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文书:中华契约精神 世界生态典范
锦屏文书是中华民族契约精神与诚信文化的集中体现,字字句句都是千金诺言,如高山滚石,一去无悔。诚信在这里,闪耀着西南少数民族的人性光辉,成为推动契约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奠基石,其透射出来坚如磐石诚信至上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符合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与内容要求,需要我们去大力倡导、弘扬和认真践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早在7000年前左右的伏羲时代,就开创了一系列的创造性发明,如观天象,制历算,作八卦,制网罟,驯家禽,制干戈,造书契,兴管理,定婚姻,兴医药,化蚕制衣,制乐创歌等。伏羲时代,“画八卦,造书契”取代结绳记事,创制最初文字,揭开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序幕。
“当整个西欧还处在原始状态的时候,中国人在4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了。”(萨维纳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是先于西方文明的,这对于唯西是从者,无疑是一贴清醒剂。
从古人的“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果”,以及“义以无往不利,废义则往而不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义则立德,无义而无信”等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诚信”的高度认知,对“义利”与“德信”关系的深度解读。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特别讲礼重义,尚德崇信。“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这里的“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信用”,指的就是一种信守共同约定的精神,即现代人所讲的“诚信”与“契约精神”。
2010年贵州省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锦屏文书,则以其五百年的民间智慧更生动鲜活地把“契约精神”演绎到极致,让诚信成为南疆林业繁荣昌盛的灵魂支柱,创造了辉煌的木材时代,五百年人工造林史,谱写了弘扬中华诚信精神的最璀璨华章。锦屏文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她的“契约精神”与“诚信理念”。
何谓“契约精神”?国际萨满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在《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的代序中,对中国契约的起源和契约作了较全面阐述,并对契约功能及其精神作了深入的概括:“于是,契约成为维护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存在、体现诚信精神的文化形式、生发依法治世传统的历史基础;于是,契约在社会学家手中被视为识读社会肌体的密码,在历史学家眼中被当作阐释历史细节的证据,在法律工作者眼中,则成为判定案例性质的凭据,更重要的是在当事者那里成为履行有关责任、义务、权利的铁条。自商周参同契伊始,契约还代表了契合的文化精神、默契的交际的境界、锲而不舍的意思追求。”
一句话,契约精神就是以民主协商为平台,契约形式为载体,以人际诚信为基础,以有效实现社会和经济管理,以求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凡契约文书都分别约定了主体客体,甲乙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契约的履行实施,一是靠签约双方的诚信,二是相应的检查督促机制,这是契约精神赖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契约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权利至上精神,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权责对等、诚实守信、遵守规则、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诸多精神。建立在平等自由原则上的契约,是一种需要共同信守的公平协定,守信则和,背信则乱。
一纸锦屏文书能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风行五百年长盛不衰的事实证明,人类契约精神扎根清水江等流域,构建的“契约管理型社会”是多么和谐与成功。
可是,西方和唯西学者多认为,西方的文明社会是按照社会契约模式建构的,其主流精神就是契约精神,故尊祟法治。特别是传统观点普遍认为,中国是个“身份社会”,虽有契约出现,但缺乏契约精神,重人治而轻法治。
然而,锦屏文书的大量发现,以及植根于契约文书中的契约精神与诚信理念,有力驳斥了上述传统观念。因为从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天柱、黎平、三穗、剑河、台江、岺巩、从江等八县征集进馆的数十万份锦屏文书,我们发现,居住在清水江、都柳江、㵲阳河等流域的侗、苗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自古就有重礼祟信尚义的传统,人们从“刻木为信”到“书契为约”,到形成独具特色的契约文化,并步入了“契约管理型社会”。很多不沾王化的化外之地,则更多依靠民族习惯、宗族宗教、道德力量等推动契约的履行。在契约管理型社会里,人们更加珍惜在公平、自由、平等、协商原则上订立的契约协定,其共同信守的自觉性与契约执行力大大增强,即使有少量纠纷,也能够以民间方式协商解决,很少诉求于王法,即使诉诸于王法以息讼,也坚持“以契为凭,以约为据”的契约原则,共同维护契约的约束力,这是人类契约精神的生动体现。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说过一句闻名世界的名言:“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天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在中国,与康德这句名言对应的是“季札挂剑”的著名典故。
春秋时期吴国人季札,一次出使各诸侯国,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盛情款待。临别,在徐国国君为季札送行的酒宴上,季札舞剑表示谢意。季札所舞的剑,剑鞘精美,剑锋犀利,发出闪闪寒光,挥舞起来更是银光万道。季札看得出徐国国君非常喜欢这把宝剑,有心把这柄剑送给徐国国君作纪念。但剑是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使命还没有完成,还不能把信物送人。于是,季札在心里许下诺言,等出使列国归来,一定要将这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可等完成使命归来,徐国国君在不久前已暴病身亡,季札痛惜不已,来到国君的墓前,三行大礼之后,郑重地将佩剑挂到了墓前的松树上,兑现了自已曾经许下的诺言。
这就是中华民族“契约精神”理想主义最高境界的体现,即使是心中许下未对人言的诺言,也要兑现,做到上不愧天,下不愧地,中不愧己。
锦屏文书是中华民族契约精神与诚信文化的集中体现,字字句句都是千金诺言,如高山滚石,一去无悔。诚信在这里,闪耀着西南少数民族的人性光辉,成为推动契约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奠基石,其透射出来坚如磐石诚信至上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符合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与内容要求,需要我们去大力倡导、弘扬和认真践行。
市场经济,从某种层面讲,就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更是诚信经济。贵州电视台品牌对话栏目《论道》的嘉宾主持人龙永图,曾经讲过一番话,说他跟很多老板攀谈,问到投资办厂最怕是什么,他们说不怕你政策不优惠,就怕你的政策老在变。
