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贵州第一位苗族翰林宋仁溥

图为宋仁溥在天柱县白市镇新舟村宋氏宗祠。
宋仁溥(1731-1783),字体之,号梅堂,称学轩居士,苗族,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正月初九,生于今黔东南州天柱县白市镇新舟村一个贫苦的苗族家庭。
宋仁溥虽家境清贫,可父亲宋廷瑞和母亲聂氏坚持送宋仁溥读书。少小的宋仁溥,因家穷无钱买书,就潜默用心,培养出了过目成诵的惊人记忆力。私塾杨宜科先生见仁溥思维敏捷,孜孜好学,便倍加怜爱,精心培育,使其小小年纪便能背诵古文,吟诗作对,人人称其为“神童”。
不久后因父母双亡,让仁溥原本就窘迫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只能靠祖母李氏给人做针线活勉强维持生计。无奈之下,仁溥辍学回家上山砍柴打猪菜,与祖母相依为命。恩师杨先生知道实情后,亲自上门劝他回馆读书,不仅免除了仁溥的学费,还提供食宿解决温饱。在学馆里,仁溥更加发奋苦读,没花几年时间便读完了增广贤文、四书五经等。
为了丰富知识,迎接科考。乾隆八年(1743年),恩师杨宜科带他外出游学,足迹遍及黔东和湘西数县。并于乾隆十九年(1745年)参加甲戌秋闱,但却不第,但是他毫不气馁,回乡后一面教书,一面潜心于学,苦攻经史,并作《四季读书歌》以自励:
读书春,读书春,桃红柳绿乱纷纷。
须知植物犹知发,有识男儿贵用心。
急努力,莫因循,百尺竿头且让人。
读书夏,读书夏,莫谓天热且停罢。
试看农夫烈日中,讵谓吾儒耕窗下?
加工作,养身价,何愁金榜名不挂。
读书秋,读书秋,金风飒飒白云愁。
正好埋头询课业,莫将驹隙付东流。
书中理,着意求,自有朱衣暗点头。
读书冬,读书冬,莫谓天寒便放松。
程门立雪不闻冷,霜夜尤须下苦功。
莫辞劳,休放空,皇天不负读书翁。
果然是“皇天不负读书翁”。乾隆三十年(1765年),宋仁溥参加贵州乙酉科乡试高中解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宋仁溥赴京参加会试,荣登金榜,考取丙戌科三甲第一百一十七名进士。再经选试,宋仁溥因词章书法超群,被点庶吉士,为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位苗族翰林,获“加五级记录”嘉奖,进翰林院庶常馆学习。历任京都主考官和提督学史。后出任江南主考官,江南考生以他来自夜郎苗乡,便戏称其为“苗学台”,但对“苗学台”的渊博学识和豁达睿智却钦佩有加,十分诚服。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仁溥晋见皇帝,乾隆观其履历,降旨出任河南卫辉府淇县知县。在淇县任职期间,仁溥率领百姓利用空地植树造林,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和灌溉方法,重视农业发展,淇人有“宋公柳”之称。卫辉知府鉴赏仁溥才华,曾令其到邻县受理人命案件,他能秉公决断,睿、滑两县的百姓称为“宋青天”。时淇县教育凋零,书院陈旧,仁溥捐私银八百两修缮“绿筠书院”,聘师教学,发展地方文化。
仁溥因公积劳成疾,仍抱病视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初五殁于官署,终年52岁。噩耗传至淇、睿、滑三县,百姓痛哭失声,出殡时牵绋送葬者达千余人,墓葬河南淇县。家乡父老念其德,埋衣冠冢于天柱新舟象鼻山。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后来,当地方志如此记载他的政绩:宋仁溥为人质朴,遇事勤敏,居官清正。《卫辉府志》将仁溥列为名宦,以示旌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镇远府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柱县志》、1990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物志》均为之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