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沙子坳红军长征战斗遗址
沙子坳地处岑巩县龙田镇安坪村境内的冠璧山后甘岭下,距龙田集镇16公里,离县城70余公里。冠璧山,是耸立在岑巩、镇远、石阡三县交界地的一座连绵起伏的险峻高山,海拔670米,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后甘岭与大坡坉是冠璧山的两座主峰,沙子坳就处在后甘岭与大坡坉之间,当年200余名红军与2000余名国民党军在这里遭遇,发生了4天3夜的惨烈血战,当地群众把后甘岭血战叫作“上甘岭战役”。近日岑巩县文化部门在冠璧山上的沙子坳调查发现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时留下的遗址痕迹,包括战壕群、防御墙和大量神秘无主坟。
远眺沙子坳
一、战壕遗址
在大坡坉朝向镇远、石阡一面半山腰处的密林中的斜土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人工挖掘的坑洞和凹槽,其中有几处遗迹仍然十分明显。据龙田镇安坪村亮溪组80多岁的知情老人何文德说,3个凹槽为红军战壕,1个坑洞为红军战斗物资储备坑。据现场观测发现,3个战壕迎着来犯之敌,倚坡而建,倾斜着连续分布在陡峭的密林中,每个战壕约长6米、深1.5米、宽2米。置于3个战壕中间的1个巨大坑洞是红军作为战斗的物资储备坑,坑深约2米,直径长约1.2米,坑前朝来敌方向长有一棵百年老麻栗树,根部坑洞密集,调查人员反复比对后疑为前方敌人射来的弹洞,可见当时战斗之激烈。
二、防御墙
在大坡坉战壕群旁边,发现一堵用山石修砌得比较规整的红军军事防御墙,长约10 余米,高约0.5米。在大坡坉和后甘岭的两处山头上,迎着红军上山一面,发现一条长约600余米,高约0.6米的土石墙。何文德老人说,这是国民党部队修建的军事防御墙,是阻止红军进攻用的,以前差不多有半人高,天长日久被风雨损坏了。这条防御墙隐蔽穿梭在大坡坉和后甘岭的两处山头上,早已得知消息的国民党2000余重兵在两处长长的防御墙后以逸待劳。防御墙在沙子坳坳口处断开,这是国民党军队精心布下的一张网,留下此处张开的口子,等待红军闯入,企图将红军一网打尽。
三、神秘“官坟”
在离沙子坳约800米处、亮溪寨屋后的山湾里的一片乱林中,何文德老人说,这个地方怪得很,埋得蛮多乱七八糟的无主坟。大家都叫“官坟”,听说里面埋的是红军。安坪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曾维英和县档案馆馆长肖庆平等人都说得很肯定,说山上有红军坟。曾维英从小就听到有关“官坟”的传说,称以前这里有100多座“官坟”,现在只有30来座了。这个消息令人非常震惊,文化部门对“官坟”立即展开调查,听到更多的群众说“官坟”有可能就是红军坟,遗憾的是查无实据。在遗址现场,岑巩县文化工作者产生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疑虑,史料既然说红军大部分都战死在沙子坳,那么多红军的遗体去了哪里?沙子坳山湾里的这片无主坟究竟是不是红军坟?“官坟”一事事关重大,当地文化工作者不敢作出任何妄断,尚需向上级报告,有待专家前来考证。
四、血战经过
《岑巩县志》记载:1934年10月4日,执行红军长征先遣部队任务的红六军团,在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的率领下,根据中央军委电令,由瓮安猴场、余庆龙溪一带进入石阡地区,不料撞进了敌人重兵部署的地段,陷入国民党湘、桂、黔3省地方军24 个团的包围之中。在石阡县的甘溪,红六军团虽经顽强奋战,但主力被敌军截为数段,部队伤亡很大。战斗中,红18师师长龙云率领第52团完成掩护主力南撤任务后,由石阡县的川岩坝困牛山血战突围,于10月23日晚,率领200多红军指战员转战至岑巩县龙田镇冠璧山。为防止红军过境,时任国民党岑巩县长兼青溪、岑巩、玉屏联防区副指挥的李林令属下在各处设立哨卡,派民团围堵红军。当龙云师长率领200余名红军进入岑巩县龙田镇冠璧山沙子坳时,即与早已获悉情况而埋伏在此的国民党军第25军第4旅金祖典团及岑巩县民团等2000余人遭遇。龙云师长一面指挥部队奋力抵御10倍于己的敌人,一面迅速抢占制高点,但终因敌众我寡的悬殊,加上连续行军作战、极度疲劳饥饿以及山高林密、地形复杂等不利因素,在顽强血战4天3夜后,部队终被冲散。随后,弹尽粮绝的红军被国民党军围困于魁楼坡上,红军战士多数被俘,惨遭杀害。龙云师长孤身一人突出重围后,经安坪村亮溪坡、桐木坪向龙颈坳、龙马店方向行进,准备北上印江,寻找主力。不幸于10月27日在麻栗脑负伤被俘。因叛徒出卖,龙云师长身份暴露。他大义凛然,英勇不屈,从县城被押送至省城移交给国民党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王家烈为向国民党“剿匪”联军西路军总司令何键请功,又辗转将龙云押送至湖南长沙。因龙云至死不屈,最终因伤病交加而牺牲。红 18师52团在龙云的率领下,与敌展开殊死战斗,强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力量,为掩护红军第六军团主力部队南撤和确保红六军团、红三军的胜利会师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战斗任务,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侦察、开路的先遣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