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书屋与小城女性的梦想
左图:求实书屋的王艳
右图:在店里弹古筝的刘素花
余庆县城不大,人口也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显示,余庆县全县常住人口有22万多,而县城所在的子营街道则只有5万多人。但就在20年前的小县城里,竟一度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冒出了20多间书店。街道小,书店必然也不大。10多平方米的小店铺里,书柜紧贴着墙壁,塞满各类图书,畅销的教辅、杂志则全都铺在门口,旁边再挤出一点位置放一个柜台。如此一来,店里剩下的空间大概只容得下老板一人。
众多书店中,有一间比较特别。书店名为“君君音响书刊店”,2000年开业,不到15平方米,外观看起来和其他店铺没有太大区别,但书店外的“风景”却有些不同。店主是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短发干净利落,眼睛弯弯的,看起来好像总是在笑。每到放学的时候,这间书店门口总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出现,背着书包、穿着校服,捧着一本书站在路边便开始读起来,如饥似渴,忘了时间。女店主从不催促他们付款走人,也不忍心打扰,有时还会递上凳子让他们坐下慢慢读。
这位女店主名叫王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县城图书市场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在开书店之前,王艳是县供销社的职工。2001年左右,县里出台“三放活”政策,鼓励机关人员、科技人员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市场,走出机关办基地、办企业,以达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目的。在这个政策的号召之下,王艳和丈夫便走出供销社,手里攥着为数不多的2万元钱,打算做点什么。
一直从事商业方面工作的父亲,对这个家中长女的性格十分了解,并不建议她去碰那些复杂的行业:“你去开个书店嘛,接触的人、干的事情都要单纯些。”父亲的建议与王艳内心潜藏的愿望不谋而合。在县城主街道寻觅许久,最终盘下了这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店。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裂缝很快显现。那大概是余庆县书店行业最鼎盛的时期,但也是行业监管尚处于不够完善的时期。2004年左右,王艳的小店很快“鸟枪换炮”,她通过贷款买下了一间面积更大的店铺,更名为“求实书屋”。书店的客源相对固定,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层出不穷的“怪象”和竞争手段,让王艳开始怀疑,这个行业似乎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单纯,她萌生了退出的想法。
王艳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在她举棋不定的漫长挣扎时,一些人的出现让她坚定了想法。
一次,她在路上与两名中学生擦肩而过,两人的对话钻进了她的耳朵:“现在周末的时候,我还真不想去什么河滨公园了,不如去求实书屋看看书,还安逸点儿。”王艳停下脚步,望着两个远去的背影,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和几年前站在书店门口的身影似乎重叠起来。
王艳回到书店。看到店里正在忙碌的员工,她突然意识到,招来的员工几乎都是女性,仔细想来,这种巧合好像都是自己刻意的决定。
“女人必须要有个工作。”王艳身边有不少人都听她说过这句话,比如2006年入职,并在店里度过自己19岁生日的梅丽明。
梅丽明初中毕业后想学幼师专业,但强势的父亲想让她考卫校,倔强的梅丽明一气之下便离开家门,去往广东打工。在外两年,吃尽苦头,后来姐姐远嫁,梅丽明的母亲担心小女儿也嫁到外地,好说歹说总算把这个叛逆的孩子劝了回来。回到老家的梅丽明,被介绍到求实书屋工作,负责售卖学习机。
虽然去过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每天面对的都是流水线,梅丽明自然是连电脑开机键都找不到。学习机需要通过电脑下载软件,梅丽明便只能硬着头皮打电话请客服一步一步地教。慢慢摸索出规律的梅丽明打开了新的世界,她申请了QQ号,通过网络聊天学会打字,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过了两年,梅丽明又有了新的想法:她想学车。她向王艳求助,通过两三年的相处,她知道王艳一定会帮忙。果然如梅丽明所料,王艳对她学车的想法举双手赞成,当即给她预支了工资:“放心去学,钱可以慢慢还。”
从少不经事、腼腆害羞的小姑娘,到现在能在业务拓展上独当一面的年轻人,梅丽明的改变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而她的变化自然也被王艳看在眼里。
在求实书屋,梅丽明并非个例。书店女职工当中,有不少曾是单职工家庭里的女性,王艳知道,在尚不够开明的边远县城里,这类家庭中的女性大多都背负着委屈。如今,那些欢快的、忙碌的身影,也都在随时发生着显而易见的变化。而这也是她当初刻意选择女性员工的主要原因。
王艳彻底断了关店的念头。她不想让素不相识的学生失望,更不想让这些女员工回到过去的生活中。
大浪淘沙。随着政府对市场的整治,以及行业本身的不断“洗牌”,余庆县城里的书店热潮渐渐退去,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而王艳的求实书屋不仅没有关门,还在新城区里又开了一间三层楼的新店。
新店空间更大,王艳的想法也多了起来。她通过积攒多年的人脉,开办起“求实书屋开讲了”公益讲座,也在书店里专门开辟了一块亲子阅读区,邀请幼儿教师每周来为孩子们讲故事。
做亲子阅读的想法,源于2015年在满溪村开展的公益活动。活动中,王艳问一个小男孩:“你最想要什么?我可以尽量满足你的愿望。”孩子沉默半晌,表情越来越委屈,在王艳的轻声鼓励下,吐出了一句令人心酸的话:“我什么也不想要,就想要妈妈回家。”这句话让王艳哑然,她自认为能为孩子尽力实现很多愿望,但唯独这一件,是她无法办到的。
回到书店后,看着店里的30多名女员工,王艳想了很久很久。
新招聘进来的不少女员工,当年也是留守儿童。王艳常常和她们聊天,明白她们之所以留在县城工作,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天天盼着父母回家的可怜人。但是,仅仅留在县城就够了吗?王艳问自己。这些店里的女子,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首先她们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王艳感觉,自己还需要做点什么。
每两年,带着员工外出游玩一次,最远的地方去过国外;每次开展公益讲座,没有当班的员工必须在场听讲;每年年终,店员都需要在联欢会上说点什么,分享自己一年来读过的书,或是这一年工作上、家庭里的故事。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导致不能开店,王艳便请来古筝老师,教女孩们弹琴……
每天早上书店开门之前,王艳依然会准时出现在店里。女店员们精神抖擞地聚在一起,这是她们每日例行晨会的时间。晨会只有15分钟,5分钟分享一段读书感悟,5分钟温习业务,5分钟用来运动。
下午三四点钟,店里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店员刘素花坐在古筝前,弹奏刚学的曲子。等到了高峰期,她又钻进吧台,把做好的蛋糕、饼干摆放整齐,为客人做一杯漂亮的拉花咖啡。谁能想到,这个甜品手艺高超、还在市里烘焙大赛中拿过一等奖的姑娘,曾经是个不爱说话、像男孩一样抢着干体力活儿的“假小子”。
到了周末,“书虫姐姐”何琼如约而至,她小时候尝过留守的酸楚,如今自己已成一名幼儿教师。她每个周末都在这里讲故事,并不收取任何费用。她告诉王艳:“我只不过是希望这些孩子的童年能快乐一点。”
时光匆匆,转眼王艳已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但她并没有停下来。她就住在书店楼上,与这些人和这些书朝夕相处,哪儿也不去。小县城里人来人往,书屋里的女人们和王艳一样,只想留在这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