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湖北崇阳 : 以代表之力绘就绿色产业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8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引 言

近日,在湖北省崇阳县桂花林场的黄精专场推介会上,湖南客商捧着育苗样本在展台前询问:“能不能合作推广?”不远处的签约区更显热闹——领康药业与湖北省桂花林场管理局、润草药业与肖岭乡三角村分别签约合作,武汉电商平台负责人正与合作社洽谈直播带货合作……这正是崇阳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聚焦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

地处鄂南幕阜山脉北麓的崇阳县,县域面积1968平方千米,63%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为“中国天然氧吧”,50多条河流与109座水库织就的水网更让其摘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桂冠。近年来,崇阳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建设四河、发展四业、打造四景”主线,组织各级人大代表通过视察调研、提出议案建议、产业实践等方式,推动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这片土地的绿色崛起注入人大力量。


视察调研助力生态产业协同发展

崇阳县人大常委会以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为抓手,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参加助力流域发展专项行动,通过“执法检查 +专题调研 +代表视察”组合拳,推动隽水河、大市河、金港河、青山河等流域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2023年7月19日,路口镇人大组织辖区部分人大代表对大市河综合治理进展情况开展专项视察。


东堡港发源于铜钟乡大岭村龙泉山,流经铜钟乡佛岭村、港口乡石岭村和油榨村,于港口乡港口村大山口注入金港河,全长20千米,流域面积60.1平方千米,覆盖5个行政村。在崇阳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崇阳县东堡港流域大量河沙淤积、部分河堤毁坏,雨季行洪能力弱,汛期一到,村民就提心吊胆”,直指东堡港流域治理问题。崇阳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东堡港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监督范围,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五个一线”调研。

人大代表沿着东堡港一路走访,在与村民交流中收集意见。在石岭村,村民黄某说:这河道要是能好好整治一下,汛期我们也能睡个安稳觉。而且环境好了,说不定还能发展一些产业。”代表认真记录下群众的心声。随后,代表经过深入探讨,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了《关于东堡港河道综合整治及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在督办进展时,代表定期到东堡港各个施工点察看,仔细询问施工进度和遇到的困难,发现施工方式和村民需求有差距等问题,随后向有关部门当面提出了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邀请村民代表全程监督等建议,相关部门迅速落实整改,由此推动形成“一线征求意见、一线形成决策、一线巡查进展、一线发现问题、一线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


2024年8月27日,天城镇人大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对隽水河流域治理开展专项调研。


在大市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作推进期间,县乡人大紧密联动,时刻紧盯治理进程。路口镇人大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前往大市河开展实地视察。代表沿着蜿蜒的河道仔细巡查,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在大市村河段,代表发现河道旁的一处垃圾堆放点垃圾外溢,污水横流,严重影响周边环境与大市河水质。代表当场联系村“两委”,建议立即清理整改,并建立长效垃圾清理机制。村“两委”迅速行动,当天就完成了垃圾清理,并规划了新的封闭式垃圾收集点。在后续的视察过程中,代表积极为大市河治理出谋划策,提出控源截污提质增效、生态驳岸修复、滨水空间功能优化等针对性建议,推动各项治理措施稳步落地。经过不懈努力,大市河陆续建成了拦水堰坝、休闲步道等设施。

如今,大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的“网红村”。谈及这些变化,大市村党支部书记程桔满脸自豪地介绍道:“以前大市河河道杂乱,垃圾漂浮,周边环境很差,村民们也没有发展的信心。现在好了,在人大代表的监督推动下,大市河变美了,拦水堰坝不仅调节了水流,还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休闲步道沿着河岸蜿蜒,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散步赏景。”

