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四稳”确保粮食播面和产量稳定
岑巩县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近年来,该县积极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在全力推动水稻制种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深入实施国家粮食稳产增产“五大行动”,采取稳主体、稳面积、稳产量、稳服务措施,着力推进粮食安全和稳产工作,全县粮食综合生产力不断提高。2021年,全县种植粮食生产面积 26.9万亩,粮食产量8.6万吨。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73万亩。
一、稳主体。一是组织主体统一耕。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实施原则,实行领导干部耕地地块包保责任制,采取“图斑+农户+企业”方式,让耕地有主体。加大粮食种植宣传动员,对于举家外出务工而无耕种主体的耕地,按照自愿原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作用,就近流转进行统一播种,对于有意愿耕种的群众,积极引导播种水稻、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确保耕地图斑与粮食种植主体逐一对应落实。截至目前,已落实具体粮食种植主体3.2 万余个。二是完善设施便利耕。充分利用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机遇,加强产粮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修建完善田间地头节水灌溉、排涝抗旱沟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基地路相连、沟相通,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目前,共投入资金 1.8 亿元,改造节水灌溉 1万亩,建设机耕道 83 千米、沟渠 35 千米,实现 3.8 万亩基地机 械化生产,建成“五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示范基地3个。三是兑现政策主动耕。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等补贴,稳定提升种粮比较收益,调动和提升粮食生产积极性,合理保障农民收益。2021 年,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45840 户 1780.83 万元;发放种粮农户一次性补贴 251.83 万元,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110户24.2万元;全县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投保面积9.647万亩,补贴农户保费 581万元,兑付理赔保险金1105.2万元。
二、稳面积。一是盘活撂荒地。组织乡(镇)和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力量,全面核查全县撂荒地底数情况,着力加强撂荒土地连片治理,提升撂荒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结合撂荒地地力实际和所属农户家庭劳动力状况,采取肥瘦搭配、大小搭配等形式,引导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方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和粮食总产量稳定。目前,全县已完成撂荒地开发整治3.5万亩、复耕复种3.1万亩、复种粮食作物面积1.2万亩。二是腾换主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按照全县“两主导、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开发利用荒山资源,大力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提升工程,着力发展油料作物-油茶种植,引导非粮食类经济作物上山上坡,腾换出有效耕地资源,并结合标准化油茶种植空间实际,探索实行高矮种间套种模式,将适合油茶基地内种植的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调整到油茶基地种植,切实破解耕地资源制约,确保耕地用于粮食生产。截至目前,已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 3.75 万亩,新增油茶种植 3.03 万亩,发展林下黄精等复合套种 1.8 万亩,腾换有效耕地1.4万亩。三是建设高标地。按照“田成方、路成行、渠 成网”标准,整合制种大县奖补、乡村振兴、涉农项目等资金, 采取小改大、零并整、梯改缓等方式,对低产低效耕地实施“旱改水”提升工程,拓宽耕地有效耕作面积,切实提高耕地耕种效率。同时,建立健全高标农田设施管护机制,严格实行“谁实施、谁监管”“谁使用、谁管护”,确保高标耕地发挥长效作用。2019年以来,整合各类资金1.29亿元,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49 万亩,其中2022年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拓宽有效耕地面积2450余亩。
三、稳产量。一是示范带动提产。充分利用全县 51 个 200亩以上坝区资源,制定全县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工作方案,建立党 政领导领办创建“示范责任田”机制,按照“531”模式,着力加强统筹示范田创建,即严格落实县级党政主要领导领办示范田面积不少于 500 亩,分管县领导领办示范田面积不少于 300 亩,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创建 3 个 100 亩以上的粮食高产示范点,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抓好粮食生产。目前,全县落实党政领导领办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点 119 个,实现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生产示范种植面积 3.3 万余亩。二是复合种植增产。精选生长高度适中的新中玉801、友玉988、金玉908等玉米品种,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采取“2+3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在原有玉米种植基础上,标准化保持玉米种植行距,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的年际间轮作,并在天马、凯本、平庄等乡(镇)设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实现“一季多收”目标。今年已落实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万亩。三是科学管理保产。抢抓“校地合作”机遇,借助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技术资源,打造集成 3S 技术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强化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对坝区天气、土壤、光照、苗情、虫情等实行电脑(手机终端)实时监控,提升管理实效,实现粮食保产。同时,采购太阳能杀虫灯、喷洒农药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实现病虫害统防统治。2018 年,岑巩县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四、稳服务。一是全程技术服务。组织农技人员、“田秀才”“土专家”85人建成粮食生产技术服务组,以“田头课堂”、春耕春管现场会等形式,分片包干、分田包块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粮食增产保优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粮,规范田间生产管理。同时,充分利用短信、微信等信息化手段,组织140余名技术人员实时开展“线上指导”,高效便捷满足农民春耕技术需求。今年来,累计开展春季技术培训11场次,发放各类技术宣传信息6000余条,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咨询等方式解决有关播种难题327个。二是创新托管服务。采取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烘方式,积极探索杂交水稻制种和优质稻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通过自愿申请、公开遴选方式,选取社会服务主体,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名录库,明确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以“财政补贴+服务补贴”形式,鼓励国有平台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粮食生产,集中提供统一的土地翻犁、育苗、移栽、施肥、割收等专业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需求问题。目前,全县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15家,共计开展杂稻制种社会化服务试点面积1.4万亩,示范带动优质稻种植等托管服务面积6万亩,服务群众1.6万人,节约群众开支成本1000余万元。三是延伸链条服务。按照以政 府主导、企业开发、合作招商、共同培育、自主经营的方式,着力延伸粮食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分期规划建设黔东(岑巩)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集成食品生产、展示展销、冷链物流等功能。同时,与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成立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着力实施杂交水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立乡(镇)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中心,实现制种研发、生产、加工(烘烤)、仓储、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目前,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基本建成,建立乡(镇)粮食烘烤点 9 个,可实现全县粮食烘烤全覆盖。(供稿:岑巩县委办 刘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