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讲好贵州建桥修路的精彩故事 首部桥梁题材杂技剧《脊梁》首演获满堂彩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5月7日至12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杂技家协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贵州文化演艺产业集团出品,贵州省杂技团制作、演出,以贵州交通建设为题材的大型当代杂技剧《脊梁》在贵阳迎来一轮首演。高难度的动作、惊险的表演、饱满的情节引得现场观众连连惊叹,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

作为贵州省杂技团成立67周年来的首部大型现实题材作品,从2023年立项创排开始,前后邀请了50余位国内专家参与研讨打磨,历经多次试演、修改、提升。

该剧把“惊奇险美”的杂技语汇与舞蹈、魔术、戏曲等现代艺术结合,生动展现了修桥架路过程中惊心动魄的场景,把贵州的交通建设成就、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剧情中,将新时代贵州精神用艺术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好看的杂技剧,赢得满堂喝彩

“循着天路的方向,把千沟万壑变平原,高路入云端,换了人间。”5月12日晚,贵阳市北京路大剧院座无虚席,伴随着一首原创抒情歌曲《吾乡》响起,《脊梁》首演圆满落幕,省内外观众共同见证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杂技艺术盛宴。

晚上7时30分,随着鼓点响起,山峦浮现,演出开始。舞台虚实景物和空间视觉影像相结合,时间和空间叠加。空竹、钻圈、弹球、蹬鼓、叠人、荡杆、摇摆杆、软绳、钢丝、浪板、空中飞人、独轮车等20余种杂技技巧,贯穿于“梦出腊子崖”“冲破拦路虎”“邂逅断层山”“勇跨乱风谷”“与娘亲诉说”“遇险见真情”“庆功话离别”7个章节中,以杂技叙事抒情,高难度的动作、惊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连连叫好。

以小人物见大情怀。剧情由两条故事线构成,一条主线讲述了主人公关东方对其父亲老满夙愿的传承,带领乡亲们开山修路的故事,副线是少年关东方和白小云的感情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原来杂技剧也可以这样好看。”贵阳观众谷鹤被贵州桥梁建设的精神所感动,也被演员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震撼、真实!这正是一个个交通人血肉之躯和自然碰撞的艺术写照。”花江峡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豪现场观看更是感同身受,看到第4章节“勇跨乱风谷”中杂技演员在悬浮浪板上摇摆前行、一次次高难度肢体力量的空中技巧展示,侧面描绘贵州以桥梁突破地理限制、改写交通版图的壮举,他眼里满含热泪。

每一个杂技技巧都为剧情量身定制,每一幕编创都经过反复推敲、精雕细琢。首演在新一轮打磨提升中,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编导、《脊梁》总导演刘亮在试演基础上优化节奏、雕琢细节,让故事起承转合更加流畅自然,人物动作与情感发展丝丝入扣,提升了故事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从3D裸眼效果、剧情节奏上都有调整,杂技技巧与艺术戏剧性冲突表述更加准确,对贵州建桥成绩方面作了新的陈述,在每个章节衔接时又增加了小戏。如‘腊子崖’隧道贯通时增加了庆祝场景。”刘亮告诉记者,演员们不仅经历了紧张而密集的联排,还修习专业课、表演课,以细腻的表演与精湛的杂技技巧,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带给观众更强的感染力。

据悉,该剧入选2024年度贵州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2024年“黔山贵水总是情”多彩贵州优秀剧目文旅交流巡演项目。


现实题材创作,倾注杂技艺术诗情

杂技剧,随着杂技的发展创新而来。作为融合杂技、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剧种,杂技剧需要有剧情、有人物、有叙事性。在创作初期面对如此创新,贵州省杂技行业在不断探索中学习。

贵州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脊梁》编剧曹海玲介绍,杂技剧创作须在戏剧理论框架内,以杂技为主体语汇,将技术与剧情融合。杂技剧用杂技讲故事,具有文学性、故事性和综合性相统一的特点。2023年,曹海玲同国内10余位专家先后来到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花江峡谷大桥、纳晴高速牂牁江特大桥、坝陵河大桥等地采风。一座又一座贵州大桥展现着里程碑式的辉煌时刻,给曹海玲带来不少震撼和灵感。

