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山西长治:扩参与 拓平台 抓办理 以深化“两个联系”提升代表履职质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如何让这座桥梁更稳固、更畅通,是新时代人大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人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两个联系”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在扩大代表参与、拓展履职平台、提升建议办理实效等方面探索创新,推动代表履职更规范、更便捷、更有为,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注入了勃勃生机。


扩参与:机制与形式并重,推动代表“全程履职”

代表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参与。长治市人大常委会从完善制度机制和丰富参与形式两方面同步发力,着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代表参与格局。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度建设摆在首位,着力夯实代表工作的“四梁八柱”。

一方面,市人大常委会紧密对接上位法要求,及时出台《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市人大代表的通知》,以制度化形式固定了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人大代表的责任机制,明确了联系内容、方式和频率,确保了联系的常态化和有效性。特别是明确了市级领导中的人大代表每季度至少深入一次联络站点接待群众,发挥了领导干部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进一步细化了“一府一委两院”邀请代表参加相关工作和活动的要求,为代表知情履职、参与监督提供了制度依据。

另一方面,市人大常委会着眼提升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修订完善了《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推行了“一表两卡三薄”工作模式(即代表接待日公示表、代表连心卡、联络站服务卡、代表联系和接待走访群众记录簿、代表提出建议意见情况记录簿、反馈群众意见和诉求情况记录簿)。这套“组合拳”不仅规范了联系活动的流程,更拓展了联系服务的广度、深度、频度和效度,使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从“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实现了“联系经常、活动常态、效果长效”。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长治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裴丽霞表示,“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们为代表履职搭建了清晰的‘跑道’,确保代表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据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30余名市人大代表应邀参与了市公安局“警营开放日”、市监察委员会集中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成效评价、市中级人民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调研、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及市检察院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民法典宣传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和活动,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

有了制度的保障,如何让代表“真参与、深融入、有作为”成为关键。长治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多样化、实效化的代表履职形式,努力推动代表从“被动邀请”向“主动参与”转变,从“程序性参与”向“实质性参与”深化。

在参与立法方面,市人大常委会打破“闭门立法”的惯性思维,大力推行“代表分专题参与立法工作制度”。在每一项法规的起草、调研、论证、审议过程中,都根据法规内容和代表专业背景,邀请相关领域代表全程参与、深度介入,让代表不仅“在场”,更要“发声”,有效提升了立法的精准度和民主性。在强化监督方面,将代表监督嵌入人大监督全过程。在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等监督活动时,优先邀请具有相关行业背景、专业知识或长期关注该领域的代表参加,充分发挥代表的专业优势和视角特长,让人大监督更具“火眼金睛”。在联系群众方面,推动代表下沉一线、常态互动。除了每月定期组织代表进站入点接待选民外,更鼓励代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主动联系群众,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打破代表联络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代表能够更及时、更深入地了解民情、掌握实情。

通过机制创新与形式拓展的双轮驱动,长治市人大代表履职实现了从“会议代表”向“全程代表”的深刻转变,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和保障。


拓平台: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全天候、零距离”联系网络

平台是代表履职的重要载体和阵地。长治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全覆盖、制度化、常活动”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代表履职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站点点阵相补充的立体化、智能化联系网络,确保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不间断”、民意表达“零距离、无障碍”。

线下平台是代表联系群众的主阵地。长治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联络站点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12个县区共建成规范化的实体代表联络站140个,代表联络点391个,形成以乡镇(街道)联络站为枢纽、以村(社区)联络点为延伸的网格化体系。尤为重要的是,全市8984名人大代表已全部混合编组进站,实现了代表进站全覆盖和选民接待区域全覆盖,确保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代表、反映诉求。

数据的背后是生动的实践。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各代表联络站点通过线下接待、线上收集等多种方式,共收集到群众反映的各类意见建议7144件。经过梳理、交办、督办,已向群众反馈处理情况或结果5880件,一大批涉及民生福祉、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推动解决。这种“群众常来、代表常在、实事常办”的生动局面,已成为长治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常态”。

在数字化浪潮下,长治市人大常委会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推动代表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拓展线上履职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提升联系效率和广度。各县区人大常委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互联网+代表工作”新模式。

壶关县人大常委会创新打造“智慧人大”综合平台,一方面,代表可通过扫码进入人大公众号,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送意见建议、查看办理情况,上传履职文字或图片资料;另一方面,选民通过扫描代表专属二维码,便能就自身关心的民生问题与代表进行交流。

襄垣县人大常委会赋予传统联络站更多的功能与活力,创新推出“联络站+”模式,将代表联络站的功能与社会治理、信访接待、服务民生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了“联络站+社会治理”“联络站+信访接待”“联络站+服务民生”等灵活多样的工作形态。这种融合式发展,使代表联络站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深度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节点,放大了代表工作的综合效应。

黎城县人大常委会的创新则体现出专业化导向。该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司法领域,在全市首创司法方面专业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公检法司4个联络点,并创办了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畅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

线下站点与线上网络平台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长治市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立体化格局,确保了民意表达渠道的畅通无阻,为代表高效履职提供了坚实支撑。


抓办理:建议办理从“有回应”到“真解决”

代表建议凝聚着民心民意,承载着群众期盼。长治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提、交、办、督”四个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努力推动代表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

高质量建议是高质量办理的前提。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着力提升代表建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一方面,畅通代表知情知政渠道,通过定期组织政情通报、编发参考资料、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等方式,帮助代表准确把握全市中心工作、政策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确保建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履职平台,组织代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座谈走访等活动,引导代表沉下身子、走近群众,面对面倾听民声,确保建议源于实践、反映实情。在长治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代表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履职热情,共提出建议175件,内容聚焦发展重点、民生痛点、治理难点,体现了代表们深厚的为民情怀和较高的履职水平,为后续办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质量基础。

精准交办是确保建议“对口”办理、责任落地的关键一环。大会闭幕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对代表建议进行系统梳理、科学分类、准确研判,统一将建议交付“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办理。交办工作突出“精准”二字,不仅明确办理时限和答复要求,更着重强调办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有效避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为建议办理铺设了“快车道”。

办理建议,核心在“落实”,关键在“实效”。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坚决推动建议办理从“解释说明型”向“解决问题型”转变,从事后答复向全程跟踪问效延伸,建立“办前、办中、办后”三沟通机制,邀请代表参与办理过程。同时推行“登记—梳理—处理—反馈—评议”五步工作法,确保群众意见件件有回音。

本届以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共督办建议53件,推动在水资源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医养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扎实进展,真正实现了让代表履职“实”起来、联系群众“密”起来、民意办理“快”起来,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作者:全媒体记者  乔翘  通讯员  张淑鑫)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