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从“污水堵心”到“环境舒心”,人大代表巧治老旧小区下水管道“肠梗阻”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8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以前下雨污水横流难下脚,现在管道通、地面平,老人孩子散步跳绳都方便!”交通街红楼(98-106号)小区居民望着焕然一新的院落,满脸笑意。这喜人变化,离不开区十八届人大代表肖政华的积极履职,更得益于辖区共建单位的鼎力支持。



红楼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三无小区”——无物业管理、无维修基金、无业委会。因年久失修,下水管道日渐狭窄、堵塞频发,油污混流形成“肠梗阻”。每逢雨天,污水外溢、地面湿滑、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居民出行与生活。更棘手的是,小区居民多为老人、低保户及低收入家庭,集资维修管道难上加难。



得知小区困境后,毓秀路街道人大工委组织飞山街社区多次召开群众代表会商议,随后联系区人大代表肖政华寻求帮助。肖政华第一时间深入社区,两次实地调研、入户走访,摸清居民诉求,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与所在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沟通。经多轮协商,医院最终无偿出资8万元,用于小区下水管道疏通、雨水管改造、地面平整及整体环境卫生提升。

施工期间,社区邀请群众代表全程监督,从工程招标、方案制定到施工监管、项目验收,每一步均公开透明。历时半个月施工,小区破损雨水管全部更换,污水管道彻底疏通,实现雨污分流;坑洼路面完成硬化平整,院落杂物与卫生死角也被清理干净,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肖政华代表真正为社区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他的履职搭建了社区与辖区单位共治共建的桥梁,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为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范例。”毓秀路街道飞山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世龙由衷称赞。

自区人大常委会“六个一”行动推进以来,毓秀路街道人大工委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组织人大代表与社区结对包保。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全面排查等方式收集小区环境治理难题,推动代表下沉社区听民意、搞调研,针对性破解民生痛点,切实解决群众“烦心事”,让“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