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起草说明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9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                 (2008年11月24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
                           副省长  孙国强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安排,我向省人大常委会就《〈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作说明。
  一、评估报告的起草过程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08年度议题计划安排和省政府工作部署,省政府办公厅于6月下旬印发《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有关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08〕58号)。按照《通知》要求,省发改委牵头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开展了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一是省有关部门开展了规划纲要中各自负责领域和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评估工作,提出了评估报告。二是九个市、州、地开展了本地区规划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工作,提出了评估报告。三是按照民主公开、客观真实、科学准确的要求,省发改委完成了第三方评估和专家问卷调查工作。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省发改委认真组织起草中期评估报告,9月底形成评估报告(征求意见稿);10月初,经征求四十二个省直有关部门意见,修改形成评估报告(修改稿);10月16日,组织召开了省“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会,通过了评估报告(修改稿);10月22 日经省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形成评估报告报省人民政府。根据11月1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意见,省发改委再次组织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目前的评估报告。
  二、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主要由三个部份组成:一是“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二是“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进一步做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一)关于“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按照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基本方针和目标、任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评估结果看,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通过实施以贵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为重点的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大大改善了我省发展的基础条件,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历史性跨越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通过实施“西电东送”、煤电化一体化等能源、原材料和烟、酒技改、扩能等重大项目,增强了我省发展后劲,使我省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农村危房改造“万户试点”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城镇低保范围、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化解“普九”历史债务、大幅度增加教师人数等措施,从质和量两方面努力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1、宏观经济调控主要目标进展情况良好。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和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6%和13.7%,均超过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835元(约合936美元),达到人均生产总值800美元以上的规划预期目标。
  财政收入显著提高。2006年和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26.82亿元和285.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3%和25.7%;2008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1.4亿元,同比增长 22.7%,均超过年均增长12%左右的规划预期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06年和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1197.68亿元和1488.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6%和24.3%;2008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2.2亿元,同比增长15.9%,均超过年均增长15%左右的规划预期目标。
  城镇就业稳步扩大。到2008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4.5万人,达到规划预期目标进度要求;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11%、3.97%和3.89 %,均控制在5%以内的调控目标内。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2006年、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117元和10678元,比上年分别实际增长10.1%和10.6%;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54元,扣除物价因素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2006年、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5元和2374元,比上年分别实际增长4.7%和11.6%,两年年均实际增长8.1%;2008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26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年均增长7%和5%以上的规划预期目标。
  物价调控压力较大。2006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7%;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分别上涨6.4%和11.2%,比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高1.6个和3.3个百分点,超过了“十一五”规划调控目标。
  2、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基本达到预期要求。在“十一五”规划实施中,8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其中,6项约束性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2项指标目前尚未达到进度要求。
  人口总量控制指标。到2007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68‰,比2005年降低0.7个千分点;年末常住总人口为3975.48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44万人,达到规划目标控制进度要求。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到2008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2.76万人,超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10万人的规划目标要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到2008年上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参合率达92.12%,提前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80%以上的规划目标。
  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到2007年,全省耕地保有量实际为448.7万公顷,年均下降0.9万公顷,控制在年均减少耕地2.58万公顷、201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37.6万公顷的规划目标范围内。
  森林覆盖率。到200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9.93%,实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的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到2007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为332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了25.06%,达到 201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左右的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07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37.5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2.7万吨,比2006年分别下降6.12%和0.95%,未达到2010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5.4万吨和21万吨以内的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2006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3.188吨标煤,比上年降低1.85%;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为3.062吨标煤,比上年降低3.97%,两年累计下降5.9%,未达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规划目标进度要求。
  3、“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实施进展顺利。
  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08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34万人;转移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23.8万人,其中转移就业20.3万人;全面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省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0.46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170.7万吨。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各项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交通引领经济的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积极调整和创新发展思路,规划建设贵广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构建我省连接珠三角的快速通道,并因此直接推动了国家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调整,我省提出的贵阳至重庆、成都快速铁路和长沙经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铁路均调整列入国家规划,并全面启动前期工作,使我省以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开工建设了贵广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公路建设项目,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232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37公里、二级以上公路3702公里,乡镇通油路率达到68.83%、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64.82%。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工建设了贵广快速铁路等工程。机场建设稳步推进,内河航运建设取得新进展。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省水利建设资金累计达到58.5亿元,推进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等大中型水利枢纽、病险水库治理、“三小”水利设施、“烟水”配套、农村电气化县等工程建设,到2008年上半年,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数达344.69万人。同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00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6.7%提高到37.1%。能源工业支柱产业地位增强,优势原材料产业不断壮大,烟酒工业得到巩固和提高,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取得积极成效。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9%。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512.28亿元,是2005年的2.04倍。
  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到2007年末,全省城镇人口达到1122.6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8.2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了72.1%。实施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取得积极进展,贵州西部经济带(毕、水、兴)、黔北综合经济区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经济强县建设取得新的成效。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2006年、2007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1.4%和12.4%,经济增长明显加快。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等工程,55个县被列为全国首批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75平方公里。进一步加强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强化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实施了一批重点治污减排项目,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循环经济已达一定规模。
  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两基”目标;到2007年,全省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2.2%;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42.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5%。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社会科技研发(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5%,全省万人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达到5.45人;专利授权量达到1727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44项。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取得新进展,到2008年上半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3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25万人。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新成效。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两年提高3.5个百分点。财政改革进展顺利,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进一步深化了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和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毕节、安顺试验区改革工作不断加强。积极实施开放带动和环境立省战略,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促进城乡就业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8.1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参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显著增加,全面建立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2007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7.26‰和6.68‰。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88个县(市、区、特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建成了一批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加强信访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两年多来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是,受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我省客观发展条件制约,在规划实施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明显;“三农”问题仍较为突出;城镇化进展较为缓慢;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压力大。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根据目前国家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省将抢抓机遇,努力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一是进一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三农”和扶贫开发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五是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六是进一步加强规划修编、制定和规划实施对策研究工作。
  三、需要说明的有关问题
  (一)关于主要目标的评估。
  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和扩大开发、改善人民生活、安全生产等9个方面的主要规划目标。按照规划目标的属性,分为约束性目标和预期性目标。约束性目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省政府向各地各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来确保实现。预期性目标是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对发展的预期,政府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并通过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来争取实现。
  按照我省“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重点,考虑不同目标的属性和评估要求,我们重点对61项主要规划目标进行了评估。对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的判断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对均衡性发展指标主要根据平均进度进行判断;二是对非均衡性指标,主要是根据进度安排和进展趋势综合进行判断。评价结果有五种:已实现五年目标、在控制目标内、达到进度要求、基本达到进度要求、未达到进度要求。根据评估结果,8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良好,其中,人口总量控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耕地保有量控制、森林覆盖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2项指标目前尚未达到进度要求。在 53项主要预期目标中,有46项达到或超过进度要求,有7项未达到进度要求(详见《贵州省“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中期评估情况表》)。
  (二)关于部分指标统计口径、名称变化问题。
  1、2007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为123247公里,为新的统计口径,在原统计口径基础上增加了村道里程。
  2、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这项指标,原为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建议,将这项指标改为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
  现将起草说明和评估报告一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