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桐梓天门河水电厂旧址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天门河水电厂旧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镇独石村上天门洞西侧,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厂区边界是以主控机房为主体,东40米至寨子岩,南77米至尾水洞出口,西58米至天门河公路,北53米至文物标志碑。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兵工企业纷纷内迁。1938年春,广东石林兵工厂先迁广西融县,旋即又迁桐梓县东九坝沟魁岩山东麓傅家龙洞,搭简易工棚生产。后沈阳兵工厂、江陵兵工厂、河南巩县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等相继迁入,合并更名为四十一兵工厂,隶属于军政部兵工总署西南分署管理,时包括职工和家属将近两万人。

 

“天门河水电厂”碑和厂徽碑

  四 十 一 兵 工 厂 承 担 着 沉 重 的 生 产 任务,为确保抗战前线武器所需,主要生产 “七九”步枪(又名中正枪)、捷克式轻机枪和弹药。日产步枪两百多支,轻机枪八十九挺。最初的生产动力是两台柴油机,为保障生产急需,专门成立由12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往返重庆运输柴油。由于沿海各贸易港口全部沦陷,兵工厂因柴油供应稀缺而动力告急。兵工厂厂长钟道昌少将与兵工总署俞大维,决定利用天门河的水力资源建造水电厂。委任中国工程学会会员及水利工程学会会员陈祖东担任总工程师。

  陈祖东,1912年生,浙江湖州人。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到美国、印度考察工程,抗战时期在贵州主持天门河水电厂设计和建设工作。1949年任上海龙华飞机场总工程师,1956年到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三级教授。

  临危受命的陈祖东,通过老同学、老朋友、老乡关系聘请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工业大学五所高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电厂土木工程设计。

  1941年动工,1943年,后来命名为 “中正坝”的混凝土重力溢流坝等“坝渠、机房诸工先后告成”。坝体落成蓄水后,形成水面百余亩、蓄水40多万立方米的山间湖泊。为抚慰当时来自江南的员工的思乡情结,仿西湖格局在湖中修了几处景点,有“三潭映月”“柳浪闻莺”“望湖亭”“湖心亭”“放鹤亭”等,“小西湖”因此而得名。

  1944年,水电厂定购于1939年,总容量720千伏安(576千瓦),总重百余吨的两台美国奇异(通用)公司产的发电机,和两台美国勒菲尔公司出品的水轮机,总马力 1000匹等发电、配电设备,交由盟军军官卡尔(美国)少校亲自护送,沿“驼峰航线”,从印度起飞运抵昆明,此行创造了当时中印空运重件纪录。再经由被称为“抗战公路”的滇黔和川黔公路运至贵州桐梓。同年底,建造难度超乎想象的电厂厂区压力管道、发电机房、电气控制机房、尾水渠全面竣工,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此时,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几经辗转,移至“小西湖”囚禁两年多。这是其在大陆的最后囚禁地。

  天门河发电厂于1945年4月15日正式开机发电。

  1946年,陈祖东与他人合作撰文,在当年第四期的《水利》会刊上详细介绍了天门河水电厂设计、建造的全过程,在文章的序言中,特别对美国厂商生产的机器设备的坚固合用表达了感佩之意,尤其对美国空运部门不避艰难,飞越喜马拉雅山,将全部机件,包括三顿重的电机轴心等运送到我国,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天门河水电厂旧址包括中正坝、引水渠、压力管道、发电机房、电气控制机房、尾水渠、石工纪念塔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发电机、碑刻等附属文物。

  中正坝,南北向分布,由混凝土重力溢流坝、夯土坝和取水口、溢洪口、冲沙闸共同组成。主河道段为混凝土重力溢流坝,坝高4.8米、长37.2米、底宽11.0米、顶宽 3.5米,坝顶高程970.092 米,库容40万m³。北侧为夯土坝,长70米,坝顶高程975.3米;大坝南端为取水口,设取水闸,用于水电厂动力取水,取水量 ≥3.0m³/s。闸为螺旋拉杆升降钢制阀闸,取水口前置围网,进口面置滤网。其上建管理房;夯土坝北段设溢洪口和冲沙闸。溢洪口用于汛期排洪。坝后建有溢洪闸,闸为螺旋拉杆升降钢制阀闸,取水口前 置 滤 网 。 其 上 建 简 易棚 。 其 后 建 溢 洪 道 , 口宽6米,底宽3米,深4.5 米。冲沙闸用于冲刷、清理河道淤泥、积沙。坝前建有取水闸,闸为螺旋拉杆升降钢制阀闸,取水口前置滤网。其上建简易棚。北段夯土坝因1972年特大山洪冲毁,随即修复。现坝体整体保存完好。

  引水渠,位于河道南岸接取水口,通压力前池。总长463米,由两段明渠及两段隧洞组成,隧洞用料石砌筑。设计水头30.97米,工作水头28.0米,最大引水流量3.0m³/s。保存完好。

  压力管道,连接压力前池与两组水轮机。上部压力前池位于厂房东北约60米山腰,料石砌筑,呈八边形,深10米,容量 230m³。压力管道全部置于人工利用岩溶洞穴开凿的工程隧洞之中。管道系直径1.0米钢管,全长63米,安装倾角60度,管口高差 19.5米。管道中段设伸缩接头一个,末段作 “裤裆状”分叉,将出水分至两组水轮机。管道钢管局部锈蚀,隧洞砌体保存完好。

