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创新“三链融合”机制 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中央人大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人大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博爱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紧密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充分发挥人大职能,通过创新“健全制度链、强化监督链、优化服务链”的“三链融合”机制,以强有力的监督与服务,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制度引领

奠定项目推进的坚实基础

树立核心理念,明确行动方案。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服务项目即是服务全县的发展大局。博爱县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指导思想,制定实施《博爱县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助推“2345”工程行动方案》,围绕做好监督、代表等工作,部署5个方面16项具体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人大常委会领导及各委室在项目建设中的具体职责,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创新保障机制,全程跟踪服务‌。为加速项目落地、投产与见效,博爱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了“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全程护航机制,对项目从启动至投产的每个环节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重点推动解决“审批缓慢、协调困难、推进受阻”等问题,有力推动项目建设在速度、质量与效益上的全面提升。

‌建立反馈机制,助推民生改善‌。为确保项目建设真正做到顺民意、解民忧,博爱县人大常委会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和代表联系选民制度,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持续收集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精准对接群众诉求,对群众强烈反映的难点、痛点,及时形成代表建议转交办理,确保“民声”切实融入“民生”,推动项目建设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


监督护航

构建项目建设的闭环管理体系

纳入监督议题,常态化管理‌‌。博爱县人大常委会将招商引资、营商环境、重点项目等关键领域纳入常态化、全过程监督范畴,通过定期听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视察与检查等活动,及时掌握项目进展,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2024年以来,已开展专项视察22次,专题检查4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0余个。

‌打好监督“组合拳”‌,靶向破解难题。在监督方式上,博爱县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专题调研、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监督方式,在监督、决定、代表、调研等多方面寻找切口、协同推进,监督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集中发力、形成合力、持续用力,协调解决征地补偿、用地审批、资金拨付等问题11个。

完善监督链条,提升监督效能‌。为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博爱县人大常委会构建了“收集—交办—督办—反馈”的闭环监督流程,对项目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迅速交办给相关部门进行整改。通过督办与反馈环节,确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形成监督工作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已对“博爱记忆·文化创意园”项目、中继新能源200MW风储项目、丹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16个重点项目进行了专项视察,提出意见建议19条,督办财政、商工信、发改等部门协调解决问题12个。


服务赋能

优化项目发展的生态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加速项目落地‌‌。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博爱县人大常委会积极督促相关项目审批服务部门简化审批流程,落实“拿地即开工”模式,加速项目落地与投产。同时,推动政府部门主动服务,落实惠企政策,为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打造一个公平、高效、优质的发展环境。

发扬一线精神,主动协调服务‌。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中,博爱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带头践行“店小二”精神,将“万人助万企”活动与人大履职深度融合,多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调研,主动关注项目实施进度,创新实施“三会三单”闭环管理机制:召开现场办公会建立问题清单、组织问题协调会明确责任清单、开展进度督办会落实时限清单,全力保障项目建设,推动3个滞后项目重回正轨。

‌构建联动机制,发挥代表作用‌‌。聚焦“两高四着力”,博爱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作用,持续深化提升代表主题活动,创新构建“三级人大代表联动”机制,组织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开展“走一线、解难题”活动,深入排水防涝、呼南高铁、新材料职业学院二期等项目建设一线,累计走访70余次,现场协调解决问题20余个,推动人大代表深度参与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博爱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创新构建“三链融合”机制,以精准有力的人大监督为高质量项目建设按下了“快进键”,全面助力重大项目建设在质量与效率上的双重提升,为博爱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