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桥卧江
胡启涌
都匀市有171座桥梁,素有“高原桥城”之称。这次就是去领略“九溪归一,百桥卧江”的迷人桥韵。一路上的爽爽天气,车窗外的青青群山,已告诉我这将是一次妙不可言的惬意之旅。走出都匀东站,暮色正合,灯光中的梧桐和榕树显得影影绰绰,蝉藏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叫得正欢。不觉让人想起作家三毛的句子:“夏天是一首绝句,蝉声依旧,平平仄仄平”。
走出车站没多会儿,天空中忽地下起了小雨,雨不大却下得有些急,“嘀嗒嘀嗒”的节奏正是夏季的性格,急切而满是热情。朋友已在约好的位置等我,坐上他的轿车,就往市中心的百子桥驶去。我们来到了桥的对面,这里是观看百子桥的最佳位置,我们下车撑伞,立身河畔,在清风小雨中观赏被灯光包裹的百子桥。百子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当地望族唐氏世代建桥护桥的故事,也是匀城老幼皆知的佳话,民间亦称唐家桥,自是对唐氏家族世代付出的褒奖。百子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青石砌成,七孔连拱,拙朴雄浑,古意苍然,已作为省级文物进行保护。百子桥已禁止车辆通行,只供人们步行,成为匀城人散步闲坐的最佳去处。两岸的人们每天走过百子桥,穿梭在风景中,幸福体验着卞之琳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灯光暗黄,从桥上的楼台间溢出,与小雨一起撒向河面,生动、温暖。距离百子桥200米处的都匀大桥,三孔净跨40米,与江流夹角45度,如一架大号古琴斜放在河面上,凭着罕见的斜状被人们称为斜桥,成为中国桥梁建筑史上首座斜状大桥。两座大桥如虹卧波,一江碧流如弦轻鸣,夜色里,小雨中,这风景也足够让我亢奋一夜。
我住的酒店紧挨着一片林子,窗前长着两株茂盛的小叶榕树,枝叶遮去了半个窗户。朦胧的灯光中,枝叶的影子真实地映在窗前,叶层深处偶有蝉声传来,时断时续,缠绵醉人。我披衣来到阳台,拧开暖色的台灯,开始翻看朋友送来的新书《桥之韵》,这样的夜晚,适合顺着文字走进匀城桥梁的深处。
第二天清晨,我在一阵鸟声中早早醒来。雨后的匀城清新如洗,如纱薄雾紧贴着河面,远远看去,河边的三两钓客如几粒墨点,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剑江,在雾气中时隐时现。一条河流不能没有垂钓者,不然就是一条不完整的河流,甚至会被唐诗宋词拒绝。我与朋友匆匆早餐后,决定先去拜谒都匀桥城的“始祖”西门大桥遗址。西门大桥始建于明初,是过去进入匀城的必经之桥。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初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一路跋涉来到都匀,最先让他惊呼“何耶”的就是此桥:“西门大溪上有新架石梁,垒石为九门甚整,横跨洪流”。“大溪”即指剑江河,“石梁”就是西门大桥。史载此桥为青石拱砌的九孔桥,毁于清初的一场洪水,之后河水改道,西门大桥就再未重建,至今唯有遗址尚存,留与清风,留与风雨默默诉说。
朋友是位文史爱好者,还带我去看了建于明末的关厢桥。关厢桥早已“退役”,桥体上生长着许多藤蔓植物,垂落如帘,勃勃盎然,遮不住远去的斑驳岁月。1938年,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曾立马桥头,指挥萧萧车马走过关厢桥,开赴救国前线。今天的桥栏上依稀可见“不抗日不配做中国人”的刻石标语,读罢令人满怀感慨,血脉偾张,耳畔依稀响起当年匀城儿女奔赴抗战前线的马蹄声声。1944年,徐悲鸿、丰子恺等一批文人志士,也曾随着内迁的人流从此桥入城,都留有墨宝佳作,感谢匀城给他们带来的安宁时光。岁月如驹,历史太重,饱经风雨的关厢桥应该歇息了。1999年,政府在关厢桥边建起了一座新石桥,代替了老桥的通行功能。新建的桥也叫关厢桥,匀城人的期冀与感恩、眷念与记忆都深深融入这个古意苍苍的桥名里。如今新旧两桥并存,“一步跨两桥”的奇观之外,更是一种对沧桑岁月的见证和珍藏。
“朝看桥下鸭戏水,夕赏桥岸柳树娇”。匀城的171座桥梁,每一座桥都是风景,每一座桥都有故事。长练卧波的彩虹桥,让人遐想的遇仙桥,飘若绢帛的玉带桥,隽永清逸的月亮桥,秀丽多姿的狮子桥,漆深如墨的黑桥,龙背桥、翻板桥、西苑桥、风雨桥等等,横跨在都匀的河流之上,也是匀城人的最美记忆和人文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