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青海:高原上的履职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我国版图辽阔,山河壮美,青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藏高原,具有极其特殊且重要的地位。

这里是山的王国,昆仑山、祁连山、唐古拉山巍峨耸立,挺起不屈的民族脊梁;这里是水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这里是民族的聚居地,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众多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亲如一家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国之大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依法履职尽责,积极担当作为,各项工作呈现出鲜明特色和积极成效,书写了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青海答卷”。


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之鄂陵湖。图/视觉中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坚守人大工作的大方向、大原则、大道理,始终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办,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人大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日常工作中,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人大工作,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建立政治要件办理台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与此同时,把准政治机关定位,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人大各项工作中。青海省委两次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并出台贯彻意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晓军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要工作、解决重要问题,有力地支持和保障了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尽责。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黎明表示,按照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的工作安排,省人大常委会紧扣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研,充分发挥人大立法、监督职能作用,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黎明(右)在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调研。(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精心谋划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系列活动,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青海实践的丰硕成果,呈现青海人大70年奋进历程,营造出“懂人大、讲人大、爱人大”的浓厚氛围。


坚持依法履职尽责

展现人大担当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青海发展、情系青海人民,为青海奋进现代化新征程擘画宏伟蓝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按照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立足人大职能定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心怀这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生态保护责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立法先行,打造生态法治高地。省人大常委会率先制定出台青海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形成104件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实现全省每3部法规中就有1部护航绿色发展,构筑起具有青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的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监督问效,守护江河之源。省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等报告,对黄河保护法、湿地保护法、森林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围绕黄河保护法和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连续30年举办“江河源环保世纪行”,以法治力量守护三江源头,共绘大美青海美丽画卷。

今天的青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西宁市丝绸南路的“大什字”。摄影/黎晓刚


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指明的前进方向。

聚焦统筹推进盐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省人大常委会制定青海省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强化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法治支撑。着眼培育清洁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制定青海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发挥能源优势,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省人大常委会加快立法步伐,推动生态“美丽资源”转化为旅游“绿色产业”。紧扣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制定出台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依法助力特色农畜产业行稳致远。

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省人大常委会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牵引,推动实现青海省及六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全覆盖、地方自治条例修订全覆盖,并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保护、加强义务教育等立法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扎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就业、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农村牧区供水保障等社会热点开展重点监督,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制定青海省包虫病防治条例,推进防治工作法治化,2024年全省人群包虫病患病率降至0.11%,患者救济覆盖率达到100%,有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回应民生热点,出台青海省全民健身、安全生产、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保护等条例,开展社会保险法、食品安全法等执法检查,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坚持加强代表工作

持续夯实民意基础

人民选我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作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要基础。

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持续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推进代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聚民智,把人大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王黎明(左二)带队赴黄南州河南县调研。(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在深化拓展代表联系工作方面,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密切联系,推进常委会列席代表见面会常态化。高标准建成2400多个代表联络室、活动室,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各级人大代表满怀履职热情,积极投身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基层治理以及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等各条战线,展现出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时代风采。

在提高代表建议办理水平方面,通过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实现代表建议提出、答复、办理、评价全周期管理闭环,做到既提得好、又办得实。值得一提的是深化“大督办”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连续6年带头督办代表建议,省委常委对口督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员督办,省政府副省长主动领办,做到省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交办建议全部满意办结,代表议案建议有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良策实招。

在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建设方面,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参加“线上+线下”培训,提前实现新任基层代表学习培训全覆盖。举办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人大代表开放日”活动,多渠道助力代表充分发挥作用,提升代表监督质效。丰富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活动,精心组织人大代表进乡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专题调研活动,积极推动解决相关问题。

省人大常委会坚持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让代表们履职意识更强、职责定位更准、作用发挥更充分,人大工作也更加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来自贵德县的全国人大代表、河东乡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毕生龙感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腰包鼓起来了,人居环境美起来了,幸福指数提起来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也强起来了。”

这几年,向毕生龙反映情况的群众越来越多,“村集体经济该怎么发展”、“村文化广场该怎么建”等问题牵动着大家的心。面对日益增多的诉求,王屯村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村民议事会、人大代表接待日等形式,每月定期开展人大代表进室活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商定发展思路,齐心协力付诸实践。“如此一来,村里的矛盾少了,群众的精气神足了,大家对村‘两委’更加拥护和信任,使我更加坚定了当好‘领头羊’的信心和决心。”毕生龙说。

奋进在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征程上,人大工作舞台广阔,大有可为,更需砥砺前行。王黎明表示,省人大常委会在省委领导下,将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行稳致远。(《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李小健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