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糖画的指尖记忆
刘焕忠摆放好他新制作的“龙”糖画。
刘焕忠正在制作糖画。
“梅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的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清初《坚瓠补集》里的诗句,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糖画在民间流行的盛况。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糖制作的画,这种以勺为笔、以糖为墨的绘画方式脱胎于明代“飨糖”技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民间艺人的手下,“飨糖”逐渐演化为糖画,走入了街头巷尾,衍变成为一种怀旧文化符号。
2008年,糖画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进一步增加了它的特有魅力。
在贵阳市息烽县下阳朗村,就有着这样一户“糖画世家”,以百余年代代相传的技艺,将这种文化印记延续。
天河潭景区内的贵阳故事街渐渐热闹起来,人来人往间有这样一个糖画摊格外引人瞩目:一个印有“糖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的木质推车,推车上用合页钉固定着两扇画有花鸟鱼虫的色彩鲜明的转盘,一根用泡沫团起用做展示糖画成品的竿子,一块亮得发光的大理石板,这便是息烽县糖画艺人刘焕忠的摊位。
远远望去,刘焕忠身着红色上衣坐在自己的糖画摊前,不紧不慢地进行着自己的创作。精心熬制好糖液后,他略经构思,就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的“画板”上。灵巧的手腕抖、提、顿、放,随着缕缕糖香四处飘散,一个栩栩如生的昂首雄鸡便呈现在了眼前。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用一根竹签把作品粘合提拿起来,“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今年57岁的刘焕忠,出生于息烽永靖镇下阳朗村的糖画世家,其母亲和祖父都是以做糖画为生,他从小便耳濡目染。后来,母亲不幸离世,19岁的刘焕忠便开始依靠糖画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从基本功练起,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创新,他整整走过38个年头。
刘焕忠制作糖画一直在努力追求形象逼真的效果,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刚开始做的时候,稍有一点不满意,刘焕忠就会把糖画全部融掉重做。在反复不断的练习中,他的技艺突飞猛进,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他所创作的形象有限。
为更好地制作糖画,刘焕忠走南闯北,四处漂泊。“做糖画没有固定的模板,主要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只有多看、多听、多了解、多认识,才能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作品。”刘焕忠表示,糖画带给自己的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让他的性格产生了变化。“因为要沉得下心来,才能做出好作品。”
2016年,刘焕忠成功申报息烽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20年4月21日,刘焕忠的儿子刘俊被列为息烽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俊自幼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糖画。如今的他,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职,时常外出巡演制作糖画。对他来说,技艺精湛的父亲是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
“还记得小时候,我爸带我们学习糖画的基本功‘糖饼’,反复练习了近2年,才算过关。”刘俊说。刘焕忠表示,学习糖画规矩非常多,练习时要将糖丝快速弄断,动作要干脆利落,保证“手抖糖落,手扬糖收”,不然就会影响之后的创作,练好“糖饼”不过是基础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刘焕忠于今年再度申报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糖画技艺传承人,对于申报结果,他信心满满。
如今已年近花甲的刘焕忠,仍坚守在做糖画的一线,贵阳市天河潭景区少不了他的身影。
“以前都是小朋友来转个糖饼吃,现在糖画深受老中青三代人的欢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会选择来买个糖画,回味自己的童年,体味童年乐趣。
刘焕忠见证了贵阳糖画的发展和政策的改变,从以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到如今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里定点出摊,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让他受益颇多。
在良好的大环境支持下,刘焕忠的两个儿子都学习并从事糖画技艺,将来,他也希望自己的几个孙子能够学习这门技艺,将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