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551号建议的答复
张顺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贵州省中药材交易中心的建议》收悉。 感谢您对我省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科学选址,建设大型交易中心”的建议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农业部、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管理的通知》(食药监〔2013〕208 号)明确:“除现有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外,各地一律不得开办新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目前国家级没有新的政策变化。
近年来,我省在申报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政策限制,但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四新”主攻“四化”的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持续推进我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省推动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中国(贵州)天麻交易中心、绥阳山银花产地交易市场建成投用,产值分别为8900 万元、7 亿元和3.9 亿元;建设的“一码贵州”平台大宗中药材交易额达1.4 亿元;贵州省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入驻企业343家,交易额2.3 亿元。
二、关于“完善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议
一是冷库建设情况。目前,我省库容已达567.51 万立方米。从规模情况看,大中型冷库有155个,占比10.44%,主要以小微型冷库为主;从使用性质看,生产型冷库1006 个,占比61%;零售生活服务型冷库、中转型冷库422 个,占比25.59%。二是启动中药材GAP基地评价工作和产地趁鲜切制工作,印发《关于遴选中药材GAP基地的通知》,开展中药材GAP基地遴选培育,引导和鼓励中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和中成药上市许可持有人)以自建、共建、共享的方式联合中药材生产主体,按照中药材GAP要求建设规范化生产基地。三是推动物流摸底调研。2023 年12 月以来,省商务厅联合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现代物流集团成立工作专班,通过对9 个市(州)各地排名前5 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企业、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龙头物流企业等238 家包含医药流通的重点企业有效数据进行了采集,全省共 1.53亿吨货运总量,占2023年全省物流运输总量的14.9%,形成了调研报告,物流成本、流量流向、商贸物流及建议措施等7个专题子报告的“1+7+1”研究成果,通过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专题审议,是全国第一个开展物流流量流向及成本分析 的省,开创全国先河,率先走出一条贵州物流经验。
三、关于“构建市场信息平台”的建议
今天的贵州,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贵阳贵安为核心,立足贵州、辐射西南、服务全国,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按照“存算一体,智算优先”思路,不断丰富应用场景,已具备强大的算力基础,可以为打造专业的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提供支持。截至4月底,全省累计建成算力规模达77.22EFLOPS,其中智算占比超98%,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国产化单体智算集群,除华为、运营商、网易持续扩大规模外,腾讯、美的、国电投等开始部署智算能力,形成多元算力共同发展态势,能对中药材行业大模型的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算力服务,行业大模型能为药农、药企和经销商提供精准的市场预测和决策支持。
目前我省建设的“一码贵州”平台大宗中药材交易额达1.4 亿元;贵州省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入驻企业343 家,交易额2.3亿元。
四、关于“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的建议
我省中药生产企业初具规模,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印发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推动全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围绕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集聚、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供需体系等重点工作,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依据。截至3 月末,规模以上中医药制造企业110 家,占医药制造业的80.29%;主营业务收入超10 亿的有4 家,上市企业6 家。目前,健兴药业、贵州百灵产值突破40 亿元;贵州苗药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个民族药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贵州百灵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汉方药业、金玖生物等18 户企业成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还培育了 瑞和制药、威利德药业等91 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了国 药同济堂等7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三力制药等27 户省级绿色工厂、科伦药业等3 户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医药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明显提升。支持贵州百灵获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项目1500 万元;2024 年补贴57家中药材加工、制造企业贷款贴息资金8004.61 万元,撬动银行贷款60 多亿元;12 家中医药企业纳入2024 年贵州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资源库;国药同济堂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医药行业“历史经典”名单。
此外,我省将17个重点中医药项目纳入全省首批“5+3”拟招商清单,资金66.78 亿元;将7个中医药康养项目纳入全省康养产业拟建项目清单、资金6.46 亿元;深化“一企一策”服务机制,组织制定医药产业“服务清单”与“项目清单”,强化政策供给和技术支撑;通过第十九届旅发大会、SIAL西雅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等,开展“中医药+”招商,落地项目4 个,资金12.77 亿元。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关岭县,与张伯礼院士团队共建“贵州关岭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获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450 万元支持建设关岭县中药民族药种质资源保育基地。安排贵州省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中央财政资金350万元和省级财政种业发展项目资金100 万元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贵州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及种质资源评价平台”,开展100 种贵州特色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的精准评价,已收集保存优异药材种质资源1200余种、7000 多份。
同时,推动中药功效成分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省道地药材种质创新与资源高效利用、苗医药、现代中药创制等3个全省重点实验室建成落地,支持遵义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贵州省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志物发现及优 势品质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特色食药材高效综合利用 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支持开展2025 年中医药民族药科技项目46项,已拨付经费529 万元;助推企业科技创新,“苗药大品种宁泌泰原料、生产及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攻关”纳入“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省中医药局、贵州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的 贵州省中医药产业研究院,于3 月21日揭牌运行。
五、关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为培育中医药产业相关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围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医药相关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我省大力培育了朗玛信息、博医药仓储、柯渡医学等一批服务于医药相关产业的软服企业,助推全省中医药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朗玛信息已形成以实体医院为依托,集39 互联网医院、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检测和医药电商于一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闭环,已连续七年入选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100 强企业。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打造示范引领,推动我省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带动中医药产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持续开展“云使用券”助推“企业上云”,引导中医药产业化相关企业使用云服务、拓展云应用。
我省相关部门联合召开“中医+温泉”企业洽谈会,签约项目4 个,以文旅+中医药为纽带,推动大健康产业与避暑旅游、森林康养、温泉疗愈、文化体验等深度融合。截止目前,已推出19 个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发布6条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建设9个康养集聚区,评定20 家温泉度假地。遴选确定省级中医药民族医药康养产业项目18个,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460 万元。将“贵药膳”“贵药饮”纳入“贵系列”区域公用品牌一体建设,打造“贵药膳(饮)”餐厅8个。
接下来,为进一步助推我省中医药产业持续壮大发展,我们将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产业优势,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围绕优化产业集聚、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供需体系等重点工作,在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同时,指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对企业产品研发的服务,为我省中医药产品开发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将充分发挥我省数据中心优势,加强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加强计算、网络、存储和应用协同创新,为中药材、货物贸易等多个行业提供安全稳定的算力支持。二是按照《贵州省促进行业大模型发展行动方案》相关工作部署,以推动大模型行业应用为契机,引导我省中医药行业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本领域“智改数转”,推动中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诊疗等大模型应用成果。三是通过贵州算力券政策降低模型训练费用,助力研发行业大模型应用,通过大模型为药农、药企和经销商等用户提供精准的市场预测和决策支持,促进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四是推广产销直供的流通方式,推动生产与消费高效衔接,加大农产品流通加工、包装生鲜、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应用,普及使用标准托盘和周转箱,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损耗率。五是协同提升食药物质产品推介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药材企业申报各级“老字号”“贵字号”,提升企业品牌形象;鼓励电商示范企业及示范直播基地加大食药物质产品推介,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并建设“贵药膳推广餐厅”,支持申报钻级酒家、“食尚贵州·爱上黔菜”餐饮美食消费季等主题活动,作为推广标杆,带动全省餐饮企业规范化发展。六是强化黔产中药材产销对接,组织中药材企业赴外开展中医药成果展示交易活动,创新推动贵州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我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