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宁县人大:探索统分结合新路径 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瓶颈
近年来,建宁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调整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核心,选取均口镇为试点,突出“统”的功能、优化“分”的机制、纠正“重分轻统”倾向,积极探索以乡镇国有企业为枢纽、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有效实现形式,在县镇两级人大的持续监督推动下,着力破解土地细碎化、生产小型化、服务分散化、产业低效化等发展瓶颈,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和村民村财增收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以“统”为基
夯实产业发展新支撑
早在1990年4月《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分’是指以家庭为主要的生产经营单位,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统’绝不是‘归大堆’,而是以基层农村组织为依托,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建宁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探索以镇属国有企业改革为切入口,全力发挥国有企业公信力和执行力优势,加大项目资金谋划争取力度,系统整合各类政策资源,转化为国有企业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蓄势赋能。
建立资源争取“共享池”。围绕上级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集体经济发展等领域政策资金投向,以“县委点题+人大监督”方式,深入调研摸清全镇项目资金需求,由镇属国企牵头进行“打包申报”,提高项目资金争取成功率。同时,将不同部门和村集体的分散政策资金进行“打捆整合”,形成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资金池”,提升项目资金落地转化率。今年以来,均口镇镇属国企整合4个中央及省级政策资金650万元,集中投入产业发展、设施提升等关键领域,有效增强村集体资源整合与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
打造资源使用“转化器”。明确政策性资金向镇属国有企业可经营性资产转化路径,立足镇域烟叶和种业发展现实需要,整合资金由镇属国企打造“烟种连作”产业服务中心,升级改造10台谷物烘烤机和30座烤烟房,为烟叶、种业提供全覆盖的机烘服务,切实将资金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化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项目。
构建资源管理“长效环”。建立“国企运营+第三方合作”模式,对使用政策资金建设的服务设施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为村财和村民提供稳定收益,形成“政策投入—市场运营—效益共享”的良性循环。目前,均口镇“烟种连作”产业服务中心通过市场化运营,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12万元,并为20余户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政策效益的长期化和可持续性。
坚持以“分”破题
激活规模经营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农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宁县进一步探索将镇属国企作为承载平台,广泛链接、科学调度各类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切实破解农村服务资源“少、散、贵”的问题,不断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搭建平台优供需。由镇属国企联合13个村级经济组织合作社,共同搭建均口镇农事管家服务站,充分发挥基层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做好宣传动员和示范带动,高效聚合农机、机手、烤房等社会化服务资源,并对农户需求进行智能匹配,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需求。目前,服务站已整合农机设备89台、签约机手60名、烤房808座,提供在线预约、北斗定位等作业服务,以“订单式”服务实现农事服务需求“最优调配”,推动农户亩均生产成本降低约230元。
细化标准强服务。在实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推进规模化经营与统一管理,由镇属国企通过产业服务中心、农事管家服务站等平台,制定服务标准、作业规范和收费参考,镇人大主席团对第三方服务主体进行服务全流程监督,构建多元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的质量与可靠性。同时,引入财政奖补资金作为“指挥棒”,对机手的服务质量、次数实行以奖代补,实现镇属国企和村集体获得平台收益分红65元/亩、机手农机使用率提升至86%。
融合发展增效益。依托平台化整合与标准化服务基础,镇属国企有效打破“村自为界、户自为界”的传统发展模式,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烟叶+烟后制种”联村连片连作模式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和农业经营规模效益,有力保障小农户利益与参与度。目前,均口镇已实现烟种连作亩产值超9500元,带动4个联建村从烟税返还、连片制种奖励等方面增加村财收入超80万元,持续推动产业增效和村民村财增收。
坚持统分结合
构建强村富民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建宁县探索推动镇属国企以资本、技术和管理为纽带,以统分结合为抓手,对传统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升级,加快改造低效闲置资源资产,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
聚力合作创新。将盘活用好闲置资源作为提高生产力的现实路径,针对县人大常委会在笋竹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提出的农户无力改造、村集体无力开发等竹山低产低效问题,由国企牵头打造“镇属国企+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模式,通过镇属国企注入资金、村集体合作社提供经济平台、农户贡献劳动力等方式,将分散的闲置资源整合为可规模化开发的资产包,提升竹林生产力和竹资源附加值。
聚力经营创新。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以1500亩低产低效毛竹林为试点示范,探索实施“基础设施改造+科学管护”技改工程,由镇属国企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竹山水肥管理、道路、喷灌等设施建设,并应用土壤复垦、生物防治等技术,推动竹山经营从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型升级,竹材亩产值从400元向1400元目标迈进。
聚力分配创新。推动镇属国企以“政策+资金+技术”入股,与村集体合作社按照收益比例获取利润分红;村集体合作社通过资源流转与精细化管理,实现村财稳步增收。镇人大主席团定期监督收益分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三方主体利益紧密联结,有效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形成了可持续的联农带农促共富闭环。(作者:温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