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园
孟学祥
占地面积130亩的都匀茶博园,是以“都匀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为背景主题的茶文化建筑群。园内的每一栋建筑,都依托着“茶”文化打开,在诉说着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路径上,一路递进,一路讲述。
茶博园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主体建筑10栋,文化墙5面。在四周青山的簇拥下,茶博园内亭台楼阁,厅堂轩院,雕梁画栋,尽显古色古香,斑驳岁月印痕。弥漫氤氲茶香气的茶文化广场,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脚步,接纳着西下东上的游人客商。
顺台阶拾级延伸的文化墙,普及茶知识和都匀毛尖茶的来龙去脉,展示了中国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博大精深。逶迤悠远的茶文化长廊,一个个采茶制茶的铜像雕塑,再现了茶农生活的劳动场景和采茶制茶的传承路径。两个大茶壶茶香氤氲,在一步一景的时间挪移中,缓慢荡漾出都匀毛尖茶的前世今生。
茶博园内的建筑,都是在传诵茶文化的经典,讲述茶文化的故事,传承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每一栋建筑都与“茶”息息相关,其建筑命名都离不开“茶”意,都能在茶文化中寻找到脉络清晰的历史印证,堪称中国“茶”文化建筑的经典之作。
广场是茶博园的脉韵,由脉韵牵扯串连的茶博园建筑群,是茶博园的根魂。顺广场进入茶博园,映入眼帘的“嘉南坊”牌楼,取名源自茶圣陆羽《茶经》中的开篇首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南坊两边的长秀阁和熙春阁,分别源自清乾隆年间都匀府官办贡茶园(茶园厂)所在地长秀堡、都匀地区汉族民间贡茶传说《熙春和茶》的故事。“长秀阁”的“长秀”,寓意的不仅只是一个地名,而是代表着都匀地区悠久绚烂的茶文化历史。“熙春阁”亦如此,其代表故事延伸的不仅是个案历史演义,而是都匀地区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佐证。
穿过嘉南坊沿台阶拾级而上,左边的仰望塔,是一座6层高的塔,建筑面积约470平方米,名源自贵定县云雾贡茶产地仰望村。坐落在云雾大山深处的仰望村,以出产鸟王茶而出名。台阶往右是3层高的“鱼钩亭”,建筑面积427平方米,源自明代崇祯皇帝赐名都匀毛尖为“鱼钩茶”的故事。鱼钩茶一直以来都是都匀毛尖茶极品中的极品,茶青像古代枪刺一样笔直,制作成茶后又像鱼钩一样弯曲。鱼钩亭往上的“云和楼”,也是得名于都匀毛尖茶的故事。
云和楼对面是鹤楼轩。“鹤楼”是明代刑部主事张翀的号,张翀被贬都匀,春日黄昏漫步茶林,看到远处绿波荡漾,近旁茶树芳香,蜜蜂、蝴蝶飞行茶尖,翩翩起舞,不由得心情荡漾,浮想联翩,提笔写下了“云镇山头,远看青云密布;茶香蝶舞,似如翠竹苍松”的名句,抒发了对都匀毛尖茶的钟爱和赞美。“茶道,茶道”,“茶”与“道”,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由道文化衍生形成的养生文化,将“禅性、茶性、人性”比喻为人生三昧,所谓养生就是修养三昧,就是要在修身养性中澄静人生,止息杂念,心神平静。鹤楼轩往上的三昧轩,其建筑特点是将太极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让人感受茶带来的禅意,提升文化新高度。
茶博园的正馆即“勤辛堂”,位于整个园区的最高处。生于黔南独山的西南巨儒莫友芝,其老屋和就读的草堂,房前屋后、园子四周,遍栽着茶树,他也由此见证了茶农采茶、制茶的过程和劳作的艰辛,遂提笔写下了《题茶户壁》一诗:“摘卷玉丝丝,含锋颖似锥。辛勤火前作,休放子规啼。”勤辛堂取其诗中的“辛勤”二字,不光是纪念莫友芝勤读苦学,同时也体现了莫友芝心系茶农,对茶农生活过程的关注。取其名也是让参观者明白,茶农生产茶叶艰辛不易,在茶香四溢的幸福生活里,凝结的是茶农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每一个品尝者都应该对这样的付出保持一份感激之情。
茶博园多侧面展现了黔南茶文化的悠久与繁荣,也多角度普及推广了中国的茶文化,让走进茶博园的无论是茶人、客商还是游客,都能在体验茶文化盛宴的同时,对这种围绕“茶”而展开的建筑文化有着更深刻的了解。行走茶博园,溯源都匀毛尖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都匀毛尖的茶饮技艺与茶道原理,体会茶文化的秉持传承,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每个钟爱中国茶文化的人来说,无疑就成了一种渴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