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在身边丨一线调研破难题、促融合 助推产业创新“加速跑”
上个月,由无锡长电科技研发的国产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成功出机,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关键环节空白,提升了芯片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水平。作为我省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承载区,无锡已形成集设计、制造、封测核心“三业”协同发展格局。目前,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500亿元,产值稳居全国第二。
长电科技的实践是我省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一进程中,各级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围绕各自所处产业链共性瓶颈问题深入调研、提出建议,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力量。
▲南京市雨花台区人大代表陈冬华
在创新生态的支持层面,南京市雨花台区人大代表、南京拉尔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冬华重点关注机器人、集成电路等硬科技领域,他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整合资源,将调研中发现的早期融资难、成果转化效率低等共性问题,通过代表建议的形式反映给相关部门,为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建言献策。与此同时,陈冬华还积极参与雨花台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代表讲坛”活动,“过去一年,谷雨投融资专业人大代表工作室凝聚代表力量,吸引线下直接参与的创业者项目达62位,累计覆盖人数超过5000人次。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发挥专业优势,为雨花科技和产业创新贡献更多力量。”陈冬华说。
▲江苏省人大代表金闯
省人大代表、江苏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闯持续关注并致力于破解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研发设备“投不起、用不足”难题。他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高价设备使用率极低:“有的研发设备很贵,比如一台500万元的仪器,可能一个月也只用到几回。希望能向周边同行、工厂开放共享,产生更多价值。”作为江苏省膜材料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负责人,他深感有责任推动行业协同创新。金闯建议,通过组建产业联盟进一步促进设备资源共享,并呼吁从立法层面探索重大科研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如果能出台专项政策和制度,推动实验室资源互通共享,将有效降低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成本,尤其能为中小企业减负。”
▲南京市人大代表王怀林
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苏凯米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怀林有着同样的体会,深耕膜科技领域,他基于对行业“内卷”与全球贸易环境波动的深切体会,在履职过程中积极走访调研同类企业和研发机构,将共性问题转化为切实建议。他认为,要以内部改革作为突破口,通过强化科技成果激励、推行“能者上、优者上、勤者上”的用人机制及股权激励计划,以此来有效激发企业内生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傅志伟(中)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志伟的履职也紧密围绕破解产业创新瓶颈展开。据了解,光刻胶是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材料,也是打破国外技术“卡脖子”的关键环节,“在众多技术难题中,光刻胶原材料提纯技术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我带领团队辗转联系到数位在光刻前沿技术领域深耕的国际顶尖专家,反复登门请教、深入研讨,并展开了系统性的技术攻坚。”傅志伟告诉记者,经过数百次实验迭代与数月的持续攻关,目前项目在关键技术指标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杂控制方面,全系金属离子含量已稳定控制在1ppb以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阻聚剂含量也精准稳定在合格范围,显著提升了光刻胶单体的化学稳定性和核心原材料的纯度与批次一致性。”
基于在集成电路材料领域的一线实践和经验,傅志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源公共化学化工数据库、优化半导体材料进出口政策、进一步提升我国集成电路材料供给保障能力等多个建议,希望通过更多质量高、针对性强的建议,推动国产光刻胶等关键材料更快走向应用终端。“下一步,我也将带领企业将研发费用预算投入同比增长20%,重点支持高端光刻胶和前沿技术的研发,这些成果不仅要推向市场,更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记者 刘正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