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把“关键小事”办成惠民的“头等大事”
初秋的闽西,山峦叠翠,秋实丰盈。在这片红色沃土,处处印刻着福建省龙岩市各级人大代表深入群众、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履职足迹。
龙岩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历来重视群众工作。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在才溪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龙岩市人大常委会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自2017年起持续在每年8月开展“人大代表联系月”活动,通过走访联系、座谈交流、调查研究、收集建议、为民办实事等多种形式,搭建起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今年8月末,记者走进龙岩,深入乡镇基层一线,近距离观察人大代表如何倾听民声、汇聚民智、解决民忧,实地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闽西大地的生动实践。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龙岩市区出发,沿厦蓉高速公路向西北疾驰,视线所及,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满目苍翠。
长汀地处闽西山区,曾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干实干,昔日的“火焰山”变身“花果山”。
一直以来,当地干部群众致力于把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然而,现实中用地用林审批难问题一直是老百姓的心病。”市人大代表赖文生在联系群众活动中了解到群众的呼声,结合日常工作,与另外两名代表在今年1月召开的市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探索建立重大项目用地用林合并审批制度的建议”。
龙岩市人大高度重视,指定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等单位专人承办。今年5月,省直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工作方案》,在龙岩部分区县开展试点。
“用林用地审批是保障项目落地和民生建设的前置要素。”赖文生说,“实施3个月以来,联动审批按下了项目建设‘快捷键’,得到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记者将视线转移到另一片葱茏之中——武平县捷文村。2001年,一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武平掀起,捷文村成为 “全国林改策源地”,率先分山到户。
面对分山到户后村民“有山无力开发、有林不见效益”的困境,市人大代表李财林多方考察和科学论证,在村里率先试点林下种植紫灵芝,并推动成立紫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开展“人大代表助农直播”,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
如今,捷文村紫灵芝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村民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捷文村的代表们并未止步,继续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桥梁作用、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共富林场”建设,让沉睡山林变身“金山银山”。
老区人民的心声直达国家立法机关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沿着红色足迹,记者来到了中央苏区民主建政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上杭县才溪镇,也是福建省唯一“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所在地。
一张长方桌,几把藤椅。走进才溪镇“赴圩议事站”,一场民营经济促进法专题宣讲正在举行。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们坐在一起,围绕提升营商环境学习交流、建言献策。
在这里,法律不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化身为“专题宣讲”“赴圩议事”“圆桌调查”,每一位老区人民的心声都能搭上通往国家立法机关的“直通车”。
“农民们最关心的是‘三农’问题。”曾任省人大代表的丁晓红在走访联系群众时了解到,养殖户普遍反映养殖用地缺乏法律层面的保障,“在畜牧法修订草案征集意见时,我们将该诉求整理成修法建议上报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该建议被吸纳进新修改的畜牧法第三十七条,切实回应农民关切。”
才溪镇以“立法直通车”为载体,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入新时代立法实践。据统计,自2021年设立以来,才溪立法联系点已上报立法需求和立法工作意见建议13项,20件立法修法草案的意见建议911条;在已公布实施的13部法律中,所提出的97条建议被不同程度吸收或采纳。
积极发挥专业代表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获知一个好消息:8月26日,龙岩市区至上杭县蛟洋产业园区定制公交专线K902正式开通,为园区企业及员工提供更加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助力园区持续发展。这一惠民举措,得益于蛟洋新材料产业园人大代表工作室的驻站代表持续多年建言,久久为功。
蛟洋新材料产业园人大代表工作室依托园区建立,驻站的8位人大代表均来自企业,最了解企业发展难点,最熟悉职工生活需求。
“以前货车经过尘土飞扬,现在柏油路又平又静。”职工和附近居民点赞的园区800米“白改黑”工程,源于驻站代表袁文芳的反映和推动;驻站代表傅昌龙带领政策专家团队,开展惠企政策解读会5场,帮助企业精准对接税收减免、科技创新等政策红利;推动2个产业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7000万元;守护职工“舌尖上的民生”……
代表们在扎根园区走访调研中,通过推动搭建政企桥梁、解决关键小事、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大代表既要为产业园建言献策,也要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在上杭县临城镇商贸行业代表小组联系点,19名县镇级人大代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了解商贸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需求,提供意见建议互帮互助。
镇人大代表陈荣斌经营一家瓜果种植家庭农场,每年8月,一串串饱满圆润的百香果挂满枝头。然而,如何把色泽诱人的百香果销售出去,一直是陈荣斌的 “烦心事”。商贸行业代表小组的成员了解到他的难处后,积极帮他出谋划策,设计品牌logo、做好产品包装,让百香果焕新蝶变。在2025年度福建省百香果果品比赛中,陈荣斌参评的产品荣获金奖。
解决商户门前停车难、收费贵,帮助餐饮企业度过“寒冬”……依托专业代表小组联系点,代表们深入联系企业,牵线搭桥,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激发临城镇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衔接、联动赋能代表履职
一头连着党和国家,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作用,让所提的建议切实转为惠民举措?