有了剧本,为保证“技”的呈现,还需对剧情进行合乎逻辑的调整。比如,为展现晃梯、头上单手顶等技巧,在第2章节“冲破拦路虎”里将本地青年村民融入施工队的生活场景和高难度杆类技巧整合,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增加剧目的华丽色彩。在“老满牺牲”的剧情表达上,让U型绳表现出在悬崖上凿壁的艰辛,让原本不好呈现的技术有了合理的展示理由。又如,第3章节“邂逅断层山”,用球技配合舞美科技,炫幻地展示了施工中遇到的地质层难题,男女主的分歧也在双人技巧中得到贴切地展示,同时,充分挖掘了贵州省杂技团演员的特点、亮点,让每个章节中都有成为观众对整部剧的“记忆点”。中国杂技团创意总监、《脊梁》杂技总监孙力力逐一列举说明,“既要根据剧情寻找适合的技术、研发新的技术,也要设计合理的剧情,实现技术与戏剧的彼此成就。”

《脊梁》记录了贵州这片土地上努力奋斗的人,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见证。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倾注艺术的“诗情”。这个“诗情”,是独特的艺术眼光,洞察生活的能力,是与时代同行的情怀。开掘的诗情,既是戏剧创作的独特审美,也是探求和观众群体的情感共鸣。

在《脊梁》中4次出现的腰带,从代表着亲人之间的传承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再到大桥建成后的喜悦之情,最后作为建设者再次拜别爱人、家人,启程修建新桥梁的大爱之情,以具象的腰带表达情感的层层递进和升华。

技与剧的融合,最大限度开掘出《脊梁》的张力和思想维度。剧组共同达成一致的审美取向和剧目叙事风格,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故事性和叙事性。“古今中外的那些名著,文学价值不可谓不高,艺术品位不可谓不雅,更多的是以动人心魄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流芳百世。高雅的艺术作品并不是高处不胜寒,晦涩难懂并不一定就是高级。剧,是大众的艺术。”曹海玲说。


不断打磨再提升,精益求精再出发

杂技剧如何克服不说话而“讲”故事的天然矛盾,通过肢体塑造人物形象、演绎情节冲突、传达思想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舞台剧,杂技剧最显著的特点是舞台语汇由人体动作构成,有肢体语言,但无法开口说话,这就对杂技剧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脊梁》初排以来就得到国内第一方阵专家团队的亲临指导和大力支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边发吉担任艺术指导,在艺术定位、团队组建、叙事创新等方面进行牵头,中国杂技家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恩杰担任制作指导,贵州省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水莲担任艺术总监,中国杂技团创意总监孙力力担任杂技总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锻炼队伍,积累舞台经验,2024年12月5日晚,《脊梁》在六盘水市凉都大剧院进行了第一次试演。随后,一个月时间里《脊梁》团队先后走进贵阳、重庆、广西等地开展了10场试演。

2014年12月13日,《脊梁》举行试演打磨提升专家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10余位导演、杂技、舞美设计、魔术等领域的专家等为该杂技剧提出了丰富、扎实的精进意见。

“对于技术难度、故事情节中人物塑造方面还需要再细化。”

“在魔术展示环节队形有些单一,还有就是男主角关东方拜跪阿妈,应该采用双膝跪,这样情感的冲击会更震撼。”

…………

研讨会上,专家方方面面的几十条意见建议,主创团队都认真梳理仔细打磨演出细节。

时隔5个月,《脊梁》不断厘清杂技本体技巧与其他艺术手段之间的逻辑关系。5月9日首演期间,再次举行专家研讨会,省内外杂技界专家在打造文艺精品的方向上提出精益求精的指导意见。

中国杂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俞亦纲第三次观看《脊梁》,他表示,这次首演的《脊梁》比以往看到的完整度更高,服、化、道都有很大进步,他建议在杂技专业技巧上继续打磨,进一步提高剧目观赏性。

“这部剧情境展示特别好,人物形象刻画丰满,剧情有血有肉,多变的情节设计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会产生疲劳,完全代入式观看。”中国杂协副主席、黑龙江文联副主席薛金升说道。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在研讨会上谈到,这部剧目正以艺术之力架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技术与情感的桥梁,向世界传递贵州建桥修路背后的精神脊梁。“有创新,有期待,工业题材在艺术作品中很少见,该剧是全国首部桥梁题材杂技剧,开创了全国桥梁杂技剧之先河,有望成为杂技界新的靓丽名片,从观众的掌声中看到了对《脊梁》的认可。”

艺术创作永远伴随着遗憾,精品需要不断打磨。《脊梁》主创团队依然保持着“归零”心态,开启了新一轮的艺术打磨,他们的志向是带着精品走向全国巡演。(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