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探访多彩贵州人文馆 穿越时空长廊寻访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地域特色十足的文化遗产馆。


6月23日,贵州省图书馆北馆大门刚开,团体读者便走进一楼的长征文献主题馆,开启一段红色文化之旅。在这280平方米的主题空间里,电子屏幕上正轮番播放着各地的红色全景影像。“蹬快点!敌人追上来了!”游客王磊奋力踩着VR单车,屏幕上湘江战役的炮火仿若就在眼前。

作为贵州历史文献的集成展示平台,方志文化的传播窗口,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戴明贤题字的多彩贵州人文馆于5月正式开馆。该馆由典籍地方文献展厅、长征文献主题馆(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历史文献阅览室、贵图方志馆、地方文献特藏室、黔人书苑、古籍阅览室、文化遗产主题馆8个主题馆组成,分布在贵州省图书馆北馆1至6楼。

长征文献主题馆是贵州省图书馆重点打造的红色文化场馆,2021年5月开放,2023年2月被列入贵州省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目前馆藏各类红色书刊超过7600余册、3500余种,是国内省级公共图书馆中首个专注于长征文献的特色主题馆。”贵州省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副主任孙灿介绍道,馆内的红色VR骑行、AR党建互动屏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深受读者喜爱。

截至6月4日,长征文献主题馆已累计接待普通读者超2万人次;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等提供参观讲解服务325次,并举办“清廉贵州·红色廉洁文化专题展”等,接待团队读者9211人次。

在一楼,与庄重肃穆的长征文献主题馆相映成趣的,是《贵州文库》底本展,这里散发着贵州历史文化的悠长韵味。

玻璃展柜内,乾隆年间的《贵州通志》、清代贵州志怪小说《啖影集》、珍贵的《紫江朱氏家乘五卷》等古籍底本静静陈列。民族图志生动描绘了贵州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与信仰;诗文戏曲则展现了昔日贵州文人的风雅才情……对展陈书籍感兴趣的读者,可报备预约后,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查阅。

在孙灿看来,这些展出的古籍和民国文献,不仅是尘封历史的见证,更是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拾级而上至4楼,蜡染、银饰、剪纸等精美的非遗展品令人驻足。据介绍,文化遗产馆依托北馆现有书岛布局,以非遗主题沉浸式阅读的设计理念,融合贵州银饰、傩戏、屯堡等多元素搭配,整合馆内文献资源,将馆内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文献资源集中设置在书岛内展借,打造一个集阅读、体验、分享、传播为一体的文化遗产主题书岛,为读者营造一个深度体验、学习交流的空间。

“文化遗产馆今年开放以来,已邀请省非遗中心专家开展演讲及展示体验活动,后续计划与省非遗中心联动策划‘非遗市集’,让文献与技艺同步流转。”孙灿介绍。

6楼是多彩贵州人文馆的核心区,方志馆、黔人书苑、地方文献特藏室、地方文献阅览室以及古籍阅览室均汇聚于此,共同深耕贵州历史、地理与民俗文化的沃土。

如果说文化遗产馆是体验贵州非遗的窗口,那么方志馆则如同一座微缩的省志博物馆,承载了贵州悠久历史和多彩文化。方志馆内分别以时间线与地理位置展开陈列。省级方志区集中展示贵州省级志书、年鉴,辅以历代舆图、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主题图片及修志沿革时间轴。市州方志区则按9个市州分区陈列,附地区简介、非遗实物及3面立牌舆图,所有展陈文字、图片均源于馆藏志书年鉴。

穿过方志馆,步入黔人书苑的月亮门,画家董克俊的画作与手稿在仿古书房中并置。书苑将传统书房概念引入公共图书馆,以古雅风格构建了10余个独立展陈与阅读空间。这里重点展示尹珍、郑珍、莫友芝等黔籍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献,设有董克俊、金德明等学者个人展区,以及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作家协会等机构的文献专区,立体地呈现了贵州丰厚的文化脉络与学术积淀。

位于地方文献特藏室的“阳明书阁”作为阳明文化特色空间,是贵州“四大文化工程”的重点成果。这里入藏相关文献1000余册,分“王阳明著作”“阳明后学文献”“海内外研究成果”“贵州阳明研究”四大专柜展陈,为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专业平台。

继续前行,古籍阅览室映入眼帘。恒温恒湿的古籍库房内,珍藏着11万余册古籍,其中善本超过4000册,更有12部珍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阅览室全年开放,藏有文渊阁、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版,以及高频使用的古代典籍与常用古籍工具书。这里既满足古籍爱好者的阅读需求,也为专家学者提供深度研究的支撑,并提供古籍文献复制、扫描等定制化服务。”孙灿介绍,“我们还通过举办古籍展览、专题讲座、抄写体验等活动,努力拉近公众与古籍的距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长征文献主题馆的数字化再现历史,到古籍库的淡淡墨香,像走了几百年。”退休教师张建国慕名参观完人文馆后感慨道。(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珊珊 吴蔚)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