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围绕“三农”履职 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丨县人大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成效
今年来,从江县人大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监督、支持、服务职能,以“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为驱动,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一、聚焦依法履职,强化监督促振兴。一是围绕重点开展监督。从江县人大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全面领导,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担当,确保党委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将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衔接资金管理使用专题询问、环境状况目标完成情况专题调研、《贵州省农村供水条例》贯彻执行专项调研等纳入县人大常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并按计划稳步开展监督,有效兜牢了防返贫底线、不断推动乡村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发布防返贫预警线索1045条、消除风险3018户、风险消除率83.5%;持续实施“3+1”保障全面“回头看”行动,农村危改29户、竣工22户,完成48个村水源补充,解决约2万人饮水不稳定问题;累计投入808万元劳务协作及跨省务工交通补贴,投入1.87亿元衔接资金实施239个产业项目;累计组织各乡镇开展卫生清扫活动4306次,完成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79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59.5%、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生活垃圾清运覆盖率,累计处理生活垃圾2.6亿吨。二是创新方法开展监督。坚持多维度检查方式相结合,精准发力不断提升监督质效,按照“一学二看三查四问”的方法,采取“执法检查+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的形式,同步开展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和衔接资金管理使用专题询问,共提出推进乡村发展工作意见建议25条。三是靶向问题开展监督。结合历年乡村振兴审计整改发现问题,该县充分发挥“人大+纪委”联合监督利剑作用,对纳入“十件民生实事、一年三问”的乡村振兴工作事项点穴监督、重点跟踪、专题询问,确保实现有效监督。
二、发挥平台作用,强化联动创合力。一是搭建平台,引导代表建言献策。从江县积极组织开展代表视察活动,围绕文体旅融合发展、“桥头堡”建设、特色农业产业、水上交通安全、瑶浴产业、香猪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视察调研6次,形成调研报告6篇,提出意见建议86条,有力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二是联系群众,助力解决“急难愁盼”。根据县委工作安排,在今年新一轮帮扶工作中,对所联系帮扶的两个村选派两名驻村第一书记,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民生实事”,近两年共投入帮扶资金57万元,不断深化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成果,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建设阵地,确保“直通车”作用发挥。创新建立“三个三”联络站工作机制,推进全县20个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规范运行、59个基层代表联络室提档升级,按照“请进来”与“沉下去”相结合,融合“鼓楼议事纳建议”“集市摆摊听意见”的工作方式,切实加强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共走访群众4756人次,收集意见建议517条,协调解决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180件,切实发挥了“连心桥”作用。四是示范引领,推动代表带头实干。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在带头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今年以来共鼓励128名代表带头发展产业,带动群众3000余人就业,涌现出“抗洪救灾·冲锋在前·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韦锦明、孟凡生,“巾帼力量勇挑社会责任重担”的杨除英,“从城市白领到乡村带头人”的田永通等一批先进典型,充分展现了从江新时代新征程下人大代表的卓越风采与责任担当。
三、注重督导结合,强化效果推发展。一是推动法律法规落地见效,注重“督”字。聚焦脱贫攻坚“过渡期”最后一年的特殊时段,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产业发展、衔接资金使用、农村资产管理、“3+1”保障等重点领域,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专项调研将“一次性报告”延伸为“全过程监督”,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强化调研接续产业发展,突出“导”字。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人大工作的基本功,围绕“产业振兴”精准选题,将“从江香猪产业发展”“从江椪柑等橘柚类水果产业发展”列入县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调研重点课题,积极践行“监督中支持、支持中监督”,共提出产业发展意见建议18条,切实当好县委参谋助手。三是注重建议办理实效,聚焦“办”字。将2025年人代会代表提出的190件中21件涉及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民生实事的建议列为重点督办件,由20名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领衔督办,12个重点部门跟踪督办,确保了建议办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