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86号建议的答复
刘晓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及合理利用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乡村文化设施投入”建议的答复
(一)加大资金投入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每年专款补助农家书屋图书更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按每年每个书屋1600元,补助我省用于补充更新农村书屋图书,2024年划拨中央资助资金2497.55万元补助市(州)农家书屋。二是加大“城市主题书房”建设的资金投入。2021-2024年已在全省9个市(州)建成84个“城市主题书房”,每个项目补助资金50万元。三是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投入建设。2021年—2024年,按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点每个补助20万元、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点每个补助10万元的标准,共补助318个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中心改造升级。四是加大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展)免费开放资金的投入。2024年下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10220万元;下达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47917万元;下达省级支持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838万元。2025年下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中央补助资金10228万元;下达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65414万元(含体育等部分);下达省级支持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1838万元。
(二)加大乡村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一是搭建公共文化云平台。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实施工作要求,我省搭建了多彩贵州文化云、贵州省文旅资源共享平台、贵州数字图书馆、“黔图有约”网借平台等多个数字化服务平台,现已成全省66个脱贫县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任务,实现省级平台和66个脱贫县县级子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并在公共文化云平台开展线上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已完成与国家公共文化云数据对接。2025年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指导督促“两馆一中心”(省图书馆、省文化馆、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围绕文旅融合进一步优化公共信息服务,拓宽数字文旅服务应用场景,实现主客共享的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二是合理利用数字文化平台搭建线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目前,公共文化云平台已构建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五级全覆盖基本构架,建成66个脱贫县以“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五大功能子平台,平台涵盖全省3553家文化场馆及旅游景区,平台通过发布信息、组织活动、服务订单、线上直播、专题活动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资源。
二、关于“充分利用好乡村文化设施”建议的答复
(一)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能力。一是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积极做好延时、错时和流动文化服务。各级图书馆推行无假日工作制度,全年365天免费对公众开放,每周错时或延时开放时间达20小时以上。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各类专题文艺活动。数字化建立盲人数字图书馆,上传广播剧、有声读物计超10万小时,有声图书8000多种40多万集,科普动漫近100集,有声电子期刊300多种,6700多集音乐资源,“我为盲人说党史”音频100集,无障碍电影20多部等。
(二)利用乡村文化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一是开展“结对共读”、“耕读讲堂”等系列阅读活动,丰富乡村文化阅读生活。二是开展“馆屋共建”数字农家书屋试点,推进数字技术在农村文化领域的应用,缩小城乡差距,将省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下沉至农家书屋,并统一管理、维护,实现农家书屋与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和良性互动。三是建立乡村文化活动台账,指导各地加大对乡村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指导各地挖掘具备一定基础的网红村、音乐村、民俗村等艺术村庄共72个。
(三)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树立文化品牌项目。一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持续开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基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例如打造村超、村“BA”“村晚”、村T、村歌等村字头系列品牌活动。二是多元化拓展新型文化服务体验。以民族村寨、红色文化、乡村艺术共建、农家书屋自习室、新型经营主体+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IP品牌塑造等形式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创新开发新型文化服务、体验模式、文化场景等。
三、关于“结合乡村自然景观科学规划”建议的答复
一是特色文化村寨打造。结合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特色,重点建设“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12个(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手工艺品销售。二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修缮遵义、赤水等地的红色遗址,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开发红色旅游线路。三是乡村艺术共建。在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盘活老旧房屋114栋,建成23个艺术文创室和12个艺术发展空间,并成立洪江国际艺术村管委会,编制村庄规划,保障发展用地需求。吸引105名艺术家入驻,挖掘整理布依文化和传统非遗技艺,开展活态化体验、传承和文创设计。举办大型艺术活动,发展研学旅游等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融合发展。四是探索共建管理模式。在凯里市万潮镇盐井村以“新型的经营主体+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盘活农户闲置的木屋庭院,通过微改微建,融入现代设施设备,打造“盐井烟火集”。通过“院坝夜话”“振兴座谈”等形式,收集民意,激发村民参与家乡建设。五是文旅深度融合,谋求乡村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以赛马活动为引擎,不断完善相关设施。积极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旅游”发展模式,常态化开展赛马活动,打响“水族端节”“贵州村马”IP品牌,2024年相关活动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关于“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建议的答复
一是深入推进中央文化人才支持专项工作。“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共分配我省选派文化工作者名额17250名,培养文化工作者名额1080名,下拨专项经费18330万元。结合我省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向脱贫摘帽地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县倾斜,通过选派培训、志愿者招募、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文化紧缺人才,有效缓解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短缺现状。二是深入推进“黔旅工匠”工程。围绕全省导游(讲解员)、景区运营管理、导游旅行社、星级饭店、文创产品开发等职业(工种)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截止目前,共完成培训9万余人次。同时,开展文旅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推动我省文旅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培养选拔一批“黔旅工匠”优秀人才。三是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2021-2024年完成各类文化和旅游领域培训班50余期。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推进加强乡土文化能人培训,依托我省丰富乡村文化业态,从非遗数字化传承角度,2025年计划培训1000人左右。目前,已经完成一期文化体育活动策划人专题班培训,完成培训人数50人。四是利用人才博览会,引进专业人才。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连续13年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2025年4月26—27日,在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线上平台设置“农业现代化”专区,收集发布乡村建设领域人才(项目)需求,共收集发布301个用人单位,836个岗位,5200余个才需求。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一是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推进城市主题书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化中心高质量发展项目。二是持续推进2025年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的提升打造。
(二)继续强化人才培训。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开展全省文化馆馆长培训,全省图书馆馆长培训,文化旅游志愿者培训班。全省乡镇(街道)文化站长培训班等。切实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三)多单位协作推进全省乡村文化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关部署要求,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各地做好项目策划、招商推介洽谈公共设施投入等,进一步夯实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基础,和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十五五”乡村文化建设规划,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