崇阳县人大常委会还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多次视察产业项目建设情况,推动1.1亿余元在产业振兴、乡村治理、共同缔造、道路建设等方面落细落实。在果蔬产业园,代表察看果蔬生长状况,与种植户交流,提出了品种优化升级、冷链物流配套建设、品牌化营销推广等建议。拾绿基地负责人吴理平兴奋地说:“以前这里的土地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现在有了产业园,我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在代表的推动下,东堡港沿线建成60多公顷中药材基地、80多公顷果蔬产业园,带动周边群众年增收超百万元,实现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议案建议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

崇阳县从2019年开始大规模种植中药材。随着种植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发展中诸如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2021年11月,沈亚东、陈振清等县人大代表在县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打造百亿中药材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议案》。


2025年6月13日,石城镇人大组织辖区部分人大代表深入长坪村中药材基地开展视察活动。


议案提出后,县政府迅速行动。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积极调研,参考历年产业奖补政策,通过当面交流、电话沟通、会议研讨等方式,广泛征求领导、专家以及经营主体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22年出台《崇阳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加大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例如,对从事中药材初深加工企业给予工业招商优惠政策;明确扶持项目及标准,涵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密切跟进议案办理。在资金使用方面,以天城镇花山村、渣冲村和陈河水村为例,这三个村各获得50万元发展中药材产业奖补资金。镇人大召集人大代表、村干部及部分群众商议资金使用办法。代表综合考量产业周期长、管理难度大、当前种植规模分散等因素,建议由各村自行管理基地资金,确保资金合理使用,优先保障补苗、除草、追肥及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后续,镇人大持续在资金使用方面加强监管,力求资金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

在代表的监督与推动下,议案落实情况成效显著。视察中药材基地建设情况时,代表看到一片片中药材茁壮成长,向基地负责人详细了解种植品种、市场前景以及带动村民就业情况。优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负责人介绍:“我们这个40多公顷的中药材基地,从种植到管护,吸纳了周边不少村民就业,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7073.33公顷(含野生中药材资源涵养),中药材经营主体发展到74家,其中中药材加工类企业、合作社有9家,中药材种植户达到2100户。人大代表熊超说:“看到中药材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带动这么多农户增收致富,我们提出的议案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监督推动议案落实,助力中药材产业朝着百亿目标大步迈进。”

胡盛代表积极为黄精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提出《关于加大对黄精产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内容涵盖加大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加强产业技术研发、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为推动全县黄精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在他的推动下,政府加大了黄精产业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种苗培育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相关部门也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助力企业拓宽市场渠道。

崇阳县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加洪下地区发展专项研讨会。在会上,代表们不仅深入分析洪下2000公顷竹海的潜在价值,力陈打造旅游景区对于带动地方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还针对性地提出《关于依托洪下竹海资源打造“十里画廊”景区的议案》,建议以竹海为核心资源,规划建设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十里画廊”景区。此议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具体路径,得到县委的高度重视,最终推动政府投资1.2亿元用于“十里画廊”景区的各项建设,为洪下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为统筹解决资金监管与工程推进中的关键问题,代表们深入调研后提出《关于强化竹海项目全流程管理的议案》。议案针对资金合理使用提出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明细季度公示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定期公开资金流向;针对工程监督机制,建议成立联合督导小组,通过定期巡查与进度通报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为项目全程监督提供了制度依据。

针对竹林抚育与步道建设的协同发展,代表结合实地走访发现的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提出《关于科学推进竹海生态抚育与景观步道建设的建议》。该建议针对竹林管理问题,邀请林业专家制定标准化抚育方案,推动建立“专家指导 +农户参与”的抚育模式;围绕步道建设,以“生态优先、景观串联”的规划原则,在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论证会,重点考量地形地貌与植被分布,采用生态友好型施工方式,同时建立施工纠纷快速协调机制,及时处理土地征用、扰民等问题。建议提交后,县政府高度关注并组织专题研讨,将建议中的核心思路融入具体实施规划,推动竹林质量提升、步道科学规划及工程顺利推进,既保障了竹海生态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又确保了工程进度不受阻碍。


代表身体力行助力产业发展

崇阳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助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构建起“林、药、康、旅”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实现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康养旅游的全产业链贯通,让生态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人大代表更是身体力行,活跃在产业发展一线。

