲜活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便利。另外,计划、国土、科技、经贸、乡企、供销、质监、电力等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省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各级财政、计划、乡企、经贸、贸易合作、科技等部门的扶持资金4740余万元。2003年上半年,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农业银行新增贷款17000万元,增幅为40%,6月末贷款余额为57000万元。地、县级龙头企业获得地方支持资金2308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我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普遍起步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同国内、国际大企业抗衡,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我省最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仅5亿元人民币,与我国最大的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20亿元人民币相比相差甚远。龙头企业科技和创新能力弱,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我省水平更低),有的还是靠简单设备进行作坊式生产,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企业的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满足不了加工需要,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尽管一些龙头企业注重原料基地建设,但总的来说,由于企业本身投入有限,经验欠缺,加上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协调不力,服务不到位,原料基地建设仍然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薄弱环节。三是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据统计,在全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属合同、订单等契约关系的占38.2%,属利润返还或股份制的占24.8%。这说明,有近40%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是松散的,主要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另外,由于农民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订单”、“合同”履约率低,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较少。四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加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69152户,仅占全省农户总数756.09万户的0.9%,而且相当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产权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农产品行业协会特别是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较少,现有的也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五是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数量不足,功能不全,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不强。六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扶持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一般号召多,深入实际不够,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扎扎实实的工作不够。七是人才、技术、资金等仍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总之,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为深入贯彻落实黔党发〔2002〕17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今后我们在深化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的同时,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以财政资金为先导,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各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协调,促使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资金以及计划、经贸、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掌握的有关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
二是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实行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涉农事业单位、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等,创办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强的优势企业。搞好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管理。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据库,准确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龙头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坚持“围绕龙头企业办基地”,把基地建设与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提升农产品质量、确保龙头企业原料的稳定供应。围绕《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确立的主导产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示范效应显著、带动面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来自省内原料的比重,逐步实现加工原料基地化。
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将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户。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五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加以推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六是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支持、帮助龙头企业通过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或自办研发机构,构建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面向生产的主战场,进一步明确科技攻关重点,研究开发关键技术,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和投身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民开展联合与合作,继续实施好“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以外,还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
今后五年,是我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