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黔东北是贵州省土家族人口最聚居的地区,有130多万人。其传统村落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精粹、民族文化的家园,也是土家族留下的具有传世价值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保护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就是保护土家族历史文化和传承土家族乡土精神,保护土家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正在快速地消失。本文就如何保护和传承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一、黔东北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现状及特色
(一)黔东北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现状
一是通过普查完成了272个土家族传统村落的信息录入工作。二是通过组织申报成功将54个土家族传统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三是启动了对土家族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工作。四是依托土家族民居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了江口云舍、沿河南庄、印江团龙、思南黑鹅溪、德江朝阳等土家传统村落。
(二)黔东北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特色
一是讲究龙脉风水。选址考虑来龙去脉,依山傍水,避风向阳。这种具有趋利避灾、适宜人居的风水布局,充分体现了土家人尊重、顺应自然,适应环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二是以走马转角吊脚楼为代表的土家民居建筑独具异彩。土家传统村落中的封火统子、吊脚楼等民居建筑和祠堂、风雨桥等公共建筑,包括精心砌筑的寨门、寨墙、青石板路等,都充分展示了当时土家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特别是以走马转角吊脚楼为典型代表的土家民居建筑更是艺高一筹。它博采我国木构建筑穿斗式、抬梁式的优点,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连,无钉无楔,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其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求动态、多层次、高水平的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不少专家认为:土家吊脚楼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传世的史诗,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态和创造才能,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独具异彩。三是建筑点缀和色彩融合雅致。在建筑点缀上,土家民居屋面屋脊讲究“三翘”,即屋脊两头翘、前后檐两头翘和人字面两面翘。屋脊常用青瓦叠砌成不同造型,中脊简式砌为“品”字型等,讲究的为鼓锣圈(铜钱花)、梅花形、对鸟形等,精致美观。在建筑色彩方面,大多保持木质本色,外涂桐油防潮防腐。有的在木房外涂上颜色,一般为红板壁、黑柱枋,大门上方白色竹编粉壁,深灰青瓦,白色檐口。封火统子以黑、白、灰、褐黄色为基本色调,深灰色青瓦面,灰色砖墙面,白色砖缝线、白色窗框及白色墙边框,配以褐黄色的木质,色彩十分和谐雅致。四是雕花精美。比如,花窗简单的多以几何纹花格图案,如三滴水、冰凌花,或方园交错;窗格子多用“万字格”、“田字格”等。精美的花窗主要为浮雕和镂雕,雕刻手法细腻,内容丰富多彩,多为虎、蝙蝠、鹿、桃、祥云、仙辈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形象逼真,构图巧妙,既美观,又寓意吉祥,是自然与人文思想结合的艺术画廊。
二、黔东北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性损毁不断增多
传统村落建筑的木质或土(石、砖)木结构,极易在自然作用下老化,保护维修费用有时甚至比盖一栋新房成本还高,除极少数历史文化名村得到保护外,相当一部分传统村落建筑仍“散落乡间无人识、无人管、无人修”,处于苦不堪言的自毁状态。加上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少传统村落逐渐变得人烟稀少,人走楼空,一些古民居自然颓废,令人痛心。
(二)拆旧建新自建性破坏日趋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农民在原地拆旧房建新房比较普遍,每年有数以百计的古民居和民族特色建筑被拆旧建新。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木梓岭村曾是铜仁市最大村之一,号称“千户土寨”。近些年来,由于大量拆旧建新,古香古色的老宅已经不多了。
(三)工程建设性破坏不可忽视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把依山傍水、古朴宁静的村落推倒重新规划,建起了整齐划一的新砖房,使传统村落格局风貌和乡土建筑遭受极大的破坏。同时,移民搬迁,也使不少传统村落在迁移中消失。历史上很有名气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思渠、淇滩三个古镇,在彭水、沙陀电站库区整体搬迁中,由于注重土家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不够,新建三个镇的历史文化记忆明显下降,土家传统建筑特色被不同程度削弱。
(四)急功近利商业性破坏正在蔓延
一些地方盲目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把古迹当景点,把遗产当卖点,将传统村落变成赚钱的新路。对传统村落建筑的维修质量粗糙低劣,随意改变原生态文化的真实性,甚至擅自进行迁建、移建等。有的大搞村容整治,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生态环境、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有的为“装门面”,搞“穿衣戴帽”,真文物活生生被修成了假文物;一些文物贩子到村落购买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文物建筑的精美木雕构件、门窗,也无人过问。(五)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给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带来诸多困难。比如:《文物保护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没有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作出明确要求。行政体制存在“多头管理”缺陷。目前,村镇的建设、规划,自然遗产由住建部门管理,物质文化遗产由文物部门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门管理。传统村落具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应该说三个部门都该管,但至今没有明确哪个部门专门负责。一些地方由于领导认识不够,地方财政对传统村落保护投入严重不足,使得众多传统村落乡土建筑缺乏保护经费。
三、关于黔东北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几点建议
随着黔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和村镇居民收入增加,村民建房也必将进入新一轮高潮。抓紧对现存的土家族传统村落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时不我待。
(一)坚持保护优先,切实加以保护
一是实行挂牌保护。深入搞好传统村落建筑的普查、编号、建档等基础工作,编制县一级的保护利用规划,对已列入规划的传统村落建筑实行挂牌保护。二是要保护传统村落历史遗存。传统村落历史遗存是传统村落的主要标志,必须下决心保护好。保护的范围包括古民居、祠堂、小巷、水巷、青石板、白粉墙、庭楼、凉桥、历史遗址和古树名木等。三是要保护传统村落的风貌、自然环境、山水风景、民居风格。民居风格,包括民居的高度、体量、色彩、外貌形式等。四是要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加以管理
一是尽快制定保护发展规划。针对不同传统村落的具体情况,科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规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区域范围、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建设控制区要严格限定改造区域,严格保存传统村落原有肌理,建设有“根”村落;严格限定拆迁范围,限定建筑风格、高度、密度、色彩等控制指标。对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的传统村落,要单独编制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原真性保护。二是规划要彰显传统土家族文化。要根据地域特征,把当地土家族传统村落、古民居的布局、风格传统、历史形制、雕刻彩绘技艺等文化特征,充分融入到规划的各个具体环节。三是要把传统村落建筑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力争使现存的传统村落建筑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坚持完善政策,切实加以扶持
一是建议地方各级政府联合建立专项扶持资金。中央和省里虽已专门安排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扶持资金。但仅靠中央和省里的扶持资金是不够的。建议市、县(区)政府联合建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二是探索和建立市场运作方式筹资。由政府牵头,理顺关系,通过土地、房屋产权的置换或租赁等方式,鼓励、吸纳多种资本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三是建议出台传统村落保护用地置换政策。妥善解决因保护古建筑原有风貌而产生的安置原居民外迁的土地置换需求。
(四)坚持突出重点,切实加以建设
一是要明确抓重点传统村落。要把土家历史文化厚重、乡土建筑价值高的传统村落作为打造重点,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二是协调各方,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大力加强以路、水、电、讯为重点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为契机,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卫生条件。开展传统村落火灾和其他重大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改造老化电线、增添消防设施,坚决防止火灾和垮塌事故的发生。
(五)坚持加强领导,切实加以落实
一是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各级领导务必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保护传统村落的自觉性、责任感。二是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传统村落保护传承机构。负责辖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问题处理,全面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各项工作。三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主抓部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端,一些地方,往往出现“大家管大家都没管或没管好”的问题,对工作很不利。建议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主抓部门,并明确主抓部门的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制定奖惩措施。四是各级政府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各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文
(作者:铜仁华友机动车检测中心 喻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