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 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
——关于贵州省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贵州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2016年11月)
为协助做好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有关工作,2016年10月下旬,省人大财经委赴贵阳市、毕节市、贵安新区开展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与当地政府、管委会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考察了部分大数据相关企业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召开了省直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省大数据管理局、省商务厅、省旅游发展委、省统计局关于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有关情况介绍。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增速居全国前列
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是我省实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路径选择。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是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我省生态、能源、区位等比较优势,抢抓机遇,将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抓紧抓实,研究深入,推动有力。
一是出台政策,制定规划,作出安排部署。省人民政府2014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2016年制定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意见》。贵阳市制定了《关于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意见》,贵安新区出台了《关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二是狠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深入实施“光网贵州”、“满格贵州”、“宽带乡村”等工程,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建设通信基站,提高城镇、乡村通信覆盖率和覆盖质量。加快数据中心建设,争取电信、移动、联通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家有关部委数据中心落户贵州。三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三大运营商、富士康、阿里巴巴、惠普、微软、腾讯、京东、百度、浪潮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已落户贵州,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富士康第四代生态产业园加快建设。四是大力推进数据的“聚通用”。制定了《贵州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实施方案》。打造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汇聚、融通、应用”系统平台“云上贵州”,致力于数据信息的融汇和应用,消除数据孤岛,打破政府部门信息壁垒。目前“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已有“20朵云”、335个应用系统迁入提供服务,47个政务部门部分信息应用系统在上面运行。五是举办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等重大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打造大数据创业创新平台。六是积极探索开展大数据信息产业研究和统计工作。省经信委、省大数据管理局、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的理念,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如何加工、数据谁来应用”来思考产业发展。将产业发展业态划分为大数据核心业态、大数据关联业态和大数据衍生业态三类,每一类业态包含若干具体产业方向。制定了相关统计制度,2016年8月获得国家统计局批准,目前各市州正在按批准的统计口径开展相关统计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推动下,通过各地各部门的积极努力,近年我省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发展迅速,增长速度居全国前列。省大数据局数据(原统计口径)显示,2012年到2015年,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64.6%,产业规模从450.9亿元扩大到2011.5亿元。2016年1—9月,产业规模总量完成2180.2亿元,同比增长45.9%。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显示,与2014年相比,2015年贵州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9.99(全国指数增长7.69),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4位;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指数增长11.18(全国指数增长6.1),居第4位,应用效益指数增长4.6(全国指数增长1.78),居第2位。
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效益不高,人才缺乏
我省大数据信息产业在发展较快的同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解决。
(一)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近年来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总体上看仍然落后,制约了大数据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网络的覆盖和畅通,是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我省网络就绪度较低。根据《评估报告》,2015年贵州网络就绪度指数为60.48,低于全国指数73.31,居全国倒数第3位。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智能终端,我省智能终端普及指数居全国第23位;二是有线电视,我省有线电视发展指数居全国第23位;三是光纤,我省光纤发展指数居全国第30位;四是宽带,我省宽带普及指数居全国第30位;五是宽带速率,我省宽带速率指数居全国第23位。经过积极争取,贵阳申请作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获国家工信部批准,但要靠三大运营商具体落实,才能加快推进贵阳作为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我省互联网不能满足一些大数据企业“宽带要宽,网速要快,资费要低”的要求,这些企业难以到我省落户。贵阳1G带宽的最高使用费用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3倍,成为制约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城市免费WiFi建设有待加强,质量有待提升。另外,农村网络、公路、电力等设施难以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毕节市商务部门反映,农村一些地方网络覆盖不足,信号不稳定;电力只能满足电灯等家用电器的需要,电商服务站需要自备发电机;有的农村公路坑坑洼洼、晴通雨阻,物流成本高。当前毕节市物流成本高达28-30%,全省物流成本为25%,而全国物流成本只占16%左右。
