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贵州省2005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的审查报告
(2006年7月17日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佩良
省人大常委会:
为协助常委会对贵州省2005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进行审查,财政经济委员会于6月29日召开第59次会议对省级财政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议。在审议之前,听取了省审计厅关于2005年度贵州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2005年省级决算情况:地方财政收入年初预算为38.12亿元,实际执行结果为42.26亿元,为年预算的110.86%,比上年实际增加6.76亿元,增长19.03%;财政支出年初预算为80.29亿元(含补助各地专款),实际执行结果为162.6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加26.94亿元,增长19.85%。
2005年省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地方财政收入42.26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286.86亿元(包括中央税收返还基数16.53亿元、税收递增返还0.95亿元、中央定额补助5.26亿元、所得税返还基数0.09亿元、中央专项补助108.70亿元、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及其他结算补助151.97亿元、中央企业下划补助等4.73亿元、定额结算上划中央1.37亿元)和各地结算上划省收入5.65亿元,下划结算补助各地178.56亿元,省级财力总计156.21亿元;省级支出162.66亿元,中央财政各项扣款上解支出0.5亿元。收支相抵,当年支大于收6.95亿元,用上年结余弥补。年终滚存结余14.85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8.43亿元,净结余6.42亿元。
根据2005年财政决算报告和省审计厅关于2005年度贵州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5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全面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建议本次会议批准贵州省2005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
为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全面科学地预测财政收入来源,提高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从严控制追加支出,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二)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扩大县级财源建设成果,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和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经济发展,积极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壮大支柱财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措施,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堵塞漏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进一步增大公共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保工资、保稳定、保各项法定支出的前提下,加大对公共事业、社会保障以及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科学立项,严格审查,追踪问效,逐步形成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财政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要提高责任意识,形成协同理财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专项结余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依法规范财政收支,严厉惩处各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理财,努力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制衡机制。
(六)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加大对省级预算包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力度,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加强教育、卫生、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审计,逐步开展绩效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特别是对重大违法违规和屡查屡犯的,要依法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在2006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佩良
省人大常委会:
为协助常委会对贵州省2005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进行审查,财政经济委员会于6月29日召开第59次会议对省级财政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议。在审议之前,听取了省审计厅关于2005年度贵州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
2005年省级决算情况:地方财政收入年初预算为38.12亿元,实际执行结果为42.26亿元,为年预算的110.86%,比上年实际增加6.76亿元,增长19.03%;财政支出年初预算为80.29亿元(含补助各地专款),实际执行结果为162.6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加26.94亿元,增长19.85%。
2005年省级财政收支平衡情况:地方财政收入42.26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286.86亿元(包括中央税收返还基数16.53亿元、税收递增返还0.95亿元、中央定额补助5.26亿元、所得税返还基数0.09亿元、中央专项补助108.70亿元、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及其他结算补助151.97亿元、中央企业下划补助等4.73亿元、定额结算上划中央1.37亿元)和各地结算上划省收入5.65亿元,下划结算补助各地178.56亿元,省级财力总计156.21亿元;省级支出162.66亿元,中央财政各项扣款上解支出0.5亿元。收支相抵,当年支大于收6.95亿元,用上年结余弥补。年终滚存结余14.85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8.43亿元,净结余6.42亿元。
根据2005年财政决算报告和省审计厅关于2005年度贵州省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5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全面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建议本次会议批准贵州省2005年省级财政决算(草案)。
为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改进和完善预算编制,全面科学地预测财政收入来源,提高预算安排的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从严控制追加支出,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二)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扩大县级财源建设成果,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和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经济发展,积极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壮大支柱财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措施,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堵塞漏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进一步增大公共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保工资、保稳定、保各项法定支出的前提下,加大对公共事业、社会保障以及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科学立项,严格审查,追踪问效,逐步形成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财政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要提高责任意识,形成协同理财的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专项结余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坚持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依法规范财政收支,严厉惩处各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理财,努力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制衡机制。
(六)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加大对省级预算包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力度,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加强教育、卫生、支农、社保等专项资金的审计,逐步开展绩效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特别是对重大违法违规和屡查屡犯的,要依法严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在2006年底前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