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辣椒 四时佐食
1928年版《绥阳县志》
冯光勇
绥阳县有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作为土生土长的绥阳人,可以说我是在辣椒的美味中长大的。绥阳人从哪朝哪代开始种植辣椒?辣椒有哪些产品,又是如何富裕了这一方人民?……各种疑问,带领我从志书中找寻答案。
关于名称,“辣椒”是它的“书名”,它也有“小名”“别名”,1928年版《绥阳县志》称为“蔊椒”“辣子”;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郑珍、莫友芝著《遵义府志》则称为“番椒”“海椒”。这说明,现在通称的“海椒”,在180多年前就已经有这种称呼了。
关于用途,据1928年版《绥阳县志》载“四时用以佐食”,郑珍、莫友芝著《遵义府志》载“园蔬要品,每味不离”。不难看出,180年以前,绥阳人就把辣椒作为主要的佐料,从那时起,人们的食谱就没有离开过辣椒,一直到今天。
绥阳辣椒种植,可谓历史悠久,1993年版《绥阳县志》载“境内辣椒种植始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400年历史。但清朝末年,吏治腐败,列强入侵,再加上交通闭塞,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境内民众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辣椒作为“佐食”,在菜园子中零星种植,自给自足解决所需佐料问题。
真正大面积种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93年版《绥阳县志》有详细记载:1948年,全县种植辣椒120公顷,产量近90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国内外对绥阳辣椒的需求量增大,绥阳从1963年起成为贵州省小辣椒的主产地,1964年成为全国出口七大名椒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增加。2024卷《绥阳年鉴》载,2023年,绥阳县辣椒种植面积2万公顷,产量40.12万吨,总产值13.5亿元。不难看出,辣椒已成为绥阳群众主要的经济作物。
关于辣椒品种,2012年版《绥阳县志》记载,绥阳辣椒种类分为圆锥形朝天椒、细指形朝天椒(黄杨小米辣)、簇生朝天椒(纂椒)3个大类。另外,绥阳子弹头也是知名品种。
辣椒制品,主要有干椒和鲜椒。鲜椒主要是鲜食,干椒主要是脱水制干。制干的方法主要有晒干、烘干两种。晒干是传统的方法,高山地区群众小面积种植,用晒席(群众称为“晒天”)在烈日下晾晒,一个周左右方能晒干。20世纪80年代,绥阳群众用烤房(也称“烘房”)的建造技术,用于烘辣椒。近年来,全县辣椒大面积种植,县城建起了大型的辣椒烘干线,解决了辣椒烘干问题。人们把烘干后的辣椒装到塑料袋里保存,赶集时拿到集市出售,以换取生活用品。
干辣椒制成辣椒面,配以蒜、花椒、香油等,是餐桌上常见的调味品。绥阳的美食(豆花面、酸菜蹄膀等),加上一份辣椒蘸水,更是美味无穷,普通的荞面条佐以蒜海椒,更是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
鲜椒的保存方式,郑珍、莫友芝著《遵义府志》记载“盐酒渍之,可食终岁”,不难看出,180多年前,人们就以盐或酒渍辣椒,制作好的辣椒产品,可以吃一整年。现在绥阳辣椒制品主要有糟海椒、海椒丝、海椒酱、海椒鮺、海椒鱼、阴海椒。糟海椒酸辣可口,用它烹制的蛋炒饭、糟辣鱼是不错的美味。
绥阳东门的辣椒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末建设的。市场内,每天近百人从事辣椒除杂、去蒂等工作,运送辣椒的车辆往来不断。旺草、蒲场、郑场等大的集镇赶场天交易火爆,人来人往的路口,小商贩流动收购,随处可见辣椒交易的场景。
关于辣椒的品质,2012年版《绥阳县志》记载,绥阳朝天椒在县境内因光照、土质、水热以及历史人文条件优越,经世代繁衍、历史积淀,孕育出自身地方特质,果实色泽鲜红油亮、皮薄肉厚、味浓辣香,辣椒素含量高,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1989年,厦门大学专利事务所马应森教授编写的《“高辣度油树脂的制取”说明书》中,有关于从全国主要辣椒产区中的5省6县辣椒的果皮中制取油树脂的结果表明,绥阳朝天椒含辣椒碱8.35%,居第一位。
据绥阳县政府网站消息,1999年,绥阳辣椒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辣椒之乡”称号;2000年,被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鉴评为“贵州省优质农产品”;2006年,获得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2017年,“绥阳子弹头”辣椒获得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黄杨小米辣”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据绥阳县人民政府网站消息,2024年底,绥阳有诗乡辣妹、椒中君、辣哈哈等13个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东南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