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上海|代表建议落地,这个区全力打造养老陪诊服务体系
陪诊师搀扶着高龄老人穿过医院走廊,熟练地完成挂号、缴费、取药;线上平台“一键下单”,系统精准匹配陪诊人员,全程服务可追溯;家门口养老服务站中,陪诊服务为社区困难老年人筑起就医保障网……这些温暖的场景,正在杨浦的大街小巷生动上演。从解决老年人“就医难”的民生痛点,到构建“医-陪-养”融合的服务生态,杨浦以代表建议为抓手,让养老陪诊服务从“试水探索”走向“规范提质”,成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又一鲜活注脚。
一份份代表建议
为养老陪诊服务痛点破题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就医过程中的“行动难、挂号难、沟通难”等问题愈发凸显:有的高龄老人独居无电梯老房,下楼就医成奢望;有的老人面对数字化挂号平台手足无措,在医院里茫然打转;有的老人因子女工作在外,无法陪伴自己就诊……而曾经的陪诊市场,还存在从业门槛低、服务标准乱、监管空白多等问题,制约着行业规范发展。
人大代表精准捕捉民生需求,深入社区倾听老人心声,对陪诊服务行业开展深入调研。“让老年人‘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需要专业陪诊服务托底,更需要规范体系护航。”市人大代表吕奕昊、杨浦区人大代表林晓燕等多位代表立足老人陪诊看病需求,先后提出“关于规范培育我市陪诊服务行业的建议”“关于完善陪诊师服务监管体系的建议”,呼吁从制度设计、标准制定、队伍建设、监管机制等方面破题,既为老人就诊解燃眉之急,又推动陪诊行业可持续发展。
“老年人的期盼,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建议得到杨浦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陪诊服务纳入“幸福养老”民生工程,区领导牵头协调,民政、卫健、人社等多部门联动,对照代表建议逐条拆解任务,用近一年实践探索,让“规范陪诊、温暖就医”从纸面建议变成了落地实景。
一套系统解决方案
为养老陪诊服务提质解题
如何让陪诊服务既专业规范,又贴心可及?杨浦以“政策+服务+监管”三维发力,回应代表关切,破解行业难题。
政策破冰,立起行业“规矩”。没有标准,服务就难有质量。杨浦率先迈出标准化第一步:2024年7月,联合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发布《陪诊师从业指南》《陪诊服务规范》两项团体标准,明确陪诊师的服务边界、技能要求和应急流程;9月,出台全市首个区级陪诊师培育政策《关于加快培育杨浦区陪诊师队伍的实施意见》,提出“2025年底前培育300名持证陪诊师”的目标,并用500元/人的考证补贴和500元/人的职业补贴激励从业人员。今年年初,上海市民政局与市卫健委联合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在包括杨浦在内的9个区开展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政策的出台明确了从“谁来陪”“陪什么”到“怎么陪”,政策先行让陪诊服务有了“说明书”。
服务破圈,织密助医“网络”。“线上能下单,社区能找到,机构能延伸”,杨浦构建起多层次陪诊服务体系。发挥企业服务力量,在“随申办”杨浦旗舰店“养老E顾问”设置就医陪诊模块,老人或家属轻点屏幕就能预约企业提供的陪诊服务,168元/2小时、298元/4小时的明码标价让消费更透明;20家养老机构面向社区老年人提供陪诊纳入服务,已服务超2000人次,福象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的13名陪诊师更是收获了95%的满意度;长白新村街道长馨养老院的陪诊师团队每天提供3-4次陪诊服务。7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扎根街道,通过电话、现场、小程序多渠道预约,分级分类收费覆盖不同需求,殷行街道家门口养老服务站“时光驿站公益陪诊”更是以99元/次的价格,已为社区老年人完成500余单服务。
监管护航,筑牢安全防线。陪诊服务涉及老人安全与权益,监管必须跟上。在去年7月,杨浦成立了本市首个区级陪诊服务联盟及专家团,链接信息化平台、医院、老年基金会、职业技术学院、保险公司、银行等多方资源,共同打造“市场服务、医疗资源、技能培训、金融扶持、行业指导”的工作链条。建立“平台审核+过程留痕+保险兜底”机制:陪诊师上岗前需通过背景调查和技能考核,服务过程关键环节需上传记录,平台为每位陪诊师和老人投保专属保险,让老人“安心看病”,陪诊师“放心服务”。
一番实践探索
让养老陪诊彰显城市温度
如今的杨浦,陪诊服务已从“零散化”走向“体系化”: 300余人持证上岗,形成平台、机构、社区多元供给格局;线上线下累计完成服务超2000单,从初诊到复诊,越来越多老人感受到“有人陪、有人帮”的温暖。这不仅是对代表建议的有力回应,更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新生态。
未来,杨浦将持续深化代表建议办理成效:加快推动陪诊师培育,打造陪诊信息化平台,完善陪诊服务体系;探索特殊困难老人补贴政策,让服务更普惠;完善跨部门监管机制,推动陪诊师规范接单……用更规范的服务、更暖心的保障,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就医路上“不孤单、少奔波”,让养老陪诊服务成为杨浦“人民城市・幸福养老”的亮丽名片,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