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数字技术将“历史静物”转化为“动态叙事”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通过AR眼镜带游客穿越地质秘境。吴蔚 摄


5月13日,走进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张珉宇戴上AR导览眼镜的瞬间,馆内各个AR点位的展陈资料便以全息影像的形式铺展在眼前。当海百合、贵州龙等珍贵地质文物从展柜中“一跃而出”,跨越数十万年的地质变化随着观者的视线流转,虚实交融间科技感拉满。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不少博物馆正通过运用智能导览、实时交互、直播“云”游、VR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技术等数智技术,重构公众与历史的互动方式。这类多元方式的创新,不仅让游客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还让沉淀万年的文明印记在动态演绎中灵动起来。

“以科技为桥梁,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地质历史中的‘静物’转化成‘动态叙事’,既保留科学的严谨性,又增加了公众的参与感。”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信息技术部工作人员刘子瑜介绍,目前贵州地质博物馆拥有3D建模、3D打印、基于steam平台的元宇宙博物馆、AI数字人、虚拟旅游、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应用案例。

数智技术与文博展陈的交融让文化体验突破物理边界,在文物保护领域,科技力量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遵义会议纪念馆运用精细化数据采集技术,对馆藏文物开展原始数字化信息采集,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形成文物三维模型及其他可视化数字资源;贵州省博物馆展柜内置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与污染物,一旦数据异常,预防性保护平台即刻报警,为文物打造“数字生命监护仪”。

类似的数智技术还应用于线上观展、文博研学、文创开发等方面。2022年上线的“贵州博物馆精品展览展示平台”借助数据加工、知识挖掘、知识关联、知识图谱的技术,整合各博物馆文物“碎片化”的展览数字资源,将全省文物“搬”进手机,用户滑动指尖即可360度观赏各类精美文物。

线下,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推出了AI虚拟讲解员“贵贵”,这只身着考古服的小龙能解答“鱼龙与恐龙的区别”,通过大语言模型不断进化知识库,吸引不少小观众跃跃欲试。

贵州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勇认为,借助数字技术传播文化,通过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活动,让文物“活”起来,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创文物展示的全新界域。

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数字技术落地生根,博物馆的边界被无限拓展,从革命历史的沉浸式体验到文物修复的科技赋能,从指尖可触的“云游”展览到文创产品的跨界破圈,数字技术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当下,也让贵州文博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吴蔚)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