(二)大数据信息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低,效益有待提高。虽然有不少知名大数据企业在我省落户,但重大项目、引领性的项目少,产业幅不宽,产业链不长。从大数据信息产业三个业态的产品和服务来看,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终端制造的产值比重大,而大数据挖掘、加工、交易、应用等核心业态的产值占比较小。终端产品中很大部分是面向非洲、东南亚的低端产品代工,产品附加值较低。省大数据管理局介绍,2016年1-9月手机产量7234.64万台,但智能手机不到15%,每部手机平均产值仅为200元左右。从大数据信息的应用效益来看,我省尽管提高较快,但总体上应用效益比较低。根据《评估报告》,2015年贵州应用效益指数为55.99,低于全国指数73.93,居全国第24位。这与我省经济欠发达,IT企业数量少,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力度不足等密切相关。我省大数据优强企业支撑不足,随着市场竞争加大,市场逐渐饱和,电子信息终端制造的中小品牌正逐步退出市场,我省电子信息终端制造将难以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三)产业布局与发展不平衡。我省大数据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贵阳、贵安新区和遵义市。2015年我省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贵阳、贵安新区、遵义市三地的总量占全省的73.6%。贵阳市有大数据企业684户,占全省的37.8%。其他市州信息化水平低,大数据信息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体量小,引领支撑不够。毕节市大数据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市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
(四)大数据人才较为缺乏。受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我省人才总量较小,熟悉和擅长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业务的人才不足。从行业内部看,大数据高端技术人才、创业人才、管理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紧缺,技术性、基础性人才储备不足。从人才培养培训机构来看,有影响的大数据企业不多,大数据科研机构少,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的高校也不多。从干部队伍来看,真正懂大数据、会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缺乏。全省大数据人才总量、结构都难以适应加快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根据贵阳市委组织部2015年8月26日发布的《贵阳市大数据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全市大数据及关联企业已超过2000户,人才近13万人,约占人才总量的22%。据对100家大数据及关联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共有各类人才9891人,其中基础性人才占81.94%,中级职业人才占14.83%,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占1.7%,创业型人才占0.93%,行业领军人才占0.6%。
三、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提升我省大数据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符合世界产业发展潮流,符合我省实际,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精心谋划,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加快发展。
(一)加强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抓好通信基站、互联网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争取和吸引国家有关部委、有影响的大企业到贵州建设数据库,加快建成中国南方数据中心,争取大数据聚集贵州,形成产业发展制高点,为引进大数据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快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积极协调争取三大运营商支持,提高信息“高速公路”等级,降低宽带资费,减轻大数据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到县、到乡、到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保护信息基础设施工作。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加大养护工作力度,提高公路通行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
(二)大力推进大数据的“聚通用”,促进大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大数据汇聚、融通、应用的平台建设,进一步打造好“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加快公共数据汇聚、融通、开放、共享,实现“云”覆盖,打破和消除数据“孤岛”。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技术规范和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数据交换、整合共享等监督评估机制。加快政府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集和集中向社会开放,为企业、社会组织应用政府数据创造条件。在保障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鼓励落户我省的数据中心对社会开放其采集的数据。
(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大数据产业抢占先机,先行先试,形成制高点,大数据信息产业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要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唱主角”,提高大数据信息产业的质量和效益。要立足我省生态、气候、能源、地理等比较优势,招强引优,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品研发和应用服务型企业,增强大数据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扶持、培育和壮大有创意、有市场前景的大数据应用中小企业和创客。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推动关联业态向高端发展,加快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积极发展衍生业态。加强统筹,进一步优化大数据信息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核心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引进和培养大数据人才,切实解决人才瓶颈。要制定和完善特殊措施,壮大各种层次的大数据人才队伍,特别要引进具备宏观发展思维的领导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高端技术性人才。对高层次人才给予资金、住房、科研、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医疗、子女就学等多方面的良好服务。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大数据相关专业,支持高等院校积极参与大数据专项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注意培养不同层次的本土人才,以适应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不同业态、不同工种的需要。大数据是新技术、新业态,现成人才较少,要为大数据人才的成长提供平台或机会,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环境,让人才在大数据产业发展实践的风浪中锻炼、成长、成才。
(五)大力发展实体产业,避免一些地方大数据产业“空心化”。要围绕大数据产业链,切实推进大数据从概念变成“实业”,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加快推动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促进大数据消费,培养和挖掘消费潜力,让我省机关、企业、社区、群众能消费大数据,增加群众对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的获得感,切实发挥大数据对改善民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大力发展大数据信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