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老板投资办厂兴业,事先都经过认真市场调研与可行性论证的,能够产生一定利润的项目就会去做,但如果政府政策不稳定,就会增加企业实现利润目标的不可控因素,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些无法预测和规避的风险正是企业最大的风险,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种情况下投资就是冒险。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是诚信问题,政府出台的政策老在变,不应该是诚信政府所为?!老百姓倘且“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政府政策如随意变动,随意性大,何以取信于民,这岂不是挑战自我的信誉和权威吗?!对其治下社会所树立的诚信形象自然打折扣,企业与政府、社会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固,毛将焉长。
时下,某银行在媒体上宣传有这样一句广告词,“穷可贷,富可贷,不守信用不能贷”,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既生动地阐明了信用的社会价值,又是对当今社会不守信用的批判与否定,对诚实守信者的褒奖与肯定,很有警示意义。
时至而今,锦屏文书闪耀出来的“契约精神”的光芒,依然投射在清水江等流域的各个角落。锦屏文书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乏黄的纸片破损不堪乃至有的霉变成纸粉,但不朽的是纸张背后的契约文化,这是我们追寻法治文化的源头,而根植于其中的契约精神,更成为当今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思想灵魂。当然,当今的契约精神和诚信文化,更需要法治发展来维护与保障。
明清时期以来曾经在林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锦屏文书,在新中国成立后,名称、内容形式有所变化,演化成村规民约、乡规民约、合约、合同、协议等,继续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作用,在时间上继续延伸,在空间上继续拓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广阔天地上继续发挥更大的贡献。
以锦屏华寨为代表的村规民约,成为有效规范管理村寨事务的典范和黔东南州“契约社会管理”的一面旗帜,一个传承弘扬契约精神的成功范本。锦屏县正是因为借鉴汲收锦屏文书的精华,在推进新一轮林业制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获得在全国林改百县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经验的荣耀,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强烈反响。锦屏文书凭借深厚的契约精神、诚信文化与生态环保理念,终于站在国际舞台上一展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精神风采,它无愧于2008年在吉隆坡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档案大会前沿论坛的高度赞誉:“锦屏文书是全球混农林文化遗产的活态记忆库,在生态保护上树立了一个世界性的典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一个以“依法治国”为中心议题的重要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要真正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不仅要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法治体制,还必须大力弘扬法治文化与“契约精神”。那么,大力弘扬植根于锦屏文书里的“契约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要求和新时代的召唤。
这正是我们今天抢救保护锦屏文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所在,在贵州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省州档案与文化部门等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特别是黔东南州锦屏文书项目县所做的征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对传承中华民族的诚信文化,弘扬契约精神,实实在在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其贡献不可限量。
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锦屏文书:走向世界的杉乡记忆》,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及其缩影。作者作为一名基层档案人,从参与锦屏文书抢救保护亲历者的角度,十分用心地记录反映了抢救保护锦屏文书的艰辛过程,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实际工作。
读了《锦屏文书:走向世界的杉乡记忆》,大家可了解到锦屏文书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至今,近半个多世纪征集、抢救、保护的艰难历程,锦屏县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尤其是档案部门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体会到锦屏文书从在锦屏首先发现到一步步走出深闺,乃至凤凰涅槃成为“中国档案文化遗产名录”进入“中国记忆工程”,树立起锦屏文书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品牌,其间历经的种种艰辛和酸甜苦辣;同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智慧、契约精神和诚信文化,以及南疆林业重点县锦屏的杉乡记忆,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记忆工程”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满了深深的期待。
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可领略锦屏文书----穿越五百年的文化底蕴与魅力,了解锦屏文书命名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科学合理性的同时,而且可以认识到当前我省还存在的恶意篡改“中国档案文化遗产名录”---锦屏文书称谓的不和谐音符,更加激发起大众悍卫中华民族宝贵的契约精神与诚信理念的使命感,坚定对“德与信、义与利”的现实思考和在内心深处的考量与选择。因而,制定出台《锦屏文书保护条例》地方性法规,对锦屏文书进行立法保护,更好地维护锦屏文书国保名录称谓的权威,更是人大立法和政府司法部门的职责所在。
我们相信,有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与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支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到贵州黔东南这块契约文化热土,展开多领域多学科的锦屏文书课题研究,黔东南州这朵契约精神之花,一定会盛开得更加美丽动人,中华民族契约精神与诚信文化一定会焕发出新时代的芬芳。
我们期待着,锦屏文书这一本藏在南疆林业史背后的民间史记,早日以更多姿多彩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她更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更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历久弥新的锦屏文书,焕发出新生力量,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最后,衷心祝愿锦屏文书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世界记忆工程”更高目标迈进。 (本文系《锦屏文书:走向世界的杉乡记忆》再版序 ,作者为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耿生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