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扎根安置点,助力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记人大代表李建平与三宝街道新露社区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三宝街道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立足基层治理实际,以“人大代表+”模式为抓手,积极动员人大代表深入村居社区一线,用代表担当履职为“支点”,撬动起基层治理“大能量”。

在三宝街道新露社区的文化广场,总能看见这样一个身影,他时而蹲坐在石凳边,与老人亲切拉家常;时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居民诉求;时而带领社区干部,仔细检查儿童游乐设施与消防设备。他就是新露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同时也是州、县两级人大代表李建平。五年时光,他以扎实行动将“搬迁安置点”蝶变为“幸福新家园”,成为群众心中的“暖心当家人”。

三宝街道新露社区的前身是晴隆县小路安置点,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县12个乡镇的653户3345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于刚搬迁到安置点的群众来说,面临习俗各异,故土难离的问题,大家见面总说“在我们老家如何如何…”。对于新任职的李建平来说,同样诸多难题。他通过“扫楼”整理“社区宝典”,请“能人”任“楼栋管家”;以人大代表身份提议设置矛盾纠纷调解室,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方法;同时善用居民特长,培养后备干部、组建便民维修队等,还积极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如今社区获多项国家级、省州级荣誉,他将安置点变为幸福新家园,视群众笑容为履职答卷,深受搬迁群众认可。


破局:从“安置点”到“新社区”的履职实践

对于刚搬迁群众来说,最缺的是“家”的感觉。李建平任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社区干部"扫楼",用2个月时间逐户走访了解辖区653户搬迁新市民的详细情况,把每家的人口结构、人员特长、就业需求等信息都记在笔记本上——“有的会做刺绣,有的擅长修水电,有的牵挂老家的田土……”,他把这些信息整理成“社区宝典”,又带着干部上门请社区“能人们”当“楼栋管家”。


(图为李建平走访搬迁新市民)


针对初期矛盾多发的状况,李建平以人大代表身份提议开设矛盾纠纷调解室。在调解室内,摆上几杯热茶,营造出轻松氛围。2024年6月,两户居民因市场摆摊场地问题争执不下,李建平将双方请到调解室,耐心劝解:“咱们都是从山里搬来的,从前在老家,哪家有困难不都是互相帮衬?关于摊位划分的问题,咱们商量着来,一切都好解决”。一番话触动了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如今,调解室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00余起,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密码”。


(图为组织群众在社区调解室调解矛盾纠纷)


善治:用"巧功夫"织密服务网

李建平常说:“社区工作靠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凝聚大家的力量一起干”。他根据“社区宝典”把辖区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引进社区作为后备干部培养,把善于修水电的新市民组建成“便民维修队”,把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群众请来当楼栋长,对社区两委干部的分工也讲究“人岗相适”,细心的小田管民政,点子多的小刘抓文化,能吃苦的小李管环境卫生整治——他常说:“每个人的特长都是社区的资源,用对了地方,工作就事半功倍”。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他组织社区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窗口,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就业宣传活动,了解就业岗位,鼓励社区居民参加技能电工、家政、绿化修剪等培训班,不断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图为组织群众到三宝产业园区了解扶贫车间)


五年来,在李建平的带领下,新露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州文明示范社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但他最看重的,是搬迁群众的一句话:“李主任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从“安置点”到“新社区”,从“异乡人”到“一家人”,李建平用五年时光,将写满“家长里短”的笔记本,化作搬迁群众的“幸福账单”。他坚定地说: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最重要的就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自家事来办——群众的笑容,就是我最骄傲“履职答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