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国际湿地城市”,一起来看守护“地球之肾”的温州人大方案
从空中俯瞰温州市区,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水网间有座座小岛,这便是三垟湿地,宛如绿宝石般嵌在温州城中。日前,在非洲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温州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这一荣誉见证了温州市人大坚持不懈推进湿地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担当。
水是湿地的灵魂,水质问题对湿地而言是灾难性的。三垟湿地水系连通复杂,任何一处水系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负面连锁反应。
温州市人大高度重视水生态保护治理,立足人大职责积极作为,制定出台《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为温州重点水域保护治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为确保法规落地生效,多轮次开展执法检查,夯实治水基础,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3年,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市人大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提出多项审议意见交市政府办理落实,并跟踪监督审议意见落到实处。如实施互花米草防治攻坚三年行动,完成除治4.9万亩,有力防范外来生物入侵;整合成立温州市绿化与湿地保护委员会,将湿地保护率纳入林长制考核,并在多地成立湿地中心……
湿地保护还要着眼长远,温州市人大认真做好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修编审议工作,有力推动三垟湿地公园保护建设,开启温州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新篇章。近三年,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数十次调研各类湿地空间,谋发展对策。如,助推在苍南实施沿浦湾海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建成我国北缘连片规模最大的海湾红树林生态湿地,并促成全省首单红树林蓝碳交易,开辟“两山”转化新通道。
温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温州湿地可用“三江碧水、千里海岸、万顷水乡”概括。从审议《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算起,温州市人大助力湿地保护已有20多年,历届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按照“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开发利用”的步骤逐步推进、接续努力,彰显人大担当,为各阶段湿地保护发展提供精准支持与服务。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履职尽责,汇聚合力,全力守护好这片“城市之肾”,让湿地成为温州“山水诗画、温润之州”的生动注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