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古风雅朴话平寨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平寨位于锦屏县钟灵乡东部,明清属中林验洞长官司,民国前期设洞湳乡,后期改为洞湳村。全寨共百多户人家,是一个木屋密集古老的平寨,文化遗存却比较丰富。走进平寨,浓浓古意扑面而来。

  古老的建筑遗存

  隽永秀丽的小溪

  寨 中 , 有 一 条 石 板 石 垛 子 围 成 的 宽 30-40厘米,深20-30厘米,长130多米水槽当地人叫小溪。这样的小溪,在县内、省内或全国都未曾见过。平寨乡民是否懂得黄金分割,或是从风水的角度考虑,小溪不从寨子正中间穿流而过而是偏南而又稍有弯曲地分布。溪埂宽2.6—3米,是入寨通向各家各户的主街道。山泉溪水从古木森森的被流水切割很深的沟谷中跌宕而来进入寨中,是寨上村民淘米洗菜洗衣洗手洗脚的用水水源。不仅如此,小溪还设计成重要的消防设施,以暗沟的形式它与寨中每排房屋前后的明沟相通,既方便村民取水救火,又可灌溉寨子右边的一垄稻田。诗一样的小溪,流动的音韵在寨子中间舒缓流淌,在石板镶砌的水槽里薄薄的青苔上轻轻滑动,带着春雨秋霜一路祥和宁静,不乏几分清新雅致和悠远意境。偶尔,在石板接缝沙石里抠到绿锈斑斑的铜币,发现古铜币年代最早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凭这几个铜钱不能说明寨子先民搬迁至此的年代。根据《远口吴氏族谱》(第17修)和《远口吴盛后裔人物志》所载,平寨吴氏是由一个叫增忠的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首迁定居于此,可考时间已五百年。但小溪的开凿、石板镶砌构想以及何时铺设由何人首倡设计等等,亦很难考究。

 

小溪

  古朴挺立的凉亭

  溯溪而上,小溪南侧有一栋端庄古朴的凉亭,坐北面南,木质结构,是寨民农闲时乘凉休憩处所。亭子基地高出小溪约1米,长宽各为7.00米,中间四根大柱周长分别为 1.1—1.2米,间距为3.48米,外围12根柱子稍小,与四根大柱的距离均1.76米。凉亭共三层,底层高3.53米,没有间壁,四周装有间隔竖版。二层高3.12米,三层距水高2.02 米,均中空,四周杉板满装。16块鼓形柱磉青石打制,地面鹅卵石花街,中心为古钱币图案,古朴雅致。凉亭修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全为木榫铆合。其外形美观结构精巧工艺精湛,经150多年风雨侵蚀还不歪不斜。民国里人吴崇江为凉亭写了幅对联:

  大家息憩在兹,闲话少谈些,

  论其古以评其今,方引四民之正化;

  老幼燕居于此,善功多劝点,

  顺乎天而安乎命,始扬五姓之贤名。

  今人吴家廷也写了幅:

  后面两龙来归聚村中宏开甲地;

  前头双水合弯环境内大启人文。

  为过往人称道。现在,村委组织村民捐资投工把破败萧条的凉亭修整一新,凉亭便换发了许多新意。

 

凉亭及石碑

  浓厚的教育民风

  古老的教化碑碣

  凉亭北侧大柱两旁站立两块石碑,一块碑高134厘米宽68厘米厚7厘米,同治元年(1862)立;另一块碑高1.3米宽0.82米厚0.09米,光绪元年(1875)立。碑头四个圆圈内镌刻有“名以传世”阳文大字。碑载:寨脚原有三间两层高大门楼,上层楼阁作为启蒙教育“训童蒙于斯”的书馆,下层为入寨防盗寨门。道光丙申年(1836)秋末冬初强盗头子姚开益带匪徒抢虏时又放了一把大火,除寨头吴家两排窨子屋有高墙护住没烧外,寨子其余房屋及门楼都化为灰烬。没了门楼,小孩无处读书;没了寨门,盗匪猖獗肆意出入,村民不安。于是咸丰庚申年(1860)冬,寨老商议在原基础上按照原样重修门楼,历数月建成。于是,平寨又有了学馆,也有了寨门。