湖北省人大代表蒋国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雷竹产业发展事业。2008年,他注册成立崇阳长富雷竹专业合作社。秉持着“利益共享、入社自愿、离社自由”的原则,他诚挚邀请桂花泉镇 360名农民加入合作社,一同踏上雷竹种植的致富之路。为了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水平,他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同时,他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渠道,为农户们开拓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难题。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辐射至崇阳县六个乡镇。不仅如此,蒋国庆还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在桂花村周边,他带动56户当地农民以及20户贫困户栽种雷竹,建成的雷竹基地面积达106.67公顷。随着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合作社进一步带动周边300多农户参与进来,每年为这些农户创收1200万元。

如今,合作社已带动500余户农户建成雷竹基地1000公顷,年产新鲜竹笋1200万余千克,创造产值8000多万元。

咸宁市人大代表葛小峰怀揣着助力乡村发展的热忱,自2008年起,从浙江省安吉县回到崇阳县青山镇,开启了白茶产业帮扶之路。他将安吉白茶茶种及先进栽培技术毫无保留地引入崇阳,第一年便成功栽种33.33公顷,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此后,葛小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逐年增加投入,如今已成功打造133.33公顷高标准白茶园。为了让周边农户真正从白茶种植中受益,他自掏腰包,免费为农户提供价值40多万元的茶苗,解决了农户们前期投入的资金难题。他深知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累计开办26期白茶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业内专家和自身团队为茶农悉心讲解白茶种植、养护、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培训茶农达1200人次。在茶园日常管理中,他带领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确保每一户都能掌握科学种植方法。


2025年3月30日,在咸宁市人大代表葛小峰位于青山镇的茶叶基地,农户们正在忙着摘茶。


葛小峰不懈努力,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周边 4000余农户参与白茶种植产业。农户们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参与分红等多种形式实现增收。合作社成员、农户雷大叔感慨道:“以前家里没什么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跟着葛代表种白茶,土地流转有租金,在茶园打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2024年,靠着白茶收入,我家盖了新房子,日子越过越好!”

谈及自己的初心与愿景,葛小峰坚定地表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小小的白茶树成为乡亲们的‘摇钱树’。看到大家因为白茶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打心底里高兴。未来,我还会继续加大投入,拓展产业链,带领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让崇阳的白茶香飘更远。”凭借突出贡献,葛小峰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崇阳白茶产业升级名副其实的推动者。

崇阳县人大代表胡盛怀揣着为家乡谋发展的热忱,毅然回到家乡崇阳,全身心投入黄精产业发展。他敏锐地察觉到家乡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黄精种植,且随着人们健康养生意识的增强,黄精作为药食同源的珍贵中药材,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2025年6月25日,肖岭乡人大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视察锁石村金银花种植基地。


2016年,他便开始着手布局,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详细阐述发展黄精产业的优势与潜力,努力争取政策支持。同时,他联合志同道合的乡亲,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逐步流转土地,开启了规模化种植黄精的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打消农户们的顾虑,让大家安心种植,胡盛的公司与十余个村签订种植采购协议,承诺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不仅如此,为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他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从土地整理、播种育苗,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户操作。

如今,在胡盛等一批产业带头人的推动下,黄精产业成为崇阳县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白霓镇杨洪村村民刘大叔感慨地说:以前在家没活干,收入微薄,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在胡代表的基地里干活,每天能挣一百来块钱,一年算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结  语 

从隽水河畔到幕阜山间,从竹林深处到茶园飘香,崇阳县人大常委会以监督为利刃、以法治为依托,组织人大代表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通过“建设四河、发展四业、打造四景”的生动实践,崇阳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幅“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画卷正在鄂南大地上徐徐展开。未来,崇阳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组织人大代表助力绿色发展为抓手,为加快建设全国美丽乡村典范县贡献人大力量。(作者:王文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