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三板桥街道人大工委:探索建立“四微”工作模式 推动代表更好服务群众
七星关区三板桥街道面积30.25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60个居民小组共4204户20328人,依法登记选民13730人,划分为3个选区,辖区共有市级、区级人大代表6人,设有代表联络站1个、社情民意窗5个、选民联系点9个。近年来,三板桥街道人大工委积极探索建立“聚焦区域特色创新‘微机制’;聚焦弱势群体开展‘微服务’;聚焦民生短板推进‘微项目’;聚焦群众需求提供‘微帮扶’”的“四微”工作模式,努力推动代表更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聚焦区域特色创新“微机制”
创新建立“一进一带”文化培养机制。聚焦辖区灵峰社区属于苗族村寨,随着时代的发展,懂苗族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底蕴浓厚的苗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实际,创新建立“一进一带”文化培养机制,把灵峰小学作为人大代表联系点开展文化培养工作。“进”即“进学堂”。由该选区的人大代表利用课外时间进学堂,教授学生学习蜡染、刺绣、苗族芦笙舞蹈等苗族文化,让苗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带”即“带队伍”。由该选区人大代表在学习苗族文化的群众中,选出一批悟性高、功底深的群众作为苗族芦笙舞蹈的领衔代表队,由杨朝荣代表带领队伍代表苗族同胞参与苗族文化的展演。
创新建立“一访一帮”包楼联户机制。聚焦辖区茶亭廉租房公租房居民多是外来群体,融入当地生活有困难的实际,把茶亭廉租房作为人大代表联系点开展包楼联户工作。“访”即“访民意”。建立“人大代表+社区干部+联户长”的包楼联户队伍,人大代表定期与社区干部、楼长前往包保联系的选民家中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收集群众需求。“帮”即帮办事。针对收集到的群众需求,经研判能解决的由人大代表协调有关单位帮助群众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做好答复并向上级争取帮助解决,先后帮助廉租房选民解决屋内下水管道堵塞、申请临时救助、纳入低保保障等问题18个。
创新建立“一主一辅”纠纷调解机制。聚焦辖区作为城郊结合部“有别于农村不同于城市”,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过程中产生矛盾纠纷较多的实际,建立“一主一辅”纠纷调解机制。“主”即以综治中心为主。建立以司法所、派出所、社区有关人员组成的调解队伍与人大代表一同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辅”即以人大代表为辅。由人大代表负责统筹组织人员在街道联络站或社区服务阵地或群众家中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先后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3起。
聚焦弱势群体开展“微服务”
“三类日子”开展陪伴。三板桥街道敬老院作为七星关区城区唯一一所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现住有老人18名,为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三板桥街道人大工委把敬老院作为关爱服务的联系点,在传统节日、生日或生病治疗期间,组织人大代表前往敬老院为老人准备生活用餐,陪伴老人度过愉快的节日或生日;老人生病期间,前往敬老院或医院看望老人身体状况,提供帮助购买药品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组织人大代表于春节、端午节、老年人生日、生病住院期等“三类日子”为12名老人准备生日用餐和慰问金,为生病的3名老人送去关爱陪伴,得到一致好评。
“三个机制”开展交流。建立关爱服务老人“周探望、月谈心、季慰问”机制,每周至少组织1名人大代表前往敬老院探望老人,为老人送去水果;每月至少组织2名人大代表前往敬老院与老人交心谈心,疏通老人痛苦、焦虑和矛盾的情绪;每个季度由1名人大代表主动协调对接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截至目前,已开展周探望活动25次、月交流谈心32人次,实现院内的所有老人均谈心一次以上;协调毕节市工业能源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毕节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四中、毕节市太极拳协会等7家单位前往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
“三项清单”开展服务。建立“需求清单”“愿望清单”“问题清单”三项清单,由人大代表在周探望、月谈心、季慰问时收集老人的需求、愿望和问题,并协调管理人员和有关单位帮助老人解决需求、实现愿望、处理问题。收集并帮助老年人实现想购买换季衣裤、止痒药、出去洗头等需求25个;帮助老人实现想见远方亲人、想出去住、想有娱乐棋牌等心愿8个;帮助老人处理敬老院用餐无法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生硬等问题2个,让老人感受到“有呼必应”的亲情般温暖。
聚焦民生短板推进“微项目”
推进道路修补项目。通过组织人大代表进村入户开展调研、视察等工作,重点了解辖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并建立台账,由人大代表拟写代表建议,争取市、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落实基础设施项目,弥补建设短板。通过代表建议争取到毕节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30万元,修复建设三板桥街道官大社区后山组至长春堡镇宋官社区通村路堡坎,有效解决官大社区、长春堡镇宋官社区250余户800余人的出行问题;协调7.407万元资金,修复建设大坡坪社区云峰组道路垮塌问题,有效解决云峰组群众出行难题。
推进污水治理项目。针对辖区属于城郊结合部、老旧管网破损、污水四处流淌的实际,由人大代表将群众意见反映给街道党工委,街道党工委及时协调区级有关部门在茶亭社区、官大社区实施清污治理民生项目。针对大坡坪社区团结组水泵房外污水横流、环境卫生脏乱、影响水泵房水质的实际,协调区级财政投入7.5万元资金,帮助修建排污沟和水源点周围环境卫生整治。
推进社工服务项目。在现有茶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上,由人大代表协调区级资金15万元,在茶亭廉租房选点建设三板桥街道社工服务站,组建志愿者对辖区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特困供养老年人、留守老人等老年群体开展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权益保障等服务,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未成年人、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政策宣传、风险评估、情况报告、维权督导、跟踪走访、关爱帮扶等服务。截至目前,已服务老年人2000余人次、未成年人2000余人次、社会救助对象1000余人次。
聚焦群众需求提供“微帮扶”
“人大代表+农业专家”提供技能帮扶。聚焦群众想在家开展农特产品种植和动物养殖的需求,由人大代表与区级农业专家建立帮扶联系对子,定期邀请区级农业专家前往辖区开展农特产品种植、动物养殖技术培训,提升群众发展技能,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已协调区级农业专家前往三板桥街道大坡坪社区开展养蚕、养鹅技能培训2期,培训群众120人次,得到群众认可。
“人大代表+辖区单位”提供增收帮扶。聚焦群众在家照顾老人或孩子无法就业但又想增加收入的需求,由人大代表与辖区公益专岗负责单位、合作社、扶贫车间等建立帮扶联系关系,通过吸纳进入空缺的公益性岗位、引导在辖区合作社务工、扶贫车间做工等方式引导其就业,增加其工资性收入。截至目前,辖区公益专岗解决135人的就业需求,扶贫车间毕节市西格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吸纳就业30人,贵州硕丰现代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解决28人的务工就业,实现辖区内“零就业家庭”清零。
“人大代表+基层干部”提供困难帮扶。聚焦辖区困难群众家庭,由人大代表与基层干部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开展“主动作为与民亲、代表选民心连心”活动,深入困难群众家庭了解其生活状况,针对遇到生病、自然灾害、交通意外等情况的家庭,积极协调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急难救助等资金帮助度过困难,针对低保政策漏保但又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及时协调纳入低保进行保障。已帮助205名群众申请医疗救助资金149883.42元,31户108人申请临时救助资金65500元,4户16人申请急难救助资金43000元,将漏保的6户11人纳入低保进行保障,有效疏通民困“堵”点。(文图/七星关区三板桥街道人大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