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漳县三岔镇:“122民主实事工程”让群众愿景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定西市漳县三岔镇人大主席团紧扣市、县人大常委会“122民主实事工程”部署,以“选实、落实、办实、抓实”为抓手,将群众在产业园里的“增收梦”“技能梦”“稳定梦”,一步步变成可触可感的“民生实景”。这场由民主决策催生的民生变革,恰似奔流不息的漳河水,浸润着三岔镇的田间地头,也浸润着群众的心田。
漳县三岔镇朱家庄村122民主实事意见征求会
民意从田埂间汇聚
2025年春节刚过,朱家庄村田埂上的议论声比往年更热闹。“504亩地都流转给产业园了,以后咱干啥?”“听说产业园要种高科技菜,咱这老把式怕是跟不上了。”……细碎的念叨,飘进了正在走访的镇人大代表李谦耳中。
李谦是朱家庄村的驻村组长,也是一名镇人大代表。自2024年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二期)在村里开工建设,他就成了田埂上的“常客”。
“李代表,我家3亩地流转了,租金一年2700元,可我闲不住啊。”3月的一天,朱存福在自家地头拦住李谦,粗糙的手掌搓着衣角,“产业园的大棚看着洋气,可俺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怕是进不去。”这番话像颗石子,在李谦心里漾开一圈圈涟漪。他接连三天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
群众的心声,正是民主实事的“源头活水”。李谦把收集到的17条意见梳理成“民情清单”,在3月初的镇人大主席团会议上,郑重提交了“在现代产业园发展中让民生愿景变为民生实景”的建议——字里行间,是116户村民对“稳稳增收”的朴素期盼。
群众正在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二期)劳作
协商在会议室里凝聚共识
3月6日,镇人大主席团成员、人大代表、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干部、朱家庄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圈,桌上摊着李谦提交的建议,旁边堆着厚厚的民意记录。
“群众担心‘老农民种不好现代田’,核心是缺技能、缺渠道、缺保障。”镇人大主席说,“今天咱们就讨论清楚:培训谁?教啥?怎么就业?如何保障?”
“得先摸清群众的底子。”镇人大代表、朱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瑞萍翻开笔记本,“我统计了,流转土地的116户里,有劳动能力的78人,其中50岁以上的42人,大多只会传统耕作。”她的话音刚落,村民代表朱存福就说:“我们想学点实在的,比如浇水、施肥、疏果,那些高科技设备俺们学不会,也不敢碰。”讨论从清晨持续到日头西斜,意见在碰撞中逐渐清晰。最终,镇人大主席团形成共识:将“在现代产业园发展中让民生愿景变为民生实景”列为2025年民主实事项目。
几天后,项目方案经县人大常委会审定,正式落地。从田埂间的细碎念叨,到会议室里的热烈协商,再到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民主的力量像一根丝线,把群众的“愿景”牢牢缝在了发展的“蓝图”上。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二期)
实事在大棚里落地
农历二月二刚过不久,朱家庄村的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请来的技术员站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拿着番茄苗讲解:“大家看,这萎蔫的幼苗不是缺水,是根腐病,得用生物菌剂灌根……”台下,30多个村民听得专注,朱存福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记着“生物菌剂”“通风时间”。
50多岁的王秀兰学得格外认真。丈夫在外打工,她带着孙子在家,土地流转后总觉得“心里空落落”。“以前种玉米,天不亮就下地,一年忙到头也就收入几千元钱。”她边记笔记边说,“现在学管护,学会了就能在产业园上班,离家近,还能接孙子放学。”培训结束后,她顺利通过考核,成了番茄大棚的管护员,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3000元。
为了让更多群众“稳得住、能增收”,镇人大主席团还推动建立了“三方联动”机制:企业每月向镇政府报送用工需求,镇政府通过“村民微信群”“大喇叭”发布岗位信息,代表们定期回访务工群众。截至6月底,产业园已吸纳53名当地群众稳定就业。
土地流转的收益也稳稳落进群众口袋。全镇504亩流转土地,年支付租金45万余元,116户群众户均年增租金收入3879元。
监督为实事保驾护航
“李代表,我想反映个事——产业园中午12点下班,我家孙子11点半放学,接孩子和上班赶不及啊!”5月初的人大代表接待日,王秀兰找到李谦,脸上带着愁容。
这件事很快被列入镇人大主席团的监督台账。“122民主实事工程”推进以来,镇人大专门成立监督小组,由2名镇人大代表、3名村民代表组成,每月至少开展1次实地督查,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挂号销账”。
“群众的困难,再小也是大事。”监督小组组长、镇人大副主席带领代表们找到产业园运营方协商。“能不能把下班时间提前半小时?”“或者错峰安排工时?”经过3轮协商,企业最终调整了作息:上午上班时间不变,中午11点半下班,下午1点半上班,既保证了8小时工时,又方便了家长接送孩子。
“现在接完孙子回家做饭,时间宽裕得很!”王秀兰笑得眉眼弯弯。这件“小事”的解决,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
4月份的议事会上,有代表提出“产业园务工人员意外险覆盖率低”,镇人大当即督促企业为53名务工人员全部购买意外险;5月份督查中发现“部分大棚步道泥泞”,监督小组协调企业3天内完成硬化……
从“时间冲突”到“保险覆盖”,从“步道泥泞”到其他细节问题,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民生实事的每个环节。截至目前,监督小组已收集问题12个,全部解决,群众满意度达100%。
如今,朱家庄村的智能温室里,黄瓜、番茄、西瓜等果蔬挂满枝头,预计年培育优质种苗1100万株,种植蔬菜5000吨,实现产值1800万元。务工群众的工资稳步增长,土地流转的租金按时到账,技能培训课堂上笑声不断……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民生愿景”化作“民生实景”的生动注脚。(记者:丁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