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时代的回望者 —— 张贤春长篇小说《双子座》序
《双子座》封面。
闻明星
《双子座》,是张贤春继《青龙坝》(又名《猪朝前拱》)、《鸡往后刨》之后,又一部反映贵州乌江流域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
读完《双子座》,我希望找到一句话来概括这部小说的主要特色。沉思许久,我觉得,“农耕时代的守望者”,最能表达作者和作品的独特风格。这种独特风格,既表现在作者的写作手法上,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方面。
就农耕生活题材的小说来说,张贤春的小说有着极为独特的地方。他的小说,专注于人物关系、情节设计等方面,直接描写传统农耕生活,可以说,书中的人物、事件是和农耕生活融为一体的。
在书中,我们能够全面而又详细地看到乌江边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其中还包括生活和生产的具体工具。
传统农耕时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的一切无不和身边的大自然密切相关。例如,人们用稻草盖房、铺床席、烧饭烤火,下雪时用稻草绳绑在鞋子上防滑。读《双子座》时,你能清楚地感觉到鲜明的时代特色。书中人物说话、做事、行事的方法和生活生产用具,有且只有那时那人的那个样子。书中描写的生活,既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也有着那个时代所有地方的普遍特征。
随着传统农耕时代的消逝,那些生活、生产方式和工具也一并在流失,估计若干岁月后,它们会以古董文物的身份再返回人们的视线。也正因为这样,《双子座》除了文学价值外,更具有详细具体的有关传统农耕时代的历史和风俗价值。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从20世纪30年代出生到21世纪20年代去世所经历的近百年变化。主人公前半生基本上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但从后半生开始,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渐渐取代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到21世纪初,传统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作者在作品中,详细具体地描写了这个过程。
张贤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文笔特点,使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效应。我觉得称其为“渗透效应”比较贴切,因为这是不少文学作品所缺乏的特点。
作品的渗透效应,令读者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代入效应。
首先,是作品内容对读者的生活经历和记忆的渗透。
其次,是作者情感对作品的渗透,再通过作品向读者渗透。
张贤春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渗透性。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是:朴实的文字、淡然的情感、普通的人物和日常生活,像若有若无的雾雨,悄悄地滋在读者的心田,又很快消融在心田里。
读者在阅读时,甚至在阅读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书中的一切毫无反应和感觉。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就像种子一样,慢慢地开始发芽、生长,时不时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很多时候,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在你毫无意识的时候,会像遥远的梦境一样,突然从记忆里越发清晰地浮现出来,让你感觉到他们的存在。似乎是在提醒你,在你的生命历程里,他们真的曾经来过,而不仅仅是你在书中读到过。
我也试图思考过张贤春作品有着这一独特效应的原因。大部分作家写作,主要是凭独特才气、技巧和想象力,张贤春似乎并不具备这些,至少在他的作品里并没有反映出这些。
从作品里可以感觉到,张贤春完全是凭着他对人的悲悯、对故乡的热情和对过往生活的眷恋在写作。他的写作,相当于用纪录片的方式,将已经远去的生活,再真实地体验一次。
如果说在写作上,他使用什么技巧的话,高超、精练和典型的人物、事件和场景的选择,应该是他最突出也是运用得最娴熟的技巧。这一立足于生活本身的技巧,使他的作品返璞归真,没有丝毫刻意雕琢的痕迹。
只要是亲身经历过书中所反映时代的人,基本上都能够在他的书中找到和自己高度对应吻合的记忆。在阅读过程中,书中描写的许多人物、事件、场景等,在读者早已模糊的记忆里,都会有与之相似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浮现出来,与之相重叠、融合。你会觉得作者不是在写他或别人的经历,而是在写你的经历。
例如,当我读到描写房子失火情景时,书中的文字慢慢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我自己幼年时亲眼所见的失火场景。我记忆里的场景,和书中描述的场景,完全重叠融合在一起了。就连失火家女主人在地上打滚哀号,以及一边叫喊着不想活了,一边扑向着火房子的情景,都完全吻合。
这种完全相同的记忆,并不是巧合。人生的灾难和苦难,原本就是相通的。特别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和所经历的苦难和无奈,都是一脉相连的,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正因为张贤春在书中所写的一切,与读者的生活经历和记忆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契合性,所以也就极容易渗透到读者心里,并发生融合。
例如,书中描写小孩子冬天用竹烘笼暖手。里面的炭火快熄灭了,男孩子会把烘笼抡圆了上下转圈,有时用力不均,烘笼里的炭灰就扑得满头满脸,甚至把衣服烧出洞来。
这样的事情,估计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都做过。本来已经忘记了,在书中看到时,就会立即想起来,而且回忆比书中的描写更具体,更真切。
这就是张贤春的作品虽然平淡朴质,却能让人长久记忆、并时不时不由自主地浮现的原因。
作者在写《双子座》时,对生活细节的选取极具典型性。只要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能通过作品中的生活细节找回自己丢失的记忆。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则可以通过作品看到那时生活的全貌。
《双子座》一书里,主人公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作者在描写这些苦难时,将自己的感情和主人公的感受高度地融为一体。
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的百姓,在面对各种苦难时,更多的是无奈和忍耐。
这种无奈和忍耐,让那时的人们养成了略含苦涩和悲怆的淡然心态,这种心态有时甚至达到麻木的程度。作者在描述人们的苦难时,非常巧妙,也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淡然的笔调,从而在情感上,达到和书中人物高度一致的效果。
像对小孩因天花而死亡的描写,客观、具体和传神里夹带着一种满不在乎的刺骨寒意。初读时,你会以为作者冷漠残酷,但稍一回想,那时的人们,见惯了,也习惯了这样的悲惨。
张贤春描述了普通人的生活苦难,却没有去贩卖苦难,或者是歌颂苦难。真正经历着苦难的人,是不需要别人的同情的。无论是作者的同情,还是读者的同情,在他们生活的辛酸和无奈面前,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廉价和无力。
这样的书写,让普通人的生活苦难,愈发沉厚。这样没有任何想象、夸张的文字和内容,只有真切、深切地体验过的人,才能写出来。
这样情深意切的书写,让人容易读懂这样的作品,理解并与书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