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偃师人大:代表联络站把“民生之盼”变成“群众之赞”
伊洛河畔孕文明,夏商古都焕新声。人大代表联络站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重要载体,正以“扎根一线、服务群众、赋能发展”为核心,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成为破解基层难题、凝聚民生共识、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鲜活动能。近年来,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洛阳市偃师区正以人大代表联络站为笔,书写民生幸福新篇。
阵地下沉:让民意诉求“家门口解决”
传统基层治理中,“层级多、响应慢、落地难”的问题,常导致群众诉求“绕远路”。偃师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空间前移+服务直达”,将履职阵地建在社区楼栋、田间地头,构建起了“群众点单、代表接单、站所办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机制,让民意诉求“不打烊”、问题解决“加速度”。
“小区路修好了,下雨天再也不用蹚泥了!” “我们小区的道路硬化工程能这么快完工,多亏了旭光代表。”华夏社区乳品厂家属院南院的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在老旧小区治理中,联络站化身“民生管家”。面对飞线充电、道路破损、设施老化等高频问题,人大代表们实地勘察、多方协调,推动问题从“反映”到“解决”的时效大幅提升。有的小区3天内完成充电设施安装,有的8天打通道路硬化“堵点”,昔日的“烦心事”变成“顺心事”。针对特殊群体需求,代表联络站更显温度:深入乡村为困难群众对接灵活岗位、协调房屋修缮,在街道开展“爱心义剪”“免费体检”等微服务,让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感受到“身边的温暖”。
企业发展的“痛点”,也是人大代表联络站关注的“重点”。偃师区依托工业园区、规上企业资源,成立了专业特色产业代表联络站,建立“企业联络群”,由企业代表担任政策宣传员、问题调解员、发展参谋员。某机械制造企业反映物流成本高,代表们迅速对接物流联盟,帮助企业降低近15%运输成本;针对优化营商环境需求,联络站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升级、政企“互信通”改革落地,用精准服务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
产业赋能:为乡村振兴“造血强肌”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偃师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以“代表领衔+资源整合”模式,将政策、技术、市场等要素导入乡村,推动特色产业从“零散发展”向“集群升级”转变,实现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增收”的跨越。
在山化镇,人大代表联络站聚焦酸枣、菊花两大产业破局:针对酸枣“零散低产”问题,建立98亩示范基地,引入“早脆甜”优良品种,亩产提升至超1000斤;推行“支部+基地+农户”模式,10座菊花大棚带动11名村民就业,人均日增收70-80元,让闲置土地变成了“增收宝地”。翟镇镇则围绕土豆产业做文章,邀请专家开展高产培训,代表通过直播带货打开销路,协调降低运输成本,如今已形成近万亩土豆核心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每亩净增收5000余元,更谋划建设了深加工车间,推动产业链从“种植”向“加工”延伸,让“土疙瘩”真正变成“金豆豆”。
产销对接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大口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主动架起“产销桥梁”,为种植户对接外地经销商,促成大葱“订单农业”,亩产纯利达7000元,是传统种粮收益的3倍;为草莓基地联系专家指导错峰种植,将采摘期延长至次年5月,同时对接商超拓宽销路,让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正如人大代表所言:“联络站就是‘纽带’,既要让好品种落地,更要让好产品走出去。”
多元共治:构建治理协同“大格局”
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偃师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以自身为核心平台,整合政府、村集体、企业、群众等多元力量,构建“分工协作、相互监督”的共治格局,让决策更科学、执行更高效。
岳滩镇创新“三+”模式,让治理更有章法:“人大+政府”将商汤大道改造等民生建议纳入镇重点项目,确保政策落地不跑偏;“人大+村民自治”破解烧烤市场占道难题,建成啤酒广场实现“便民不扰民”;“人大+工会”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融资难题,推动新项目快速落地。翟镇镇宁北村则通过“三变”改革激活乡村活力,以“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群众以土地入股,2024年项目收入12万元,为群众发大米、缴医保、发福利,真正实现“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收益变分红”。
数字化更让治理精度再升级。不少联络站开发了微信小程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提交建议、跟踪办理进度;“云端议事厅”通过视频会议,让在外务工人员也能参与家乡建设讨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线上延伸。在项目推进中,“线上督办+线下调研”同步发力,高龙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数字化跟踪胶原蛋白肽、产业园建设等项目,确保问题实时协调,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
从倾听民声到破解民忧,从赋能产业到优化治理,偃师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正以“接地气、察民情、解民忧”的实践,成为基层治理的“桥头堡”、群众信赖的“连心站”,把“民生之盼”变成“群众之赞”。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1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