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姚颖谋生到绥阳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前不久,我因编一本《绥阳解放七十 年故事选》,通过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查 到一篇1945年6月27日《贵州日报》刊载的 《今日的绥阳》,作者赵民。文章介绍了 由遵义到绥阳的公路及沿途集市和县城的状 况,还介绍了绥阳的教育、文化、社会风 气、婚姻、物产、名胜、民生、地势等现 状。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末了,介绍一 位在绥阳的文化人,读者们最熟悉的《京 话》作者姚颖女士。”

 

《论语》两周年 纪念刊刊出的姚颖照 片与墨迹。

  姚 颖 是 谁 ? 《 京 话》是一本怎样的书? 带着好奇心,我从网上 买回一本民国廿五年九 月初版的《京话》复制 本,并对姚颖和《京 话》的信息进行了“追 踪”,基本弄清了姚颖 和《京话》的情况。 上世纪30年代, 著名作家、学者、翻译 家、语言学家、新道 家代表人物林语堂在 上海主办了一份半月 刊叫《论语》。《论 语》最出色的专栏叫 “京话” ,是一个杂文专栏,由一位名叫 姚颖,住在南京的女作家主笔。后来姚颖将 在“京话”专栏发表的文章,与其他一些文 章合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京话》。林 语堂还主动为其作序。

  林语堂在《京话》的序中说:“‘京 话’之难写,难于上青天。‘京话’, 地方 通信之一种也,地方通信写成文学在中国尚 少见;居南京写通信尤难于一切。然吾编 《论语》时,求各地通信之写如‘京话’者 遍国乃不可得,独姚颖女士之‘京话’,涉 笔成趣,散淡自然,犹如岭上烟霞:谓其有 意,则云本无心,谓其无意,又何其燕婉多 姿耶!吾乃喜而请其续写,彼喜而续写,乃 使全国《论语》读者皆大欢喜。余乃谓《论 语》之有此项通信,可遇而不可求也。揆其 所以然,大约因文字之老到,思想之清丽有 以致之。尤在能夹叙夹议一端。通信文章之 能成为文学,全在此点,否则王婆诉说耳, 断烂朝报耳。”可见,林语堂对姚颖的文章 和才气赞赏有加,给了不能再高的评价。林 语堂还把《论语》的八个主要撰稿人喻为 “八仙”,分别是吕洞宾林语堂、张果老周 作人、曹国舅简又文、铁拐李老舍、汉钟离 丰子恺、何仙姑姚颖、韩湘子郁达夫、蓝采 和俞平伯,都是当时的全国一流作家,也可见当年姚颖在中国文坛享有的地位之高。

  《京话》这本书初版于1936年9月,含 专篇、京话、随笔、杂俎四个部分,专篇由 27篇文章组成,京话由26篇文章组成,随 笔共150则,杂俎含短评12则和诗歌1首。 《京话》其实是一本内容很杂的书,被称为 “中国第一本以政治为背景的幽默作”。

  2017年4月6日《团结报》上发了一篇 署名顾亚欣的文章,标题叫《姚颖——神秘 的文坛“何仙姑”》。文中说,姚颖的《京 话》,所谈的内容皆不出首都南京,看似是 对当地新闻的报道,其实却是以官场生态和 社会世相为题材的杂谈,往往自日常生活中 的鸡毛蒜皮入手,娓娓道来,闲扯一气,逐 渐过渡到政界官场动态,进而对政府决策或 官场作风作议论与讽刺,而其中所蕴含的, 则是对于时局、民生的关注与忧虑。顾文对 姚颖的《京话》有许多评介,我不再赘述, 有兴趣的读者搜索顾文一阅便知。

  关于姚颖的生平,信息寥寥。历来的 研究家都只知道她的籍贯是江苏武进奔牛 镇,受过高等教育,毕业于金陵大学或中央 大学,北伐时期投笔从戎,任军中文书,写 得一笔清秀小楷,在南京结识了国民党高官 王漱芳,于是结为连理。王漱芳系贵州盘县 人,离开南京后,曾做过国民党贵州省党部 主席,后来远赴甘肃任政府秘书长兼民政厅 厅长等职。1943年夏天,身在甘肃的王漱 芳,一次出巡,坠马身亡,姚颖从此回西南 孀居,不知所终。姚颖生有一双千金,名小 颖、小芳。

  林语堂后来回忆说:“抗战时,王氏在 甘肃兰州一带坠马而死。那时听说她和她母 亲住在重庆附近南温泉。以后的事便不得而 知了。”

  姚颖“回西南孀居”,到底居在哪里, 研究家们都没有给出答案,使姚颖的行踪成 了悬案。

  不料,赵民的那篇《今日的绥阳》里, 附带的闲笔却藏着姚颖行踪的谜底。赵民大 约是《贵州日报》的记者,文中关于姚颖的 信息虽然语焉不详,但可以认定,当时姚颖 居于绥阳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时间应该比较 长,要不,赵民也不至于在介绍绥阳全县的基 本情况后,要专门地介绍她居于绥阳这件事。

  当代研究姚颖的文章不少,但都主要纠 结在一个问题上,即《京话》的作者到底是 姚颖还是他的丈夫王漱芳,关于这个问题我 不想去深究,读者诸君如有兴趣,去网上图 书馆一搜,便可读到。我本人倾向于作者就 是姚颖本人,赵民的文章也明确说《京话》 的作者就是姚颖女士。

  顾亚欣文章对姚颖自丈夫离世后的踪迹 进行了“追踪”,文中写道:1946年,《上 海滩》杂志称姚颖在内地曾以教书、写文章 等谋生,生活清苦,同时称其已托亲友在上 海代谋记者职务。但姚颖去没去上海,则没 了下文。这则消息透露出,姚颖当时在绥阳 很可能就是以教书、写文章谋生的。顾文又 说:抗战胜利后,有署名“老芝” 、“慧 星”者继续在《论语》杂志续写《京话》, 内容及文风与先前署名姚颖的《京话》相去 不远。顾文没有肯定“老芝” 、“慧星” 就是姚颖,当然也没有否定。

  另 外 , 《 贵 州 省 志 · 文 物 志 》 载 : “1951年6月11日,省文教厅在《新黔日 报》上刊登了《为发动各界人士捐献各种文 物通知》,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同 年10月,捐献文物图书的人士有姚颖、谢根 梅、秦元珍、张天荣、谢亚坚、张桐生、严 敬、柴晓莲、叶菊芬、邵治民、刘铁轮、黄 士彬、刘燦珣、陈恒安、陶勋、李可达、任 北常等。”姚颖排名最前,人有同名,只不 知此姚颖是不是《京话》作者姚颖。从《京 话》作者姚颖的情况看,她的丈夫是贵州人 王漱芳,曾做过国民党贵州省党部主任委 员,她也久居贵州绥阳,同时凭她的经历也 很可能会有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藏书,捐献 一些文物图书是完全可能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