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石头上的云中草原
石头上的云中草原
作者:梁 衡
贵州的风景有三个可看之处。一是地下的溶洞,以织金洞为代表;二是山顶上的湖泊,以全省最高处的威宁草海为代表;三是空中的草原,以普定县的仙马草原为代表。
草原就是在大片的土地上长着的青草,从没有听说在石头上能长草,而且能形成草原的,更不用说在极易漏水的喀斯特石漠化区。而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偏偏又在这里出现一片草原。真是人不怕美,物不怕奇。
从县城出发,车子向西北驶去,两边全是一个一个馒头似的小山包,上面只有薄薄的植被。有哪处雨水冲塌或人工开挖,便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很容易被水侵蚀。时间长了整个地面就犬牙交错,大者成了石林,小者成了石笋、石洼。这在外地人或者画家眼里也许是一种风景,但从生态方面看,这就是一片石漏斗,滴水不存,草木不生。路边的山坡上,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个专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那些石窝、石缝里铺上塑料布、胶皮,收集着雨水,研究怎么才能留住它。这就是喀斯特地貌,像沙漠一样可怕的“石漠”,人类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已经爬到了海拔1600米以上,甩脱了那一个个石山包来到猴场乡仙马村,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山顶大平原!不,不只是平原,是上面长满了草的大草原,就像我在内蒙古、新疆见到的一样。已是岁末时节,草色有点转黄,但仍然掩不住它的丰茂,草浪翻滚,浩浩茫茫一直涌到天边。我们下车行走其中,需要用双手分开草才能前行。脚下是绵绵的软土,就像踩在厚厚的毡子上。我一阵惊喜,张开双手抚过草梢,那已经发枯的草叶、草籽,挠得人手心和心里直痒痒。上天怎么会在这里丢下一块草地,就像一块金色的手帕,丢落在这片灰色的石灰岩上,宣示着生命之光。我是在内蒙古生活过的,仿佛又看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自然就是这样的神奇。我曾见过各种飞来石、飞来峰、崖上松,甚至还有一口铁锅里生长的古槐,但是还从来没见过一块飞来的草原。要知道这是在喀斯特地貌上,喀斯特是什么?就是无水无土、犬牙交错、遍地漏斗、石硬如铁的地方。当人类不得不用人力、物力和科技之力费尽心思来改造它时,自然却早已在云海之上为我们造就了一块试验田。那是千万年风吹来的沙土,一点一点地沉淀;是飞鸟衔来的种子,一片一片地发芽吐叶;是那些草根一丝一线地编织成毯,固土为泥;是雨水常年将它泡软沤烂,终于造就了一张可以生长草原的大温床。而更重要的是少有人的打扰,在这离天最近、离人最远的地方,大自然得以沉沉地酣睡,自由地生长,安详地四季轮回。
这云中的草原上还是有人家的。原住的苗族同胞,祖辈居于斯、歌于斯,与草相依,与云为伴。我们在没膝深的草地里听他们唱最传统的情歌:“要想上山不怕高,要相找妹不怕刀。要上上到山顶上,要死死在妹怀抱。”这浓烈的爱情里面孕育着顽强的生命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充分享受着自然的怀抱。这里居然还有一个苗族合唱团,由一个手风琴伴奏,唱山歌也唱山外的流行歌曲。但无论唱什么,歌声总是和着云端的风和微微的草香,“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脚下这座空洞的喀斯特大山,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音箱,久久回旋着苗家的天籁之音。这个仙马合唱团已经名声在外,还被请到广州、上海和中央电视台,甚至还到国外演出过。
随着旅游的开发,这个喀斯特地貌上的云中草原已渐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