  凉亭南面亭外有座土地庙,土地庙旁翻卧石碑一块,高1.5米、宽0.85米、厚0.09 米,文字依稀可辩。碑头镌刻“赑屭永昭” 四个阳文大字,每字边长12厘米,碑记小字阴刻,于民国六年(1917)立。碑文记述:南距坪寨300多米处,有一长100米、宽4米的防洪大堤,堵住南来的干冲溪水,使果木湾十几户人家及坪寨百来亩良田因之不受水患。光绪元年(1875)夏,洪水冲决堤埂,道路、耕田严重冲毁。民国五年(1916),平寨人首倡,三个村寨捐资修复堤埂,民国六年告罄立碑记载。简单原始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式。碑文记载的都是善举之事,而受到村民敬仰与保护。

  献身教育的两乡贤

  罗士彦:《钟灵乡志》载,罗士彦,号兰山,生于乾隆六年辛酉岁(1741)8月,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4月,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贡生,教过娄江杨学沛(嘉庆九年乡试中举,曾任黔西州学正),一生传道授业,安贫于教,终不能入仕,至晚年潦倒困窘。生前有诗集,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惜已散佚,仅存《咏梅》诗二首:

  灿玉凝冰别有情,雪花点点本天成。

  珠玑错落云无色,琼玉缤纷雪有声。

  冷艳嚼来沁胃齿,幽香携去弗愁贫。

  只因识及林和靖,千载于今有定评。

  幽香多在水云楼,叶后花前结实初。

  附萼香随鲜滴滴,依枝黄坠活如如。

  银秋莫作金凡画,红锦犹存鼎□书。

  本色寒酸休浪尽,调羹有债不成居。

  吴崇江:《锦屏县志》《锦屏文史》《钟灵乡志》《远口吴盛后裔人物》及锦屏县档案局资料载,吴崇江,字瀛川,号汉清,1890年生,1958年卒。早年在黎平府入官立学堂,民国十八年(1929),他同地方名士吴子昌(民国十年钟灵小学校长)等在中林乡创办新学振兴家乡教育,次年,被选派到“贵州省锦屏县乡镇长训练所第一期”培训,培训结束,吴崇江弃政从教,被县政府委派到钟灵乡中心两级小学任校长。任期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善化性格,陶冶情操”;修订业务计划和教学方案,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修身、体育和习作等课目;组合地方历史、语言、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地理、国父诞辰等编订乡土教材,激励学生热爱乡土热爱国家。因而校风校貌大为改观,深得民众赞誉。他本人克己奉公,尽职尽责,秉公办事。

 

窨子屋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进入贵州,被红军重创的王家烈部被迫俯首听命于蒋介石,蒋授予王家烈中将参议头衔,调离贵州。王家烈部师长何知重路过锦屏县小住看望县长万震忠,经万震忠介绍,何骑马到平寨邀请吴崇江当他师部书记官,吴热衷家乡教育,对仕途淡漠,只作诗答谢:“奇才满腹自然红,世道无人漠影中。君则有能期上达,我曾无志混中庸。挥毫不过三分纸,染翰唯凭一句衷。带甲当沽须莫吝,东山景仰起文龙。”1938年,日军侵华战争加剧,时有河北保定人“七七抗战”后到锦屏,他作诗鼓励这位抗日军人:“把握权衡不用愁,看他强寇几时休。准备雕弓擒猛虎,张开电网捉狂猴。君台莫负怀英志,带甲须同饭子游。六合肃清则认已,天山一定赖奇谋。”任职期教出来的学生修养好,在外做事的人较多。吴崇江告老回家后仍关心地方的教育,于当年同保长杨光恒、杨光学等人组成建校委员会,带头并动员群众捐钱献工献料,新建第四保“昌明保校”(今高坪小学)。 1940年新校落成,他撰写两联贺之:

  其一:

  学校造人才,愿桃李努力争妍,扫荡文盲兼旧染;

  国家宏教育,希当轴热心推进,鼓开风气换新猷。

  其二:

  宪政维新,学校维新,武纬文经宾服倭奴不再反;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德宣威镇奠安中土有余荣。

  从他的诗联,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满腔爱国热情和为家乡教育献身的崇高精神。吴崇江平生喜颂诗联,存教学论文集《政在养民》和《诗联遗稿》二手本。其诗联今《中华文库·贵州诗词卷》《贵州省楹联新编》《锦屏对联选》等书收录。

  古树掩映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古老的平寨,几十栋高大新式砖房矗立在寨脚公路旁,古朴中展露出了无限生机,改革开放以来勤劳致富的成果将会覆盖古老的建筑,村民奋起奔小康的势头已不可遏制。锦屏—— 黎柏油省道从村边与钟灵河并排而过,平寨距三黎高速公路敦寨出口10公里且有多条硬化乡村公路连接,便利交通运输条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将为平寨的经济发展、人文延续提供更加宽阔的背景和舞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