  发电机房,位于水轮机组上部。上层为发电机室,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长10米,宽 6米。顶部采用拱券结构,拱券矢高3米,空间净高7.5米,室内使用面积56平方米。置发电机2组、桁车吊装系统、空气压缩系统。机房下部为水轮机室,层高2.0米,面积20平方米,安装有水轮机两组、调速系统、来水系统、排水控制系统。机房现存交流发电机2台,1942年美国GENERAL E L E C T R I C ( 奇 异 公 司 , 今 译 “ 通 用 电气”),类型“V”型,电压360千伏安。转速500/600转每分钟。单机功率288千瓦,频率50赫兹。整体保存完好。

  电气控制机房,即现配电室。位于发电机房上部,砖混结构平顶,面阔一间,通面阔7.2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0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内置电气控制系统设备、吊扇、警示标志皆原物。正立面大门上方灰塑 “天门河水电厂”6字。

  尾水渠,起于水轮机室抽水系统西端,设吸出管,通尾水隧道,长276米,直径1.5 米。伸入上、下天门洞之间河段河床中心。保存完好。

  石工纪念塔,位于混凝土重力坝与夯土坝之间。建于1944年,系总工程师陈祖东为水电站建设者修建的记功塔。青石砌筑,平面呈方形,通高5.8米。塔基分三段,高1.4 米。塔身为四楞柱体,略有收分。纪念塔南侧塔座嵌原镶嵌有陈祖东撰写的《石工歌》碑刻,周承彦书丹,该碑1964年被破坏。塔整体保存完好。

  碑刻,共7通。包括“天门河水电厂” 碑、厂徽碑、校徽碑、“入天门而夺天工” 碑、“发动天然”碑、“兵工策源”碑、建厂记事碑。

  “天门河水电厂”碑,嵌于电机房竖井东壁、拱券顶龙门石上方0.3米处。黑色大理石质,横长方形,高0.9米,宽1.8米,横向行书阴刻“天门河水电厂”6字,每字0.2 米见方。款识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三月立”“军政部兵工署第四十一工厂厂长钟道昌题”。镌刻于1942年。

  厂徽碑,嵌于电机房竖井东壁“天门河水电厂”碑上方0.3米处。黑色大理石质,正方形,边长0.5米,阴刻24齿齿轮,轮内刻弓箭纹,弓与箭沿正方形对角线呈正交叉。镌刻于1942年3月。

  校徽碑,嵌于地下水轮机室门额上。黑色大理石质,横长形,高0.4米,宽0.9米,碑身从左至右依次镌刻: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工业大学校徽,镌刻于1946年。

  “入天门而夺天工”碑,嵌于地下机房通道入口拱券顶壁上,离地3.0米。黑色大理石质,横长形,高0.32米,宽0.74米,竖向转行4列行书阴刻“入天门而夺天工”7 字,每字0.12米见方。时任国民政府委员、教育部长陈立夫题,镌刻于1942年。

  “发动天然”碑,嵌于通风井壁上。黑色大理石质,横长形,高0.35米,宽0.60 米,横向行书阴刻“发动天然”4字,每字 0.1米见方。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参事李华英题,镌刻于1942年。

  “兵工策源”碑,嵌于后山腰压力前池壁上。黑色大理石质,横长形,高0.30米,宽0.68米,横向行书阴刻“兵工策源”4 字,每字0.1米见方。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署长杨继曾题,镌刻于1942年。

  建厂记事碑,嵌于电机房门前地下通道西壁,离地1.3米。黑色大理石质,长方形,高0.82米,宽0.58米,竖向楷书阴刻,凡18行,满行26字,共计460余字。记天门河水力电厂“聘中国工程师学会及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员陈君祖东总司工程之事。三十年兴建,越两载而坝渠、机房诸工先后告成。全部机件为美国陈最新出品”,且“机房工程深入地下,凿镂砌结,极具匠心”,以及驻印美军空运发电机组“破中印空运重件最高记录”等事,时任军政部兵工署第四十一兵工厂厂长刘守愚撰文。镌刻于1945年。

  天门河水电厂为中国第一个利用岩溶洞穴改造建成压力管道和地下机房的发电厂,是中国第一个地下水电站。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建造,从选址、建筑和设计都遵循了实用、保密、防空等原则。依山而建,主体工程全在新开凿的隧洞内。利用天门河水资源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溶洞穴,在工程施工中扬长避短、物尽其用,建设质量上乘,经受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对研究我国 20世纪40年代初水利电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被美国著名水电专家伊文思誉为“建造完善”,是其“所见水电厂中最不平常之一处”。也为山区发展中小型水电厂提供了完整的成功的范例。天门河水电厂旧址整体保持了1945年建成发电以来的格局,且功能保存完整。现存中正坝、引水渠、压力管道、发电机房、电气控制机房、尾水渠、石工纪念塔等不可移动文物,其建筑形制、工艺特点、外部装饰、使用功能等方面,基本保留建成时期的历史风貌。时至今日,如果需要,仍能正常运转的发电机组和留存的碑刻等附属文物是依据充分的历史见证。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