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记忆深处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周碧华

7月中旬的一天,我从贵阳乘高铁抵达三都水族自治县。走出火车站,但见青山逶迤,气象万千。接我的司机小韦见我初来此地,一路上兴奋地介绍自己的家乡。沿途的山峦似被天工随意揉捏的青黛色面团,层层叠叠。在这片天地褶皱里,水族人已栖居数千年。水族人的祖辈,传说是从中原的烽烟里跋涉而来,带着古老的星图与文字。

弄清楚水族的前世今生,博物馆是回答疑问的最好场所。这个不到40万人口的民族县,就有一座水族文化博物馆,博物馆的所有展陈,都在讲述一个古老悠远的故事。

水书,这个被唤作“泐睢”的符号,它不是石碑上生硬的铭文,而是水书先生口中依然鲜活的密语。甲骨文的“远亲”,竟在这西南腹地记载着天地运行的玄机。水书先生翻动书页的轻响,如同在解读水族与上苍的密约,字字都是刻入世人记忆的活态信息。

水族的年轮,转动于一个叫“端”的节日。端节依水历而行,在秋收后的亥日次第铺开,是这世上最绵长的年节庆典。家家以鱼包韭菜的奇馔、新酿的米酒与赤诚之心,向先祖的魂灵致祭。博物馆里一面面铜鼓,凝视久了,竟觉鼓声四起,肃穆而辽远,那声音能穿透山谷,抵达神祇栖居之所。

端节的高潮,在“端坡”。它并非刻意雕琢的赛场,而是祖先选定的山野坡地。无鞍的骏马,驮着赤胆骑手,在坡地上扬起蔽日的烟尘。马蹄每一次叩击大地,都是对“奋进”与“吉祥”最朴素的诠释,亦是千年迁徙途中未曾消磨的生命回响。

水家女人的指尖,则在另一种“活化石”上舞蹈。马尾绣,以柔韧的马尾毛为骨,缠以素丝,在土布上盘桓出花鸟虫鱼的浮雕。一针一线,缠绕着母亲对女儿无尽的祝福,在“歹结”背带上凝结成最沉甸的爱图腾。这份指尖上的文明,早已被时光认证为“活化石”。

历史的烟尘在三都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回响,昔日的“端坡”,化身为今日中国南方首屈一指的西部赛马城。一条符合国际标准的1601米赛道,竟成了传统与现代接榫的奇妙舞台。这便是贵州“村马”的诞生地。

当古老的赛马被注入现代竞技的血液,其勃发的生命力令人惊叹。2024年的33场赛事,竟如磁石般吸引500余万游客。赛道上,国际标准与文化传承并行不悖:马尾绣的绚烂在赛道旁静展,长桌宴的酸辣鱼香在空气中弥漫,民族方阵的巡游与奔马竞速交相辉映。令人动容的是,村寨的界限被马蹄踏破——以村为队,三匹骏马即可代表一方乡土,叩响全国邀请赛的大门。

这奔腾的场景,已然成为撬动山乡文体旅融合的杠杆。马匹存栏数逾4000,如骑手石绍张,因养马而年入10万;那源于母亲指尖智慧的马尾绣,竟幻化出百余种马主题文创,年销2000万托起水家女人的生计和冀望。马蹄踏过之处,酒店、民宿、研学基地拔地而起,“马景房”的窗棂框住了绿水青山,也激起了沸腾生活。

陆耀钓祖孙三代的身影,在时代变迁中勾勒出另一种传承。从“端坡”上的野性竞逐,到黄埔骑师学校系统训练的现代骑手,古老的驭马之术在职业化的淬炼中蜕变新生,却始终未曾割断那脐带般的乡土根脉。赛场内外,千余村民自发以土产待客、以热忱维序,“全民宠客”的暖意,正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土壤里滋生的凝聚力。

赛马场门口,有两尊腾空而起的骏马雕塑。仰望雕像,我仿佛听见远古的嘶鸣穿透岁月帘幕,看见燃烧的羽毛在记忆深处照亮了水族先祖的面庞。

水书里的奥秘,端坡上的烟尘,马尾绣丝线里的祝福,被新时代的蹄声串联起来。山乡振兴的密码,原来已写在先祖踏出的尘烟里——当骏马在崭新的赛道上奋蹄,奔向的不仅是终点,更是水家人以千年文化为底色的未来通途。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