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抗战记忆——穿越时代的山河壮歌
当日寇侵略的炮火震裂夜空,当半壁河山在敌人铁蹄下呻吟,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以“陪都屏障”的独特地理位置,经过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昂首支撑起抗战大后方的使命担当,在全民族抗战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见证了正义对邪恶、光明对黑暗、进步对反动的伟大胜利!
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漫漫征途中,中共中央先后召开若干次重要会议,每次都将“北上抗日”列为重要议题。“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紧密联系起来”的政治宣言,始终镌刻在这支红色铁流的足迹之中。
1934年12月,霜天号角、万里烽烟,中央红军一路过关斩将、风尘仆仆转战贵州,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腹中空空,却信念如铁……红军沿途贴标语、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告诉老百姓,“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欢迎白军兄弟拖枪过来当红军北上抗日去”,号召大家“当红军打日本鬼子去”。毛泽东在遵义的群众大会上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主张及其意义。
中央红军长征时在贵州留下的抗战宣传标语。
1935年1月,一声霹雳、拨云见日,“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召开。之后,张闻天在向红军干部传达遵义会议精神时说:现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人民抗日运动发展,中央估计革命高潮又有逐渐到来之势,因而决定红军北上接近抗日前线的地区,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以便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还有,红二、红六军团转战贵州,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这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个省级抗日武装。其中第二支队周质夫部跟随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行至赫章平山铺时,被编入红军参加长征北上,奔赴抗日第一线。
“红军抗日事长征”。北上抗日救国,是红军长征不曾改变的战略目标。转战贵州的红军,虽深陷重围仍意志如铁,始终高擎北上抗日的大旗,引领了红军长征的政治方向和战略方向,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火种,开辟出全民族抗战的希望之路,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二
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贵州成为连接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际的重要枢纽。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南京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贵阳成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的南大门,贵州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凸显。
贵阳图云关,国际援华医疗队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数千名医疗志愿者义无反顾穿越火线来到这里,以手术刀为武器、用白大褂作战旗,在硝烟里筑起生命的保护屏障。蜿蜒而上的晴隆二十四道拐,南侨机工往来艰难跋涉,稳稳抓住物资运输车辆的方向盘,与滇黔公路、黔桂铁路共同筑起“抗战生命线”。黄平旧州等“秘密机场群”,飞虎队战机呼啸而起、奋勇搏击,在守护“驼峰航线”中写下中美人民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斗友谊。黔南独山深河桥畔,抗日将士们英勇无畏、竭力抵抗。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外景。
晴隆二十四道拐。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挺立起民族的脊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下,1939年1月,经中共中央南方局批准,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成立,形成我党连接延安与西南、华南、华东的重要红色枢纽,凝聚起一股重要的抗日救亡力量。在血与火中,交通站护送了大批进步学生、知识分子以及国际友人往返于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将从香港购买和华侨、国际友人捐赠的军用物资转运到延安、重庆、西安等地……,对推动贵州乃至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向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黔山贵水间的一处处遗址、一段段故事,都是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都是御寇杀敌的震天呐喊,都是我们必须保护好研究好运用好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
在全民族抗战的危急时刻,中华五千年文明面临着深重的劫难。贵州,以“文化抗战后方重镇”的担当,见证着血与火淬炼的“文军长征”、记录着智与勇交织的精神史诗,书写出黔贵大地守护中华文明的责任与担当。
1937年,国立浙江大学开启文军长征,一路跋山涉水、历经900多个日夜,最终于1940年落脚遵义湄潭。与此同时,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等高校相继入黔,保存了中国高等教育火种。1939年,文澜阁《四库全书》转移至贵阳地母洞完好保存、守护住五千年文明之光。这是众多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以生命和担当守护中华文明的壮举,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华文化的痴心妄想。
湄潭文庙,曾是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时的办学地点之一。
在“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中,中共贵州省工委积极影响、团结、引导文化艺术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各阶层人民,开展一系列文化救亡活动。依托《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以及“生活书店”“读新书店”等阵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抗日主张。“沙驼话剧社”上演《放下你的鞭子》,揭露日军罪行、唤醒民众觉悟。“筑光音乐会”演出的《黄河大合唱》与浙大“黑白文艺社”开展的诗歌朗诵激荡人心,将保卫家园、保卫祖国、保卫中华的呐喊化作精神号角。大夏大学地下党支部成立“大夏歌咏队”,以激昂的旋律唱响抗日救亡之声。
历史并未远去,贵州抗战记忆历久弥新,它在乌江水里奔腾、在乌蒙山间吹拂,在黔山贵水间永恒回荡。我们必须铭记,每一寸山河,都浸染着先辈们的鲜血和生命;每一方土地,都渗透着中国人民的英勇与不屈;每一处抗战遗址,都高唱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壮歌!
铭记历史勿忘耻!走向未来勿忘危!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