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三次考古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贵安新区原来这么“老”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3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考古发掘现场。


3月28日,贵安大松山墓群从全国2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考古成果是贵州第8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贵安新区继牛坡洞洞穴遗址、招果洞遗址后第3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贵安新区是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的第8个国家级新区,自2012年贵安新区牛坡洞洞穴遗址被发掘以来,贵安新区距今4万年至400年前的历史文脉逐渐清晰,这座“新城”向世界展示了远古人烟就很“旺盛”的一面。

2016年,牛坡洞洞穴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牛坡洞洞穴遗址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村龟山组,2012年至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20多个人类个体,是中国单个遗址出土墓葬数量最多的早期洞穴遗址。发现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其中,各类型打制石制品近10万件,骨器约100件,陶片100余片。

牛坡洞洞穴遗址对确立贵州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新发现的7座墓葬,填补了过往贵州地区洞穴考古中不见墓葬的空白,为研究该地区史前人类体质特征及埋葬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距今万年左右的蹲踞等屈肢葬的发现也为研究南方地区屈肢葬的流变提供了重要线索。首次在贵州以细小打制石制品为主要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识别出典型细石器制品,将为探索我国西南地区细石器工艺的出现与分布,讨论贵州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特别是复原出的完整陶器,为认识本地区文化面貌,以及与周边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

在专家学者看来,牛坡洞洞穴遗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该遗址首次在黔中地区建立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标尺性的地层堆积及文化序列,对认识贵州地区史前文化特征和内涵,构建洞穴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对贵州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喀斯特地貌的溶洞里,隐藏着黔中地区“时间最为久远的遗址”。由于发现了距今4万年延续至2000年前的数万年人类活动遗址,2021年,招果洞遗址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招果洞遗址的文化堆积,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处相继发现用火遗迹51处、墓葬2座,及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其中,在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磨制石器,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通体磨光石器之一;该遗址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墓葬和随葬品,也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墓葬遗存和随葬行为之一。

此外,招果洞遗址是中国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云贵高原乃至全国,都极为少见。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全面了解低纬高原喀斯特山区的人类特定适应性生存策略,以及研究中国南方低纬高原山区古人类对气候剧变的适应策略,也有开创性意义。

此次入选的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位于贵安新区马场镇,于2022年7月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考古发掘联合体,对该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截至2023年1月,共发掘清理墓葬2192座、窑址8座、灰坑1处,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该墓群从金、银、铜,铁、锡,到漆木、玉石、玻璃、纺织品等几乎无所不包,一度引发学界及公众关注。是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群。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松山墓群的发掘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为贵州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年代标尺;见证了汉晋至明代黔中地区社会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贵阳周边的进程,以及明代贵州建省前后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作为一处全国罕见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大松山墓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情况,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