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上海|民意“一键达”,诉求必回应!这个镇人大做实群众意见处置机制融入基层治理
人行道突现坑洞,线缆裸露在外,安全隐患牵动居民心弦。问题通过“张江人大”小程序提交后,当天即被迅速修复——这是张江镇“民意直通车”高效处置群众诉求的生动缩影。自2024年初全面运行以来,该机制已累计收集群众意见1282条,办结率高达98.6%,群众满意度超95%,真正架起了民意直达的“高速路”。
民意“一键达”
线上线下织密诉求收集网
如何让群众声音“找得到人”“上得了桌”?张江镇人大以“智慧人大系统”为核心,融合线下代表联络站(“家站点”)与线上小程序,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民意收集矩阵。
代表履职“带着主题走”:在代表述职、接待选民等活动中,代表需提前调研,带着议题参与。联络员现场协助整理意见并上传平台,事后代表全程跟踪处置进度并向群众反馈,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完整链条。
民情触角“深入网格中”:一支专业民情联络员队伍,借助社区网格深入楼组,主动收集“错时”诉求。群众无法当面反映的难题,通过联络员上传系统,确保民意收集“一个都不能少”。
指尖建议“随时提”:在“张江人大”微信小程序,居民动动手指就能提交图文并茂的建议。遍布社区的“一站一码”让意见“就近直达”,创新的“线上约见”功能更可预约代表“面对面”沟通。
“以前觉得提意见要找对人、跑对门,很费劲。现在手机扫个码,拍个照上传,特别方便,还能看到处理到哪一步了。”香楠路社区居民王阿姨的感受,道出了“直通车”便捷性的核心价值。制度保障是生命线。《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建议受理事项范围和处理制度》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家站点”的运作,更压实了政府部门处置时限与反馈责任,为民意高效流转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诉求“必回应”
三级把关锻造闭环处置链
收集是基础,关键在解决。张江镇人大创新构建“三级把关、全程闭环”的处置机制,确保群众呼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第一关“家站点”精准分流:代表联系点(站)作为前沿阵地,对群众意见进行初步分级分类,把好处置第一关。
第二关人大办核实督办:镇人大办对需镇级处置的意见进行信息核验,确保要素完整、指向明确,并紧盯30天处置时限。超时未决或疑难问题,人大办即时介入协调,必要时升级为监督议题。
第三关党政办精准派单:镇党政办最终核实分类,精准确定承办部门,杜绝“踢皮球”。系统设置专门角色账号与权限,任何环节迟滞都将触发预警,力戒形式主义。
“闭环是生命线。”张江镇人大负责人强调。每条意见的处置结果必须返回“家站点”向群众反馈,并接受满意度评价。对于“不满意”或操作性差的处置方案,系统将退回重办。2024年超95%的评价为“满意”或“非常满意”,印证了机制的实效。
从公交线路优化、增设社区食堂,到修补楼道墙面、修剪小区绿化,这些群众身边“关键小事”的快速解决,正是“三级把关、闭环处置”机制高效运转的最佳注脚。
民智“深开采”
转化落实激活治理新动能
张江镇人大视海量群众意见为“富矿”,建立定期分析研判机制,深挖共性问题,将“金点子”转化为治理“金钥匙”。
议事厅聚焦“共性难题”:通过梳理高频议题,镇人大聚焦垃圾分类、交通出行、噪声扰民等治理痛点,在社区议事厅组织多方协商。2024年围绕“地铁口流动摊位治理”“小包垃圾管理”,2025年聚焦“镇属体育场馆优化”等主题举办多场镇级议事活动,形成共识性方案供党委政府决策。
代表建议源自“群众呼声”:人大代表通过系统分析民意,精准选题调研。香楠片区居民多次呼吁增设社区食堂,代表调研后提出利用现有“百姓宴席一条龙”场所改造的建议,迅即被政府采纳并启动实施。
专项监督紧盯“急难愁盼”:对部门难解、群众急盼的事项,及时转化为监督议题。如针对垃圾分类痛点,镇人大成立专项监督小组,深入调研“小包垃圾落地”“垃圾厢房挪用”“垃圾桶破损”等问题,提出加强宣传、优化机制、强化执法等系统性建议。
民生实事呼应“民心所向”:在确定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时,镇政府从300余条有效建议中充分吸纳民意。最终投票产生的10大项目——包括更新公共运动场地、贯通水岸步道、老旧小区整新、增设“邻里餐桌”、建设口袋公园等,件件直指群众“急难愁盼”。
“民意直通车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快车道’,更是汇聚民智的‘转化器’。”一位基层治理研究者评价道,“它将分散的个体诉求提炼为公共议题,将群众智慧注入政策制定,这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机制创新
小闭环撬动治理大格局
张江镇“民意直通车”以科技赋能、制度护航、闭环管理为核心,打通了民意上传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它用98.6%的高办结率和95.5%的群众满意度证明:只有让群众意见“上得来”、分得准、办得实、评得了,才能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源头活水”。
当一条条人行道的坑洞被迅速填补,一个个社区食堂从建议变为现实,当口袋公园的蓝图在居民家门口铺展,民意“直通车”正载着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驶向基层善治的广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