针对一些反映破坏乡村振兴、营商 环境、城市建设等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问题的代表建议,连城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代表建议+检察建议”双向衔接工作机制,将该类代表建议转交给县检察院办理。检察院认真研判、扎实开展调查,将符合检察监督情形的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推动建议落实。
例如,朋口镇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整治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问题,该建议依托双向衔接工作转为检察建议。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整改,完成截污纳管3000多米,修建污水处理沉淀池;针对莒溪镇人大代表提出解决村民非法采砂问题的建议,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推动政府整治非法占用河道2处、查处非法制砂点1处。
截至目前,代表建议为检察机关提供了12条监督线索,推动开展5个专项监督活动,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的“双向奔赴”,让代表建议落地有声,守护连城人民的绿水青山幸福生活。
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也要因地制宜,打破地域限制及边界隔阂。
岩前镇大布村位于武平县最南端,与广东省蕉岭县广福镇叶田村接壤,群众语言相通、生活习俗相同。今年7月,大布村设立省际人大代表联络站,两村各选派8名镇人大代表驻站接待选民,为两地村民提供一个固定的反映跨区域问题、交流诉求的场所。
两村共用一个水渠,由于省界限制,位于广东地界的灌溉水渠路线长,造成水资源浪费。村民们将情况反映给驻站代表,代表们及时将问题反馈给两地政府部门。通过联合申报并落地实施边界水利设施修缮项目,惠及两地村民400余人,彻底解决“灌溉分水源”的难题。
在两地人大代表的共同努力下,边界地区民生问题都迎刃而解,并成功调解省际矛盾纠纷、土地流转诉求3件,两地发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
记者手记
从一座古城的修复到一条水渠的修缮,从一次政策的解答到一个产业的帮扶,每一件意见建议的背后是人大代表步履不停、为民而行。闽西大地上,五级人大代表仍在常态化走访、常态化解题——
新泉镇人大代表用实绩推动红色小镇建设:周冬梅代表积极建言,推动新泉工农妇女夜校等革命旧址复建;张应梅代表带动村内60余家餐饮店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炒”出致富密码。
古城镇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打通民意梗阻,推动黄陂村长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落地,有效破解传统垃圾填埋的污染难题,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庵杰乡人大代表曹凯烨及时向乡人大反映部分村组道路狭小、交通设施落后等问题,助推村级道路提升改造,每一条乡村道路都成为“民心路”“安全路”“致富路”。
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街头巷尾,代表们倾情履职、担当尽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写进老区人民的幸福里。
“‘人大代表联系月’活动已成为龙岩群众熟悉的‘履职品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詹昌建告诉记者,龙岩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从平台建设、流程优化、机制创新等方面强化工作措施,一体推进代表意见建议高质量办理,确保把“关键小事”办成惠民的“头等大事”。(作者:赵祯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