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胡昌国:水下的瑰宝,重现人间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昌国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无法缺少的生活要素,大量的古代人类遗址都发现于大江大河边。

  贵州境内的清水江系湖南沅江上游干流,横贯贵州省东南部。它发源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邦水的斗篷山南麓青杠坡,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凯里、黄平、施秉、台江、剑河、锦屏、天柱八县市后进入湖南境内的会同、黔阳两县后汇入潕水,称为沅江,最后进洞庭湖入长江,全长共500多公里。其流域早年的考古发现多为一些小型的墓葬和古建筑,并没有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发现。

 

  亮江出土青铜器

  在1989年12月8日那天,三江镇平金村村民吴恒武等人在亮江平金电站水坝下游的牛圈塘淘金时,于河床6米深处的岩隙间发现了一批青铜兵器及生产工具,其中剑3件、矛1件、镞1件、钺2件、锄1件共8件。

  剑有中原式剑和巴蜀柳叶形剑两种,钺有两种,一件为越式的“靴形钺”,另一件形制普通,其銎部装饰有勾连雷纹与复线锯齿纹,锄上则装饰有牛头形纹。这批文物有着滇文化和贵州赫章可乐出土文物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对于贵州考古学界来说,这次的发现首先揭开了清水江流域古文化面纱的一角,给我们展现出黔东南地区古代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页。

  之后不久,在发现青铜兵器和工具的地点河床下,又出土了一批西汉时期的铁斧和刀,还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等文物,在亮江上游的隐江地点也发现了青铜剑。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将贵州考古工作者的眼光吸引到清水江流域来,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原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清水江流域进行规模较大的考古调查工作,但是并没有在清水江两岸发现大规模的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和遗址,曾经将部分清水江流域截流进行考古发掘也没有任何发现。

 

  水下出土青铜剑

  在九十年代后大量的采金者使用采金船采金以来,沉于江中的历朝历代文物大量的被发现,同时,这批水下出土文物迅速的流散出去,一部分流入湖南,另一部分流入贵州本地,我们下去调查在博物馆库房参观的那批铜器便是由此而来,而还有一部分就留在清水江本地的一些收藏者手中。

 

  水下出土青铜斧

 

  水下出土青铜钺

  清水江中出土的文物品种很复杂,银、铜、石器均有;器形也多,时代上也有很大的差距,早的有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斧,晚的有清末民国时期自制银锭和鱼钩。但其藏品的主体部分,则是战国到秦汉时期青铜兵器,其青铜兵器的种类也很繁多,粗分一下,就有矛、箭镞、中原式剑、楚式剑、越式“靴形钺”、滇文化的“蛇头形”铜剑等不同文化的青铜兵器,因为出自采金船,在筛选的过程中,较长的剑都多被打断,同时由于出于水下,隔绝空气多年,铜质等保存很好,在贵州这种酸性土壤的环境里,也不得不说是一大幸事了。

 

  水下出土青铜矛

 

  水下出土青铜箭镞

  清水江中出土的这些文物,是清水江两千多年前文化的交流点,通过它们可以大体上梳理出清水江的发展脉络,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它们被汇集到一起,因为采金而重现世间,但是大量的文物随之而流散出去,远离清水江文化的研究范围,不得不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遗憾。(作者 胡昌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