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良亩村:给农业种上科技“芯”
朱子丹与她指导种植的冬瓜。
时隔近半年,我终于见到了朱子丹。
“一年365天,我可能有300多天都在村里,办公室不常来。”在都匀市区内的老式办公楼里,朱子丹抱歉地说。朱子丹确实太忙了,我们这次见面定在周日,她前一天晚上才刚从距离都匀市最远的一个村寨回来。
“算起来,我工作也有29年了。”回想自己的从业生涯,这个数字似乎让她有些感慨,“10多年前还没这么忙,后来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开展,要负责的工作就多了起来。”朱子丹是长期从事蔬菜技术推广的高级农艺师,现在在都匀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中心任副主任,在贵州省产业革命专家团队建立以后,她也成了茄子、菜豆小分队的一员。
她所说的“10多年前”大概是指1992年至2012年期间。1970年在都匀出生的朱子丹,从小在城市长大,1992年从原贵州农科院园林专业毕业后,便一脚踏进泥土里,开启与土地和种子打交道的生活,一直把心思都放在技术攻关、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的管理上。直到2012年,朱子丹来到墨冲镇良亩村。未曾想到,她在此扎根后所做的工作成为推动黔南州成为大湾区“菜篮子”的重要一环。
这一年,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在都匀刚刚掀起,当地要求先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做蔬菜基地试点。良亩村是都匀的粮区,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让良亩人引以为傲。人们习惯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朱子丹及其团队的到来令人无法理解。
朱子丹和乡镇干部、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流转土地,目标是1000亩。而听说要在土地上改种蔬菜时,部分村民头摇得像拨浪鼓,一口回绝了这一请求。在以水稻为生的农户看来,不种水稻改种蔬菜,简直就像在砸人饭碗。一番辛苦下来,目标只完成了不到2/3,朱子丹等别无他法,只能先用眼下这六七百亩土地开启试验。
茄子、玉米,这些市场需求较大的蔬菜在良亩的土地里安了家,朱子丹又马不停蹄地考虑销路问题。拉着蔬菜去批发市场碰运气的传统方式肯定行不通,那对农户来说不够有保障,对口的销路才是解决办法之道。
那时,广东省是黔南州的对口帮扶省份,广州这个对蔬菜需求量极大的一线沿海城市自然成了朱子丹的目标。她与团队前往广州最大的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打算在那里找一个与良亩有缘分的人。在这里,朱子丹与林炳锡结识,对方来到良亩,愉快地与当地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将那600多亩土地打造成为茄子基地,由朱子丹团队全力提供技术支撑。
此后的几年中,朱子丹的工作就像在滚雪球。涉足招商引资引进了外地企业,便要配合企业需求筛选蔬菜品种、提升合作社规模、提升农民种植技术;规模扩大,就要继续拓展市场,所以要继续外出对市场进行考察;蔬菜业务范围拓宽,引进的企业也要得到提升,所以必须带着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必要时还要参与销售……同时,为了提升基地品质,良亩村的基础设施也在一点点改变,产业道、机耕道一条接着一条铺进村里,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里的房屋也与这现代化农业示范地的气质匹配起来,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2014年后,脱贫攻坚全面展开,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更快。朱子丹几乎天天都要往农村跑,但仍觉时间不够用,她和团队索性做了一个决定:收拾行囊,住到乡下去。
几年过去,朱子丹总算啃下了墨冲良亩1000余亩蔬菜试验地这块“硬骨头”,同时也将过往经验传递到都匀其他乡镇,推动了多个蔬菜责任田的发展。到2018年,蔬菜专家李桂莲、孟平红及其科研团队专家们来到都匀与朱子丹见面,提出由朱子丹领衔组建科研团队,承担贵州省蔬菜产业科技扶贫“321”项目(2018-2020年)的想法。
“321”项目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制订的《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的作为蔬菜产业扶贫的科技支撑。简单来说,该项目是省农科院在全省高、中、低海拔进行多年试验示范的一项科研成果,采用间作、套作、复种等多种模式,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达到亩产3万、2万、1万的产值。而都匀良亩则作为中海拔地区的代表,要打造出一个项目示范地。
生活更加马不停蹄。朱子丹一边在良亩基地不停做品种试验,筛选优良蔬菜品种,一边撰写各种项目方案、规划、调研报告。用了2年多时间,她在这里筛选出5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和适应都匀市种植“321”高效栽培模式11套。
扎根在良亩村的几年里,朱子丹还有另一个令她欣慰的收获。
李国香,一位与朱子丹年龄相仿的良亩村农妇。她很早就开始在良亩蔬菜基地打工,几年过去,已经成为一位“职业农民”。因为“321”项目的推广,基地几乎没有农闲的时候,李国香一年四季几乎都有工作干。而长期跟在朱子丹身边,李国香不仅学到了不少种植技术,也学会了如何管理基地、管理农民团队。
像李国香这样的“职业农民”在良亩这个现代化的农业基地里还有20多位。“做科技推广的目的就是为了农民掌握更好的技术,李国香他们就是最好的代表。不是吗?”朱子丹满脸笑意地说。
2019年,贵州省蔬菜产业科技扶贫“321”项目在都匀的试验区取得不少突破性成果,朱子丹和她所在单位也因此同时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当然,这并不是她从业生涯中获得的唯一奖项,早在2016年,她就因那几年的工作成效获得过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业先进个人,除此之外,从黔南州到贵州省的各级奖项她也有不少。
“你看现在的良亩村,真的很漂亮。”朱子丹打开手机,很快翻找出在良亩工作时拍摄大量图片,广袤的蔬菜基地,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确实十分喜人。“现在良亩的环境变好了,接下来我们还计划在那里打造观光步道,向农旅融合的方向来推动。”朱子丹像是又回到良亩的基地中一样,脸上写满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