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文润黔山 名家开讲 知名哲学家黄勇揭示王阳明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黄勇教授讲座现场。孔学堂供图


7月26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文润黔山——多彩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学术委员会名家讲座(第四期)在贵阳孔学堂举行。

多彩贵州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知名哲学家、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主编黄勇围绕《万物一体与同感:王阳明对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贡献》为主题,以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国际视野,结合中西哲学、伦理学的诸多观点及对王阳明的洞见,以王阳明哲学中的“万物一体”论为焦点,探讨了儒家对当代道德心理学和伦理学关于“同感”概念的讨论所能作出的贡献,对“万物一体”与“同感”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阐述。

万物一体:心学智慧映照中西哲学对话

讲座伊始,黄勇回溯了霍夫曼(Martin Hoffman)、巴特森(Batson)、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西方心理学家对同感的解释,阐释了“同感”的定义,即当他人处于诸如伤病、饥饿、寒冷等负面处境时,如果你有痛感,而且这种痛感是由他人所处的这种负面处境引起的,并且与处于这种负面境地的这个人具有的痛感是一致的,这就是“同感”。“同感具备认知、感知、动力三个层面。不仅知悉他人之痛,更需感同身受并激发救助行动。”

“‘同感’的英文叫Empathy。西方当代哲学家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曾同我说,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一概念最早由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当时用的英文叫Sympathy,现在翻译为‘同情’。”黄勇介绍道,西方直到18世纪休谟提出Sympathy才触及类似思想,且未突破“人我二分”的局限。而中国哲学中的“同感”概念,比西方早700年。

黄勇认为,在中国,北宋理学家程颢早以“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手足痿痹为不仁”等隐喻仁者与万物痛痒相连,认为仁是能感知他人与万物痛痒的美德。王阳明更在《大学问》中深化此境:“见孺子入井而悚惕,见鸟兽哀鸣而不忍”,皆因“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万物一体思想,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去除私欲,才能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实现对他人痛苦的感知与帮助。”黄勇说,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与当代道德心理学中讨论的同感概念高度一致,尤其是对他人身体痛苦的同感部分,二者都认为个体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痛苦,并产生帮助他人的动机。

阳明心学:从身体之痛到心体之疾的跨越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观,为当代道德心理学开辟了新路径。黄勇以“孺子入井”经典场景为例,说到常人对孩童坠井的恻隐,是对“身体之痛”的同感。但王阳明更进一步,提出当他人因私欲遮蔽良知而作恶时,仁者应感知其“心体之痛”,并助其祛除“道德病灶”,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这就是王阳明对恶人的同感。”黄勇解释道,王阳明认为,对那些缺乏万物一体感、心体上有毛病的人包括恶人,也应该有同感。“这种同感不是与恶人一起做恶事,而是对他人良心上、心体上因受到伤害而具有的痛苦的感知,并努力帮助他们去除私欲,恢复心体的健康,从而使恶人成为善人,也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状态。”

这一洞见直指西方研究的盲区。当代道德心理学长期聚焦身体痛苦的同感,近年虽拓展至对他人“社会性痛苦”的同感,如对他人因社交失礼引发的尴尬状况的同感,却从未触及对他人道德缺陷的共感。黄勇认为,若见人因贪婪行恶,西方理论或将其归为“对恶人的病态共情”,而阳明心学则视其为“心体伤病”,需如良医般疗愈,提出“圣人忧天下有未亲、未义者,正如见肢体麻痹,必施以教养之方。”

王阳明的对恶人的同感将范围从他人身体上的痛苦拓展到了心体上的痛苦,强调对他人道德层面的关怀与帮助,是对当代道德心理学同感概念的重要补充与拓展。现场听众沉浸于层层递进的哲思,纷纷表示,讲座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淬炼,它深刻揭示了阳明心学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及其对解决当代人精神世界和伦理困境的重要启示。

聚焦贵州:从阳明心学诞生地到心学对话世界平台

讲座尾声,有观众针对王阳明与贵州的渊源提问:“先生贬谪贵州时所作《象祠记》申明‘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是否印证黔地文化对心学有特殊催化作用?”

对此,黄勇认为,王阳明在《象祠记》中提到“象”屡次谋害舜却被感化变成好人,这实际上正是舜作为仁者对其作为小人、恶人的弟象因其心体缺陷而有的良心之痛具有同感,并努力加以感化,从而恢复象之心体之同然。由此,王阳明对人性之善的坚定信念,认为所有人都有向善的可能。“虽不能简单地认为贵州文化直接催生了阳明心学,但贵州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确为王阳明思考人性善恶提供了独特实践场域。”

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作为阳明心学的诞生地,近年来,贵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深入挖掘阳明文化当代价值,做精阳明文艺、做优阳明文旅、做实阳明出版、做响阳明学术,持续擦亮阳明心学诞生地文化名片,坚持不懈打造阳明文化高地。

在当日讲座前,黄勇参加了在贵阳孔学堂举办的以“‘心’与‘精神’的中德哲学互鉴”为主题的“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发表了以“当代道德心理学中的自他融合与宋明理学的‘万物一体’:共情是利己还是利他?”的主题演讲。

对现场观众提出就贵州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进一步提出建议这一问题,黄勇以“中德哲学对话”为例建议道:“过往论坛多陷‘中国人讲中国哲学,德国人讲德国哲学’的平行模式。本次首创学者交叉评议机制,德国哲学家点评阳明思想,中国学者解析西方哲学,激荡深度思想碰撞。”他呼吁,在“中国心学与世界”框架下,谋划中美、中印、中日、中韩等系列对话,不断深入挖掘中国心学的时代价值。(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